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类乙管”已落地9月余,新冠疫情似乎逐渐平息,淡出公众视野。新冠之外,关于流感、肺炎支原体等呼吸道病原体的讨论,又在今年频上热搜。


经历三年多疫情,新冠是否已成为了“过去时”?下一次大流行还会发生吗?将在何时、由什么引发?对于支原体等已知病原体,我们应当如何看待?


第三届世界卫生健康论坛将于近期在清华大学举行。10月25日,新京报记者专访了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


清华大学万科公共卫生与健康学院常务副院长梁万年。清华大学供图


新冠疫情在全球依旧存在


新京报:疫情防控放开后,新冠带来的影响似乎已经越来越小,从专业角度看,新冠是否已成为“过去时”?


梁万年:新冠疫情已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不再是“大流行”,但并不意味着疫情不存在了。从全球来看,新冠疫情仍然存在。


判断一种疾病是否构成或解除国际关注,实际上有多个维度,其中三个维度是最核心的。


一个是人们对这种疾病的认识。早期对新冠的了解很多是模糊的,现在越来越清晰了,虽然对于病毒变异的方向还没有完全明确,但对奥密克戎的毒力、传播力、致病力、重点人群、感染后的临床表现等认识逐渐加深。


第二个是对整个卫生健康系统的抵抗能力进行判断,譬如有没有疫苗,人群免疫水平是否通过自然感染和被动免疫在加深,医疗系统的救治能力是否在加强。


第三是要看整个社会、国家政府乃至全球的干预措施。公众对疾病的认识和防疫能力在增强,各国协同在加强,我们已经掌握了控制疾病流行的必要干预措施,譬如戴口罩,严重的时候可以关闭封锁等。经过这三年,这些措施已经比较得心应手。


这三个要素互相平衡,如果新冠仍然是奥密克戎,我们对它就乙类乙管,这是今年1月8日进入常态化的原因。当然,新冠的感染可能还会再发生,但从疾病严重程度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来看,都不足以构成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下一次大流行何时到来存在不确定性,但确定会来


新京报:下一次大流行何时到来?


梁万年:随着人类和自然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人口老龄化、气候变化、世界经济下行风险加剧、国际局势不稳定等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加,人类生存发展面临的环境正发生深刻复杂的变化,始终面临公共卫生健康的挑战。大流行已不再是极其罕见的现象,而是随时可能发生。


下一次大流行何时到来,这是一个科学问题,它存在极大不确定性,但会来是确定的。因此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重大的急性突发新发呼吸道传染病。


传染病大流行不同于自然灾害,具有危害大、涉及面广、传染性强、趋势走向高度不确定等特点,针对这些特征,很多工作都需要加强,不管是国内还是国际。比如动物新发传染病的监测和防范,动物和人相互交接的界面如何持续监测、干预和早期预警,疾控、医疗、实验室等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提升,疫苗、药物、诊断试剂和宏观尺度的应用性研究如何加强等。


公共卫生的人才储备和范式创新也是需要推进的工作。公共卫生越来越成为一个交叉性学科,实践证明单独医学培养出来的人才不能满足大流行的需要。清华卫健学院已经不再按照传统模式进行学科设置,而是按照领域来设置,譬如重大疫情防控、大健康、健康大数据等,吸纳医学、工科、法学、计算机等各专业背景的人才进行学科交叉。


呼吸道传染病是未来预防大流行的重中之重


新京报:为什么你认为呼吸道传染病是重中之重?


梁万年:未来的大流行可能由多种因素导致,最需要关注的是新发突发传染病。在新发突发疾病中,容易造成人群传播的有三类:呼吸道传染病、消化道传染病、通过节肢动物(蚊虫、蜱虫等)造成的疾病传播。其中存在最大不确定性的是呼吸道传染病。


因为消化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饮食暴露,我们现在有方便面、瓶装水,特殊时期只要不去吃不干净的食物、不饮用不干净的水,很快就能控制住;虫媒在短期之内大幅度生长繁殖和传播,必定是有周期的,我们还有一系列的手段进行消杀控制;而呼吸道病原体通过飞沫和气溶胶就能传播,最可怕的是气溶胶,这可能是未来预防大流行的重中之重。


新京报:经呼吸道传播的病原体中,有哪些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梁万年:对于未知的病原体,我觉得特别要关注冠状病毒。冠状病毒有十几个科,有好几百甚至上千个种,已知对人类可引发疾病的是7种,新冠、非典都属于冠状病毒。我们应该从疫苗、药物、诊断试剂、相应的检测等方面都做好充分准备。这方面我国在做重大战略布局,清华大学卫生健康学院也在做相关战略布局。


新京报:最近“肺炎支原体”的话题一直挂在热搜上,这不是未知病原体,同样带来比较大的社会影响和关注。对于已知的传染性病原体,我们应该如何看待?


梁万年:可以导致呼吸道疾病的病原体种类繁多,不管是细菌、病毒还是支原体、衣原体等,都有可能。对于未知的病原体,我们要进行科学创新和技术储备。对于已知的病原体,我们有经验和抵抗能力,要在药物、疫苗等方面做好应对准备。


新京报记者 戴轩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