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鹏汽车举办的1024科技日活动上,企业发布了很多新的科技,如飞行汽车、机器人、机械手、无图智驾和新车X9等。在活动现场,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还提出了“汽车公司的将来是AI汽车和机器人”的观点。


这家曾经的造车新势力销量榜首,近一年来正在经历巨大的变革,甚至动荡,销量也在经历低谷和反弹。这一年间,何小鹏几乎没有在公开场合对品牌、技术和未来发展做出分享。他解释称,他这一年一直聚焦制造与架构调整。


何小鹏 图/企业官网


在科技日活动结束后,贝壳财经记者受邀与何小鹏进行了对话。他也分享了很多新的观点。在何小鹏看来,企业未来还将持续推进改革、2025年将出现智驾拐点,他甚至提到,机器人一定是所有汽车公司活下来的考试必选。


架构改革将持续,何小鹏放权王凤英主管品牌和控成本


新京报贝壳财经:过去一年你主要聚焦哪些方面的工作?


何小鹏:过去一年里我最主要的工作是两块,第一个是围绕制造,我在跟汽车相关的制造领域花了很多的时间。第二个是围绕整个公司的组织架构,梳理我们要做到中国甚至全球最前面,需要什么样的团队、体系、规划等。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们的降本有没有节点性的KPI?经过这一年你对技术和品牌的关系有没有新的理解?


何小鹏:第一个问题是我最近主力的问题。二季度我说过明年四季度期望我们的车能够比之前降本25%,我期待将来还会提高一些。我觉得明年大家会看到我们的实际效果。


第二个问题,技术和品牌,这个问题下次如果凤英总在,由她回答。现在我跟她的分工是我管技术,她管品牌。同时我管成本,向她汇报。在汽车产业越做下去,我越觉得品牌和组织在车里面很重要,因为车是一个超大型的产品,所以它的组织很重要。而汽车品牌的溢价比快销、互联网的溢价都要高。我们现在正在面对中国最顶级的玩品牌和做市场的好朋友们,我们要向他们适度地学习,也要发挥我们的所长。


新京报贝壳财经:公司组织架构改革已经一年了,后续还会不会有进一步的调整?


何小鹏:我们一直在思考能不能做到中国第一?如果成为中国第一,我们的组织流程有什么变化?所以未来我们的组织不断微调肯定会持续循环,不断磨合、打造。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为什么觉得汽车企业会越来越少?对未来有什么判断?


何小鹏:2017年我入这行,中国有300家新造车企业。去年中国有规模销量的汽车公司仅有50家,我认为2030年左右,全球可能只有几家企业,他们将占据百分之七八十的份额。


因为如果汽车以硬件为核心,一定跟现在一样是分散的、区域的,但是如果以AI为核心,硬件的价值会慢慢变小,这样会形成更大更强的企业,我们肯定是要做到其中之一。


新京报贝壳财经:和滴滴、大众的合作能不能多透露一些?


何小鹏:我们和滴滴、大众的合作进展都很顺利,我们大概一周开两次会。我们在大众有不少人,大众在我们广州这里也有不少人。我们在谈当前的交易,还在谈更多以后的交易。和滴滴的合作上,我们期待明年会有第一款车,后年会有第二款车,外观还挺酷的。


智驾以安全为主,看友商高调宣传是“有的人吆喝,有的人干活”


新京报贝壳财经:如果把未来的无人驾驶定义为大学毕业的话,小鹏现在的智驾应该是几年级?


何小鹏:如果说L4是大学,对不起,我觉得小鹏现在差不多进入到初中了吧,我们的下一代叫做准无人驾驶,如果准无人驾驶是高中,那全无人驾驶是大学。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们的高级别辅助驾驶正在逐步开放,为什么步伐较为审慎?


何小鹏:我们成立之初一直坚持智驾的全栈自研,其实我们现在已经具备全国开放智驾功能的能力。但中国这么大,很多地方有很多有趣的交通场景,为了安全和质量方面的考虑,为了确保车辆行进过程中没有违章,我们会对每个开放的城市严格测试,在确保安全可用的情况下逐步开放给我们的朋友。


新京报贝壳财经:整个行业智驾大家都在看小鹏和华为,你们友商的进展非常激进,面对竞争你有什么想法?


何小鹏:我认为这是一个配合。第一,一个行业里面一般老大、老二PK,老三、老四都挂了。第二,实际上我们有的人负责吆喝,把大家关注提起来。有些人负责干活,把这些东西干好它,然后再把客户拿过来,我觉得这个配合是天作之合。


新京报贝壳财经:小鹏怎么理解智驾行业拐点的问题?标准是什么?


何小鹏:我们可以非常清晰地看到一点,5年前大家觉得新能源汽车不会那么强,现在已经很强。2年多前我们在中国第一次推出高速NGP,那时候所有人都是持怀疑的态度,现在有很多人了在高速用类NGP功能了。这5年里面通过2年的培育、完善、降本和标配,我相信拐点会在2025年内出现。


新京报贝壳财经:你在活动现场的PPT上面说汽车公司的将来是AI汽车和机器人,这是基于什么逻辑得出这样的结论?


何小鹏:我以前一直觉得汽车在过去时间百分之九十几是硬件,百分之几是软件,但是随着AI的提高,将来占比将是一半一半。


但是机器人不是这样,机器人的主力一定是AI,不是制造。一旦往通用化做,机器人将从只能完成2个场景、3个场景,不断生长,完成积累后,迅速成熟达到100个场景、500个场景。实际上机器人和AI汽车的很多技术是互通的,而且真的很难有创业公司把一个机器人这么多复杂的环节集成在一起。


比如小鹏在智能辅助驾驶一年投入接近30亿,我们做了这么多年,还没有做到无人驾驶。这还只是一个1/10的预期,光这个领域就有巨大的投入。我2014年认为汽车的将来是无人驾驶,无人驾驶的更远将来可能是AI的更多能力的耦合。几年前,我逐步认识到机器人一定是所有汽车公司活下来的考试必选。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昊天

编辑 宋钰婷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