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事先已通过邮件等方式,邀约欧美、日本等地的海外客户参加广交会,其中有老客户也有未合作的新客户,他们都很愿意当面聊一聊,在广交会的现场,除了商谈已合作的项目外,也会沟通一些新款产品,尤其是最近公司新推出了重卡救星,储能新品等,挺受客户关注。” 深圳市华思旭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思旭集团)相关负责人对贝壳记者表示。


据了解,华思旭集团是一家专业从事锂电技术应用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已参加广交会十余年,此次携多款新品亮相第134届广交会,希望能拓展更多的新客户、新市场。 


作为中国历史最长、规模最大、商品种类最全、成交效果最好的综合性国际贸易盛会,第134届广交会吸引了来自214个国家和地区的约15万境外采购商到会(截至10月25日17时),人数比上届同期增幅超50%。


在今年外贸形势较为严峻的情况,广交会搭建的平台助力企业抓订单,为外贸企业发展注入了信心。


广交会吸引约15万境外采购商到会 新能源展区大增172%


今年,外贸形势有多严峻?10月初,世贸组织将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增速从此前预测的1.7%下调到0.8%,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仍然面临巨大挑战。在此大环境下,前三季度,我国进出口同比增速也在下跌。 


对于外贸企业而言,如何更有效地抢订单是当务之急,为了能在广交会上“招揽”到客户,参会的外贸企业早有准备。


“在本届广交会会前,我们已向全球各地客户发出邀约,希望能在广交会与客户线下会面,让他们感受公司产品的品质。” 欧派家居相关负责人表示,“参加广交会的外商客户大多目的性、针对性较强,合作下单意愿更为强烈。我们也希望通过广交会与客户建立更紧密的联系,拓展业务范围,推动订单落地,提高国际知名度。”


浙江万事兴电器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则对记者说,公司已第10年参加广交会,“这次广交会上,我们期待遇见一些疫情后很久没见的老客户,再拓展一些新客户。在广交会第一天,我们就见到了几位来自美加地区和南美地区有意向合作的客户。”


为了吸引更多境外采购商到场,主办方也下了不少功夫。


据悉,在第134届广交会召开之际,外国人144小时过境免签政策,为短期来穗进行商贸洽谈、参加展会、文化交流、观光旅游、转机过境外籍人士提供出入境便利。 同时,还在展馆、酒店、机场共设置237个办证点,比上届增加了140个,从10月12日起就启动现场24小时办证,让境外采购商一下飞机、一到酒店就能便捷办证,提升了参会体验。


在约15万境外采购商到场的情况下,不少外贸企业在广交会上收获了订单,广州轻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了约510万美元的意向成交额;广州市虎头电池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初步预估意向成交额在2000万元以上;广东拓臣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达成意向成交额超500万美元。


第134届广交会第二期开展首日,天津德怡科技股份公司就与一位墨西哥采购商达成了一笔50万美元的订单,天津绢花企业累计达成意向成交额达200余万美元,天津交易团则整体实现2300万美元成交额,实现“开门红”。


第二期开展首日上午,苏州加益不锈钢制品有限公司就斩获了超过50万美元的订单,该公司销售负责人表示:“我们一上午已经接待了七八位欧美采购商,他们对今年公司的新品很感兴趣。”


更为亮眼的是,在本届广交会上,“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产品备受境外采购商的关注,新能源展区的规模也大增172%。


浙江琅凯进出口有限公司销售经理龚力表示,东南亚和非洲部分国家光照资源丰富,通过使用新能源产品能较好地克服当地供电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此外,近年来南美电价高企,部分地区每千瓦时电价一度涨到折合人民币4元左右。在此背景下,南美市场对中国新能源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拓展南美等新兴市场也成为公司的重要发展方向。”


当前,全球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加速,我国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出口快速增长,前三季度,我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7989.9亿元,同比增长41.7%,占我国出口比重同比提升1.3个百分点,达4.5%。


中国产品比较优势仍 海关总署多措并举优化营商环境


“这两年受疫情影响,传统外贸生意不太好做,出口市场中,除了东盟,其他市场普遍下滑。” 华思旭集团相关负责人对记者坦言,“好在今年各方面都在慢慢恢复,公司因行业特殊性,加上客户的支持,新增订单数同比仍有所增长,但依然与预期目标有一定距离。希望后续能取得更大突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外贸企业眼中,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比较优势仍较大,但也面临一些新问题。


浙江万事兴电器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我们的优势是人工、原材料等成本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较强,且产品质量也非常不错,但劣势是创新能力偏弱。今年,公司外贸新增订单同比增长,原因是前期新开发的产品投入市场的效果较好。”


华思旭集团相关负责人则认为,我国人口众多,劳动力价格相对较低,这为出口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政府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产品转型,鼓励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公司响应号召,技术水平有所提升,出口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也在提升。“2021年,海外一公司向华思旭发起了长达20个月的调查,所幸有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的帮助,最终在2022年赢得了终裁胜利。这件事情也让公司意识到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要性。”


针对外贸企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今年6月份,海关总署推出了优化营商环境16条,聚焦促进进出口物流畅通、促进跨境贸易便利化、促进企业减负增效及促进外贸创新发展。


在10月13日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16条措施都在陆续落地见效。比如,上海洋山港和长三角相关港口之间的“联动接卸”监管模式,带动了上海—太仓港等长江内支线的持续加密,每标箱节省出口物流成本30%,同时,今年以来仅适用主动披露政策,就为企业依法减免交纳税款滞纳金过亿元。


此外,贝壳财经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外贸企业也在采取各种方式拓展海外市场,一方面,外贸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通过部分爆款产品降价的方式吸引客户;另一方面,外贸企业还积极参加海外展会,拓展客户资源,业务员也频繁出差海外,约见客户,一天下来要跑几百公里,尽一切努力开疆拓土。还有外贸企业在巩固原有的销售渠道优势下,加强运营跨境电商平台,增加获客渠道,扩宽产品市场。


展望后市,外贸出口有望持续改善。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贝壳财经记者表示,一方面,全球需求仍有望保持扩张,近两个月,我国制造业新出口订单边际改善;另一方面,我国外贸有韧性,外贸新模式活跃,新动能仍在增强。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燕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