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中欧(成都)数字与绿色可持续发展大会在四川成都召开,来自欧洲经济参议院,欧洲多个国家经济、企业界的外宾,以及国内数字与绿色经济领军企业代表、高校及科研院所专家齐聚四川成都,共议数字赋能、绿色可持续发展。当日,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参事石勇在成都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成都发展大数据及绿色低碳经济条件优越,期待各界能提高对于“双碳”重要性的认识,抓住机遇,超前谋划,积极推动国际合作,推动全国的绿色低碳发展,从而在全球性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中国科学院大数据挖掘与知识管理重点实验室主任,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参事石勇。图/受访者供图


新京报贝壳财经:当前数字经济和绿色低碳交相辉映,相互助力,发展势头良好。成都在发展数字经济,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上,有哪些优势?


石勇: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第一个角度从资源禀赋上来看,成渝双城经济区是中国最发达的4个经济区之一,另外还包括粤港澳、京津冀、长三角。这些经济区大部分是中国过去农业最发达的地区。现在这些地区都是中国经济的新热点,都完全实现了工业化。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成都本来在中国的地位就很重要,现在是妥妥的新一线城市。落户成都世界500强企业达到280多家。因此,成都做“双碳”,势在必行,志在必得。成都的发展规模将来还会增加。就拿我们所在的龙泉驿地区来说,过去是很落后的,而现在整个地区已经成为现代化新区。


第二个角度来看,从中国战略上来讲,发展“双碳”,首先要从热点城市开始做,成都条件得天独厚,其他城市群能做好的,成都一点都不差。成都除了工业以外,还有“天府之国”的强大农业——“双碳”跟农业有紧密的关系。所以,我们要做的事就是把成都所有碳,通过碳足迹的方式,把我们的产品、生产环节,从上游到下游,把碳的指标、碳的主体全部做出来。将来在国际市场上,必须这样干,谁先做谁就领先。


新京报贝壳财经:发展“双碳”,是一套系统工程,那当前全国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地区还面临怎样的问题?


石勇:首先,我们在对待绿色低碳时的重视程度还有待提升。在我的工作中,发现沿海地区面对绿色低碳时的态度比内陆地区要超前很多。这是全国很多地方同样存在的问题。大家意识不到绿色低碳需要超前谋划,如果在生产布局、产业规划中缺失了绿色低碳的设计,回头来补课就被动了。此外,西部的企业也面临低碳意识不够,认识固化等问题。在老百姓认识层面,很多人对绿色低碳还没有概念。


新京报贝壳财经:作为全国著名的数据专家,你推动了成都当地大数据研究院的创建,并且推动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系统的开发与研究工作。对此有什么期待?


石勇:我们期待着做成一个模式向全国推广。为促进这个领域的发展,光我们推广还不行,还得依靠政府部门。为了提高全国站位,我们在北京、上海、扬州、苏州等多个城市展开相关研究。当前,碳足迹有一种计算方法是靠排放因子,而我们直接从产品开始往上走,全生命周期计算碳排放。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思路,国家部门的政策也需要这种多路径的探索。所以,中国科学院在成都从产品入手,进行全生命周期碳足迹的研究、推广,然后开始社会化,从而推动全国的绿色低碳发展,参与全球的绿色竞争。在上海,我们开始做行政政策方面的研究,在苏州,将做一些工业上的特殊环境研究。通过不同角度,探究碳,驾驭碳。


新京报贝壳财经:我看见这次大会邀请到很多欧洲专业人士,有谈数据,有谈低碳,也有谈工业领域的“隐形冠军”。可否在大数据和绿色低碳方面,谈谈我们展开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石勇:国际合作是必须的,尤其是工业发展很好的德国。因为德国在这些方面走到我们前面,我们要努力向别人学习。实际上,将来我们在“双碳”领域,主要的竞争对手和学习对象都是欧洲,而在欧盟以德国为主。在“一带一路”大背景下,与欧洲,尤其是德国展开合作是十分必要的,以此增强互信,推动节能降碳,实现经济双赢。我们不仅看见思想观点的碰撞,还看到实实在在中德合作项目在成都的落地。这都是值得鼓励的。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编辑 胡萌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