《乡村爱情13》中刘能扮演者赵明远突发脑出血去世,年仅42岁。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9)显示,我国脑出血的发病率为(12-15)/10万人年,占脑卒中的18.8%-47.6%。脑出血发病30天内的病死率高达35%-52%,仅有约20%的患者在6个月后能够恢复生活自理能力。秋冬季来临,脑血管疾病也迎来高发期,如何才能安稳过秋冬?


头部持续疼痛,警惕脑出血


“脑出血,又称为脑溢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血管破裂引起的出血。”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三病区副主任医师孙玉明表示,脑出血常见于中老年人,通常与脑血管硬化、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脑部动脉瘤等疾病相关。年轻人脑出血现象日益增加,则与先天性的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烟雾病等有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师李良认为,不良生活习惯,如高油高盐高糖饮食、抽烟喝酒、熬夜睡眠少、运动少等也是造成脑出血的重要原因。“经常熬夜,大脑得不到休息,血管很容易出现问题;工作压力大,焦虑抑郁,会对心脑血管系统造成影响。不爱喝水,用饮料来代替水,饮料里含有的防腐剂、添加剂对人体损害很大,还会引起高糖,一旦高糖渗入到血管内,血管就会硬化、变脆,增加脑出血的风险。”


脑出血之前,通常会有头疼的症状。李良强调,尤其是头部某一个部位持续疼痛,或者脖子发僵、发硬,还伴有恶心、呕吐,一定要引起重视。“除头疼外,患者还可能出现言语不利、肢体麻木无力、头晕等表现。如果出血量较大,则会出现剧烈的炸裂性头痛、昏迷以及癫痫发作等现象。”孙玉明提醒。


李良建议,如果患者只是出现短暂的头疼,没有昏迷还可以活动,这时应叫救护车前往医院,患者千万不要自行前往医院,不要自行走动,尽量静坐或者斜躺着,如果血压偏高,可以服用平时常用的降压药控制血压。如果患者已经昏迷并有呕吐,一定要侧躺,让呕吐物能够流出来,避免误吸到肺里造成窒息。


控制“三高”,做好防寒保暖


无论是出血性中风或是缺血性中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盐饮食、精神压力大等都是危险因素。李良建议,有高危因素的人群要注意监测自身的血压、血糖、血脂,控制好基础疾病,调整好心态;注意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长期熬夜、防止过度劳累,适当运动,避免久坐;学会调节情绪,避免长期精神紧张;戒除一些不良嗜好,如吸烟、喝酒、熬夜等;饮食也应有节制,远离大鱼大肉。


脑卒中发病有明显的季节性,在秋冬季节时发病率较夏季更高。据统计,有一半以上的患者在秋末冬初气候骤变的时候发病。秋冬季预防脑卒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王伊龙曾在采访中建议注意以下几点:


  • 当心冷热温差变化


冬季到来,尤其供暖后,室内外温差较大,人们外出时要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出现血压陡然增高的情况。血压陡然增高时,很容易发生脑卒中。


  • 换季及时控制血压


很多老年人在夏季时感觉自身血压控制得较好,往往不重视降压药的作用。换季时,就可能出现季节性的血压增高状况,脑卒中也可能因此而来。


  •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在北方的冬天,由于室内温暖舒适的温度,人们通常不爱出门,更愿聚在室内打牌、聚餐、吸烟、饮酒等,其实这些行为也是诱发卒中的原因。


  • 冬季晨练不宜过早


不科学的锻炼也会引发脑卒中。人们在冬季锻炼的时间不宜过早,可在上午10点以后,室外温度升高再行锻炼。


新京报记者 刘旭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