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7根汉白玉石柱历经百余年辗转,回到圆明园的怀抱。这是继2020年12月马首铜像之后,又一批回归原属地圆明园的流失海外重要文物。

在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圆明园研究专家刘阳看来,石柱回归的意义大于文物本身的价值。“每次文物回归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一次文物回归的方式,对促成下一次文物的回归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也许随着回归文物数量的增多,未来能够探索出更多各方都比较容易接受的回归方式。”

二十年来,刘阳致力于寻找、整理圆明园流散文物信息及流转过程。关于圆明园流散文物,有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流散文物回归,难点在哪里?近日,新京报记者对刘阳进行了专访。


中国圆明园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圆明园研究专家刘阳。受访者供图


石柱回归的意义大于其本身的价值

新京报:这些天,圆明园石柱回归,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你觉得,公众为何对这件事如此关注?此次文物回归有怎样的意义?

刘阳:“圆明园”本身就有着很大的公众关注度。与颐和园、故宫等文物建筑有所不同,圆明园不光是一个公园,这三个字在中华民族的心中代表了一种特殊的符号,大多数人从懂事开始就听过它的名字。

此次回归的石柱,相比其他回归文物如兽首,价值没有那么高,但其回归的意义大于石柱本身的价值。从实践来看,每次文物回归的方式都有所不同,一件文物回归的方式,对促成下一件文物的回归有着重要参考价值。也许随着回归文物数量的增多,未来能够探索出更多各方都比较容易接受的回归方式。

回归本身也会带动大家对流散文物的关注,公众可以想到哪里还有圆明园的流散文物,或者愿意促成圆明园流散文物的回归,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

真正意义上讲,这是第二次回归圆明园的海外流失文物,第一次是马首。马首的经历也比较曲折,从私人购买到捐赠,中间几度易主。当年,法国人谢满禄买到了十二兽首中的鼠、牛、虎、兔、龙、马、猪等七个,后来散落各地。


刘阳与回到圆明园的马首合影。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从最初7根石柱被发现,到最终回归,历经10余年时间,背后有怎样的故事?

刘阳:历经十年,石柱能够回归,对我来说也是意外之喜。2013年,我的书《谁收藏了圆明园》出版,收录了科德博物馆展出的7根石柱的照片,当时我以为只有7根石柱。后来才知道,还有13根石柱没有公开展出,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

圆明园流散文物概念亟需厘清

新京报:《谁收藏了圆明园》是海内外第一部记载圆明园流散文物的图录,收录了700余件珍稀文物的信息,当时怎么想到要做这样一本书?

刘阳:目前这本书也是唯一一部记载圆明园流散文物的图录。当时,我自费去世界各国寻找圆明园的文物,花了十年的时间,将世界范围内圆明园文物的照片、数据整合起来,出了这本图录。这些珍贵的照片,有些是在展柜里拍的,有些是藏家自己拍了照片送给我。

很多人对于圆明园流散文物的概念比较模糊,容易想当然地把一些文物误当做圆明园的流失文物。一些人表示,在西方博物馆里曾看到过圆明园的文物,后来,当我一件件去查证时,发现没有一件是圆明园的文物,有些可能只是皇家的东西。圆明园流散文物、东方流散文物、中国流散文物,其实是非常不同的概念,一些官窑的瓷器非常漂亮,只要没有证据表明它曾经是圆明园的文物,就不能把它当成圆明园的文物。

这本书里详细记载了每件文物当年是被谁拿走的,后来如何流出国外,在什么时候被拍卖,或者又怎样回到中国,这叫传承有序。今年年底,我的新书也即将出版,是对上一本图录的补充。

新京报:在寻找圆明园文物的过程中,有没有特别喜欢或觉得很可惜的文物?

刘阳:法国枫丹白露宫是世界上拥有圆明园文物最多的地方,确定来自圆明园的文物有千余件。很多圆明园的文物被抢夺以后,直接搬进这个地方,没有经过流转,但文物的保存条件并不乐观,没有分类存放,没有逐个拍照建档并进行展示,像库房一样干巴巴堆在那里,无法和国内博物馆相比。

2015年,枫丹白露博物馆发生了流失文物失窃事件,短短几分钟内,15件珍贵展品被盗,至今没有找回。一些文物被放在国外的餐厅里当作摆设,没有被重视,也没有被当成文物保护起来。

书画是确定圆明园文物最直接的办法

新京报:据你所知,圆明园文物的流向是怎样的?

刘阳:有的文物直接被抢走,流向海外。在法国、美国、日本,国家博物馆或博物馆里收藏最多,英国以私人收藏为主,符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因为当年抢夺文物之后,英国人就直接拿回家了,法国人献给了拿破仑三世,并由欧仁妮皇后专门在枫丹白露宫主持建造了一座中国馆,用来存放抢自圆明园的文物。有的文物在国内几经转手,民国时期才流出去。

国内以单位收藏为主,北京有国内最多的圆明园文物,以太湖石、乾隆御笔等居多,北京大学、中山公园、颐和园、首都博物馆都有不少。

新京报:你长期从事圆明园相关研究,圆明园的文物到底有多丰富?都有哪些类别?

刘阳:这也是我们一直很感兴趣的问题。在清代,宫内外各个殿堂陈设物品、造具都有账目清单,叫做陈设档案。但我们一直没有发现圆明园的陈设档案,一张都没有,可能毁于大火,可能被私人拿走了,也可能藏在清宫的哪个地方没有被发现。所以,目前并不知道圆明园到底有多少文物,根据圆明园建筑数量及比例,结合现在颐和园、故宫的情况来看,大概有80万-120万件,包括瓷器、玉器、铜器、书画、建筑构件等。

书画是目前确定圆明园文物最直接的办法,也是目前能够掌握的唯一的确凿的圆明园文物的证据链。我们知道乾隆皇帝爱盖章,他在圆明园收藏的书画作品,会盖上圆明园的专属印章,所以只要在其他任何地方看到这个印章,基本上可以确定出自圆明园。而且,后来乾隆帝还编纂了《石渠宝笈》,记载了很多圆明园的书画,可以相互印证。

“圆明园文物只有回到园内才叫回归”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这些流失的文物?文物回归,难点在哪里?

刘阳:我一直认为,圆明园的文物只有回到园内才叫回归,它的影响力才能被放大,否则意义不大。每一件文物面临的情况各不相同,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

英国的大英博物馆、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等,现在仍然保留着完整的圆明园文物进入博物馆的证据,如捐赠证书、发票等,很多文物是通过购买或捐赠流入,而且超过50年,不能一刀切地判定为掠夺,不能适用掠夺或战争的回归方式。通过一些研究,我也发现,文物在海外流转过程中,可以借他人之手,通过间接交易的方式,来洗白赃物,实现文物合法化的目的。

7根石柱的收藏者挪威人约翰·威廉·诺尔曼·蒙特,没有直接参与战争,而是通过多种渠道搜集了中国文物,之后捐赠给了家乡的博物馆。这种情况下,要和对方反复商议,光愤怒没有用。

新京报:之前你通过老照片发现胡同里的石鱼,是怎样谈下来的?目前,有没有你主导的、正在谈判的文物?

刘阳:当年发现大水法石鱼之后,我通过私人关系问清楚了院子的归属,将信息汇报给单位,经过多方努力,促成了石鱼的回归。实际上,石鱼自那家人祖上就在院子里放着,被国民党陆军中将杨杰从西洋楼大水法搬到西单横二条其私宅院中。


刘阳与刚发现的大水法石鱼合影。受访者供图


有一件龙首未来有希望回归,目前还在谈判。20年来,我一直在搜集、寻找圆明园流散文物的信息及流散过程。目标是争取在有生之年,用未来的20年、50年,将圆明园流散文物的信息整理完,包括文物所在地、怎么去的那里,至于怎么回来,能不能回来,用什么方式回来,就不在我掌控的范围内了,我能做的就是为更多人、机构找到圆明园流散文物的线索。


新京报记者 展圣洁

编辑 唐峥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