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在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龙里县谷脚镇的充电桩设施充电(10月17日)。近日,随着毕节市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云贵乡二期公租房停车场的充电桩项目建成投运,贵州正式实现了充电桩设施乡镇全覆盖。图/新华社


在人们的印象与认知中,新能源一定是当下新兴产业中最火的那一个。


近日,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了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36座主要城市中心城区的公用桩密度平均为26.5台/平方公里,上一年度这一数字为21.5台/平方公里。


以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解决新能源车“最后一公里”充电焦虑,是一座城市新能源汽车发展成熟度的重要标志。


实际上,衡量一个城市对于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否友好,两个维度是关键。一是看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完备,二是看城市对于推广新能源汽车的力度有多大。


致力于“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哪些城市拔得头筹?


基础设施成为重要指标


新能源汽车能跑多远,充电桩分布密度是关键。


新能源汽车是实现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手段,也是促进汽车等大宗消费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数据,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升至25.6%,同比提升12.1个百分点。


然而,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制约因素,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充电基础设施的不足。充电基础设施是新能源汽车使用的重要保障,也是衡量一个城市对新能源汽车是否友好的重要指标。


充电基础设施的数量、分布、类型、功能、服务等方面都直接影响着新能源汽车用户的出行体验和购买意愿。如果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于新能源汽车发展,将导致“找桩难”“排队充”“充电慢”等问题,并制约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进一步扩大。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各地加大对充电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和支持,逐渐形成了以公共快充为主、慢充为辅、换电为补充的多元化供给体系。


截至2022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充电桩521万台、换电站1973座,其中,2022年新增充电桩259.3万个、换电站675座,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速度明显加快。


同时,志在新能源赛道拔得头筹的相关城市,也在不断加快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新能源汽车服务体系,为新能源车主出行提供便利。


根据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报告显示,一线城市中心城区公用桩密度大幅提升,不过,郑州、成都、重庆等强二线城市相对增长率超过50%,颇有后来居上之势。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2023年度《中国主要城市充电基础设施监测报告》32座城市排名情况。


具体来看,一线城市中,深圳中心城区的公共充电桩密度连续两年位居全国第一,2022年达到154.9台/平方公里,深圳这一数字也是主要城市中唯一突破100台/平方公里的城市。


此外,排名前十的城市,还有上海、广州、海口、南京、长沙、郑州、西安、武汉和成都。


32座城市中,郑州、成都、重庆等城市的密度分别为36.8台/平方公里、33.7台/平方公里、24台/平方公里,与上海(56.7台/平方公里)、广州(45台/平方公里)、北京(24.5台/平方公里)差距不大,甚至实现了部分超越。

在充电桩这场基础设施建设赛跑中,主要城市争相赛跑的态势愈发明显,部分强二线城市的相对增长率超过了50%。


相对增长率超过50%的城市从高到低依次是郑州、成都、重庆、济南、宁波、昆明、温州。


郑州、成都、重庆等强二线城市的公共充电桩密度增长率超过50%,成都增长率为77%、重庆增长率为68%,郑州更是达到了79%。充电基础设施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一线城市——北京增长率为26%,深圳、广州为20%,上海则为14%。


值得注意的是,在充电桩建设上,海口更是以黑马的姿态在逆袭。2022年,海口中心城区公共充电桩密度达到44.1台/平方公里,排在第四位,紧追一线城市。


除了充电桩是核心风向标外,对一座城市来说,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态度是否足够“友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是重要的体现。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越高,就意味着这座城市的居民对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和接受度越高。


以深圳为例,深圳除了城区充电桩密度位居全国第一外,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也较高。据证券日报报道,截至上半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86万辆,渗透率超60%。


而据海南日报报道,今年1月至8月,海南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达50.8%,在全国各省中排名第一。由此可见,包括省会城市海口在内的海南各城市,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必然也在逐步增加,这也符合海南省力推新能源汽车发展的政策。


政策力度体现城市的决心


衡量一座城市对发展新能源汽车的友好度,政策支持力度也是重要的考量参照。


2021年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了国家双智试点城市名单(智慧城市基础设施与智能网联汽车协同发展城市),在2021年4月公布的第一批试点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长沙、无锡)基础上,吸纳重庆、深圳、厦门、南京、济南、成都、合肥、沧州、芜湖、淄博等10个城市入选。


几乎在同一时间,工信部公布新能源汽车换电试点城市,综合应用类城市8个(北京、南京、武汉、三亚、重庆、长春、合肥、济南),重卡特色类3个(宜宾、唐山、包头)。


这两份重要名单都涉及智能网联汽车基础设施建设和新能源汽车推广普及。


通过这两份名单不难发现,除了北京等一线城市外,重庆、武汉、合肥、济南等强二线城市也同时入围,这些城市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政策力度也很强。


这些城市在推广新能源汽车上都不遗余力。例如,北京从出行结构、能源结构和运输结构等方面持续用力,加快构建综合、绿色、安全、智能的立体化、现代化城市交通体系。武汉探索在公交、市政、公务、港口、物流等领域拓展换电新能源汽车应用场景。合肥则是支持新能源汽车下乡。对于汽车生产企业推出符合国家新能源汽车下乡要求的标准化车型,参与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且销量超过100辆的,给予3000元/辆的推广补贴。


在政策力度上,这些城市可谓诚意满满,例如,很多城市都提出新能源汽车不受有关机动车分时段、分车型禁止限行,不受尾号限行限制等。


当然,也有的城市更是进步神速。例如,今年9月,济南专门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和推广应用三年行动计划。其中,对于城市新能源汽车运营提出了硬性指标,提出到2025年新增及更新的公交、出租、环卫、邮政快递、城市配送、园林绿化等公共领域新能源汽车销售比例达到80%。


实际上,公开资料显示,2020年之前,济南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相对缓慢。


2020年,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仅为3万辆,占比不足1%。为扭转这一局面,2021年济南专门出台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若干政策,在推广新能源汽车消费、重点领域推广应用、实行差异化交通管理、完善基础设施配套网络等五个方面下大力气推广新能源汽车。截至2023年7月,济南市新能源汽车新增10万辆,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13万辆,占比超3.8%。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心城区公共充电桩密度增长率上,济南2022年增长率达到64%,增长率在省会城市中处领先位置。


成为“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意味着什么?


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也是一场产业变革。在这场变革中,各个城市都想分一杯羹,抢占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先机和优势。


成为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既有短期看得见的利益,也有长期无形潜在收益。


为什么各个城市都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如此热衷?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成长性的产业,对于提升城市的经济实力、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竞争力都有重要意义。


从战略的角度看,新能源汽车产业是一个符合国家战略和社会需求的产业,对于推动绿色发展、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都有积极作用。


根据《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到2030年,当年新增新能源、清洁能源动力的交通工具比例达到40%左右,乘用车和商用车新车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分别比2020年下降25%和20%以上。同时,发展新能源汽车也是降低对石油进口依赖、提高能源自给率的有效途径。


新能源汽车可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在此之外,新能源汽车正朝着智能网联方向发展,对于促进城市交通的智能化和高效化,提高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不仅如此,新能源汽车还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全新赛道,对于培育新的增长点、打造新的城市品牌形象都有重要意义。


随着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扩张,各个城市都看到了其中的商机和潜力。同时,由于新能源汽车产业还处于快速发展和变革阶段,技术标准、市场规则、消费习惯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固定模式,这给各个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创新空间和突破机会。


通过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推广新能源汽车,许多城市希望打造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树立自己的品牌和形象,成为“新能源汽车友好城市”。


新能源汽车的普及推广乃至整个产业发展对中国城市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头部城市想守住现有的位置,强省会城市想借助新能源汽车实现赶超,三四线中小城市更是想借助它实现弯道超车。在这场赛跑中,各个城市都在寻求自己的定位和发展路径,也在不断地学习和借鉴其他城市的经验和做法。


不过,仍要指出的是,对中国的城市来说,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切忌一哄而上,造成资源浪费,因城施策才是理性选择。


文/新京智库研究员 查志远

编辑/柯锐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