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第二届“京彩大创”北京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冠军赛暨颁奖典礼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信创园会议中心举办。最终,“创新星上AI系统•卫星智能化引领者”项目获得了冠军。


记者了解到,本届大赛自3月27日启动报名以来,共吸引4689支创业团队参赛,相比首届大赛报名数量(4574支)增加115支。


四支创业团队进入冠军赛圈,现场讲解自身核心技术


创业背景、项目痛点、团队成员、核心技术……当天下午,四支进入冠军赛的创业团队依次上台路演。


首个上台的是北京理工大学推荐的“理工飞鹰-车载无人机技术革新引领者”团队,该团队专注于车载无人机研发,解决了装甲车辆车载无人机抗冲击、高原低温等一系列实际应用难题,提供更好的车载无人机产品。


随后,海淀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推荐的“创新星上AI系统卫星智能化引领者”团队登台,讲解团队如何以高性能星载边缘计算能力为驱动,提供全流程的星上智能应用服务解决方案。


北京科技大学推荐的“百磨成钢——尖端高强耐腐蚀特种钢材的领跑者”团队掌握先进四代堆燃料包壳材料——氧化物颗粒弥散(ODS)钢的全流程制备技术,成为国内顶尖的可实现百分之百自主制备先进四代堆燃料包壳管的研发团队。


清华大学推荐的“海源清能”团队聚焦国内清洁能源发电瓶颈,以新能源浓差能发电技术为核心,实现清洁能源梯级利用,从0到1填补了我国海洋零碳浓差能的市场空白。


“目前有申请知识产权吗?”“同属于清洁能源赛道,和其他发电方式相比,你们的优势在哪里?”“以目前的测算,一年的产能有多少?”……每一支创业团队现场讲解结束后,专家团成员纷纷提问,了解创业项目的更多细节。


六大赛道中,科技创新赛道项目数量最多


“本届大赛的最大特点是科技含量高,充分发挥北京高校的聚集优势,遴选出一批解决‘卡脖子’关键技术的项目。”北京市教委高校学生处处长王栋说道。


数据显示,本届大赛中,以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创业团队表现突出,从报名参赛的数量看,6个赛道中科技创新赛道项目数量最多,占四分之一;从比赛成绩来看,6个赛道的21个一等奖项目进入了总决赛排位赛,其中,科技创新赛道的5个一等奖项目进入了排位赛前六名。最终晋级总决赛冠军赛的4支团队均拥有自身核心技术。


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德英在专家现场点评时表示,今年的参赛项目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创新性强、科技含量高,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众多创新性项目均出自年轻人之手,同时,很多创业项目都具有明确的商业路径。


对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而言,能否最终转化落地至关重要。王栋表示,除为获奖大学生创业团队提供免场租入驻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奖金鼓励、全流程创业孵化服务、宣传推广、投融资对接等十大支持政策之外,还将通过举办北京高校科技创新项目对接大会等不同形式的资源对接活动,为优秀创业项目转化落地、发展壮大提供平台和帮助。


活动现场,参加总决赛冠军赛的4支团队均与大赛支持单位北京科技园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北京中关村软件园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达成了合作投资意向,并举行了签约仪式。


北京已形成“一街四园”引领、“分园多点”联动的创业园孵化模式


会上,《北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报告(2022)》(以下简称《报告》)也正式发布。


北京市教委二级巡视员葛巨众表示,《报告》首次对2012年以来北京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的背景与意义、发展历程、工作成效、机遇与挑战进行了系统梳理。同时,报告还首次基于对各高校和创业团队的调查和访谈,对北京高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训与孵化、创业团队运行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


《报告》显示,根据对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在园团队的调查,创业者多为“自我驱动型创业”,以新技术应用、技术创新为基础的创业项目具有更好的成长性,质量更高。


同时,《报告》还对“京彩大创”赛事以及北京高校大学生“一街四园多点”创业园孵化体系进行了系统总结。报告指出,北京市目前已形成了“一街四园”集聚引领、“分园多点”支撑联动、市校两级优势互补的创业园孵化模式,为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想提供了助力和支持。


当天,活动还为获得本次大赛冠亚季军的团队以及获得突出贡献奖、优秀组织奖、最佳组织奖、优秀指导教师奖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了表彰奖励。


下一步,北京市教委将继续通过吸纳获奖团队入驻北京高校大学生创业园,汇聚更广泛的社会资源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落地转化,强化创业带动就业倍增效应,服务首都经济高质量发展,努力形成北京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新局面。


新京报记者 杨菲菲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