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广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

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之际,中联部原副部长于洪君接受“政事儿”专访。他认为,本届高峰论坛为愿意走出去也有能力走出去的中国产品、中国制造和中国标准提供更多发展机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各类企业都要从精神与物质两大方面做好投身“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充分准备。


于洪君出生于1954年,曾任中联部研究室主任、中国驻乌兹别克斯坦大使、中联部副部长等职。作为国际问题专家,其研究领域为现代国际关系、世界政党政治、当代中国外交,近年来对“一带一路”做了大量研究。



于洪君(受访者供图)

谈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

“是中华民族坚持与世界同行、与时代同步理念的具体体现”

新京报:在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你怎么看八项行动的提出?

于洪君:国际社会对正在举行的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高度关注,特别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伙伴,对未来10年“一带一路”如何持续发展、中国如何引领“一带一路”稳步推进,期望很高。


习近平主席在论坛开幕式上宣布中国支持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八项行动,涉及进一步推进立体互联互通网络、“小而美”的务实合作、绿色发展、科技创新、民间交往、廉政建设等,还特别提到要进一步完善中国与共建国家在能源、税收、金融、绿色发展、减灾、反腐败、智库、媒体、文化等领域的多边合作平台建设。最后特别重要的一点,习近平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将继续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并成立高峰论坛秘书处。

可见,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行稳致远,已经同中国参与并引领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有机统一在一起。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中华民族坚持与世界同行、与时代同步理念的具体体现,中国将义无反顾、一往无前推进这一历史进程。


谈高峰论坛影响

“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国际合作开辟更广阔发展空间”


新京报: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会带来哪些影响?

于洪君: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无疑会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开辟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为愿意走出去也有能力走出去的中国产品、中国制造和中国标准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共建“一带一路”的伙伴关系网会越来越大,共建伙伴之间的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交通便利化、通关便利化、人员往来便利化,将有大幅度改善。数字产业、健康产业、信息产业、交通运输业、传统制造业、新能源产业、现代农业、航空航天、金融合作、人文合作以及跨境园区、境外园区、中欧班列,都迎来快速发展新局面。

本届高峰论坛的成果相当丰富,成果总量有望超过前两次。我认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中国各类企业都要从精神与物质两大方面做好投身“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充分准备。

谈“一带一路”的时代必然性

“时代呼吁负责任大国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新京报:你曾说,“一带一路”倡议具有时代必然性。如何理解这种必然性?


于洪君:新世纪以来,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变化,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已成大势所趋。中国经过几十年改革开放,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显著提升,时代呼吁负责任大国在新一轮全球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呼唤大国政治家以超乎寻常的胆略和气魄,提出新的全球治理方案,寻求新的互利合作之道。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世界亟须新的合作模式、合作原则、合作理念。过去,西方国家主导国际合作,习惯将其价值观、发展模式和意识形态强加于相对弱势的发展中国家,这就导致不同发展模式、不同治理理念、不同文明形态之间的冲突与隔阂。


2013年9月至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访问中亚和东南亚,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从此,倡导并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成为中国与世界同行、与时代同步的历史抉择。

我记得泰国前副总理素帕猜曾说,“一带一路”倡议根据互相同意、集体协商和利益分享原则,为发展合作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一带一路”不但可以构建以发展为主导的包容性全球化,缺乏“仁爱”的全球治理也急需“一带一路”倡议。可谓一语道出真谛。

谈持续扩大的朋友圈

“有力地促进了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


新京报:“一带一路”朋友圈持续扩大,你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于洪君:最主要的是我们始终秉持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始终着眼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始终坚持共商、共建与共享原则,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其中,政策沟通的作用和意义尤为突出。政策沟通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道路选择背景下的不同发展理念、不同管理模式、不同成长方式的相互对接、相互认同、相互统一。没有积极、有效、持续的政策沟通,就没有“一带一路”项目的落地,就没有基础设施建设的稳步推进,就没有贸易畅通和资金融通的全面开展。政策沟通的过程,是高难度、高水平、高质量的文明互鉴过程。因此,共建“一带一路”的政策沟通,不但要在国家领导人和政府相关部门负责人这个高级别层面积极推进,同时也要在相互合作的地方政府领导人和企业领导层面持续展开。

广大发展中国家积极响应,努力将“一带一路”倡议与本国发展规划相衔接。“一带一路”成为打造区域合作新模式、开拓互利共赢新局面、推进地区一体化的重要途径。十年来,中国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引领,大力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民心相通”工作,努力实现人文交流与合作的时代化、本土化和大众化,使中外人文合作与交流以前所未有的新方式新形态,融入到中国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政策沟通中,有力地促进了国家之间的政治互信,增进了民众之间的相互了解,夯实了务实合作的社会基础。

十年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的努力从未止歇,成就举世公认。共建“一带一路”不仅多次成为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的会议议题,同时还多次载入联合国大会等国际机构相关文件。


谈十年成就

“成为不可替代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

新京报:如何评价这十年的发展成就?

于洪君:“一带一路”倡议是改革开放的中国与世界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互利发展、共赢发展的意志体现,也是走向世界舞台中心的中华民族为国际社会提供的一件公共产品,是中国为全球治理健康发展做出的宝贵贡献。

实践充分证明,中国推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仅给合作伙伴带来现代化交通设施、新型工业园区、高水平文教卫生项目和高质量民生工程,带动发展中国家实现贸易繁荣、投资增长、就业改善、民生向好、社会稳定,还有助于改变西方主导的不合理的世界经济关系,改变全球治理格局。

可以说,“一带一路”倡议不但创造性地传承和弘扬了古代丝绸之路积淀的精神成果,赋予其崭新时代内涵,使之成为不可替代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倡议还给合作伙伴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利益和惠及民生的社会福祉,为破解全球发展难题、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新选择、新路径。


谈国际合作新范式

“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超越资源禀赋障碍和自然地理阻隔”

新京报:这是否意味着“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了国际合作新范式?


于洪君:是的。中国倡导“一带一路”,首先基于人类社会的统一性和根本利益的共同性,同时也基于推动各国共同发展与安全的崇高理念。这一理念摈弃冷战思维,拒绝零和游戏,反对丛林法则,超越社会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分歧,超越资源禀赋障碍和自然地理阻隔。

“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道路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历史大势,引导世界各国探索相互尊重与相互支持、共担风险与共克时艰、互利共赢与合作共赢的新道路,最终形成更为公正合理、更为健康稳定、得到广泛认同并使各国人民普遍受益的新型国际经济体系。


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一带一路”倡议被载入联合国等多个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文件,亚投行的成功建立及其运行实践,无可置疑地证明了这一点。

谈文明交流互鉴

“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更广泛的认同”

新京报:“一带一路”对不同文明类型的交流互鉴有哪些作用?

于洪君:两千多年前起始于中国的丝绸之路,将中华大地的物品和特产带到欧洲和世界上许多地区,同时也使欧洲和世界各地的物质产品和精神文化传入中华大地,其意义在于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实现了广泛而深刻的文化交流与文明互动。

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合作,是开放的而不是排他的,是包容的而不是封闭的。中国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不同于西方“文明冲突论”和“文明对立说”的新型文明观,强调文明多元平等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世界进步的动力泉源;文明差异不应成为世界冲突的根源,而应成为人类共同进步的动力。中国推动构建“一带一路”,既不输出价值观体系,也不输出治理模式;既不强人所难,也不勉为其难。中国矢志不渝地推动世界各国携手并肩、风雨同舟、共克时艰,坚持走相互依存、安危与共、繁荣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之路,为世界各国互学互鉴、人类文明共存共荣树立了既有时代意义又有历史价值的新标杆和新范式。


国际社会对中华文明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和更广泛的认同。这是中国打开国门搞建设和中华文明包容开放精神的必然结果,也是人类文明兼收并蓄走向更高阶段的重要表现。


新京报记者 何强    

校对 刘军   受访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