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人们的欢送声,“雪龙”和“雪龙2”号船再次从上海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出发。过不了多久,从江苏张家港出发的“天惠”轮货船将与其汇合,并紧随其后。3船各司其职,一同远征南极。

 

从1984年国务院批准组成我国首次南极考察队至今,中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已39次赴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2023年11月1日,由自然资源部组织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正式启航。

 

此次南极考察总体情况如何?新科考站建在哪里?考察都有哪些重点任务?针对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负责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任务的有关专家。


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启航。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焦点1

本次考察去哪些海、到哪些站?

 

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告诉新京报记者,考察队由来自国内80余家单位的460多人组成,于2023年11月1日从国内出发,2024年4月返回,历时5个多月。

 

考察任务首次由3船保障,“雪龙”和“雪龙2”号船从上海出发,主要执行科学考察、人员运送和后勤补给任务;“天惠”轮货船从江苏张家港出发,主要承担新科考站建设物资运送任务。本次考察将重点实施3船(雪龙2、雪龙和天惠商船)、5海(宇航员海、阿蒙森海、罗斯海、南极半岛邻近海域、普里兹湾海域)、5站(昆仑、中山、长城、泰山、罗斯海枢纽站)考察。

 

“期待通过本次考察,能进一步提升我们对南极的认知水平,为造福人类做出新的贡献。”龙威说。

 

焦点2

新科考站什么样?

 

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中国极地研究所)党委书记孙波告诉记者,新站位于罗斯海沿岸区域,建筑面积5244平方米,建成后预计可容纳度夏考察人员80人,越冬考察人员30人,计划用于开展大气环境、海洋基础环境、生物生态等多圈层、多学科的观监测和科学研究工作。

 

据他介绍,该站主体设计为南十字星造型,设计理念源自中国航海家郑和下西洋使用的南十字星导航。

 

公开材料显示,1405年开始,郑和先后七次率领船队远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主要导航技术有两个:海道针经和过洋牵星术。

 

其中,过洋牵星术与西方的等纬度航行法类似,通过北极星之类的标志星体高度来确定纬度。麦哲伦在环球航行中利用了该技术,此后他发现了南半球的标志性导航天体南十字星,让人类第一次能在南半球导航。

 

南十字星并不在南天极,用南十字星的长边往南延伸4.5倍才是南天极。由于南天极附近没有亮星,南十字星才被用于定位。


群众为考察队队员送行。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焦点3

建立新科考站的意义是什么?

 

新站是新时代我国建立的第一个常年科考站,也是继长城站、中山站之后第三个常年考察站,同时是我国在南极的第五个考察站。从新站所处区域看,具有岩石圈、冰冻圈、生物圈、大气圈等典型自然地理单元集中相互作用的特征。

 

在龙威看来,建立新科考站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首先,是通过开展海洋生态、海冰、冰川、海平面、大气、地球物理、高空大气物理、陆地生态、陆地和海洋地质、鸟类等调查、观测监测,为评估南极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提供基础支撑。

 

其次,通过开展罗斯海区域陆、海、冰川以及干谷、横贯山脉等南极关键内陆区域等多学科综合科学调查,将为了解上述区域自然特征提供支撑。

 

我国还可以积极履行《南极条约》体系相关责任和义务,与有关国家一道对恩克斯堡岛南极特别保护区进行管理、开展罗斯海海洋保护区生态监测,为保护南极生态环境做出贡献,也为我国参与南极国际治理提供支撑。

 

最后,是与周边其他国家考察站开展南极科学考察及保障的国际合作,努力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焦点4

新科考站预计多久建成?

 

孙波表示,按照自然资源部统一安排,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承担新站建设工作,成立专门项目工程部,细化各阶段建设目标、关键路线、关键工艺、实施方案,以完成新站主体建筑为目标,根据南极现场特殊的海冰、气候、工程机械、作业窗口等实际情况提前制定预案演练。

 

他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已完成物资的国内定制加工、预拼装、检查验收、装船等工作。12月中旬,科考队员将抵达罗斯海枢纽站区域开展卸货和安装工作,计划60天内完成建设任务。

 

在建设过程中,还将践行“绿色考察”理念,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一体化设计统筹各系统关系,国内装配化定制及预拼装,集约化管理建筑所需材料,实现节能、节水、节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通过减少扰动南极现场的区域面积,减少临时设施和现场施工人员数量,并最大限度地控制施工活动范围,以达到绿色环保建站的目的。


考察队队员登船。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摄


焦点5

本次考察还有哪些重点任务?

 

据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领队、首席科学家张北辰介绍,除了新站的建设工作,本次考察重点任务还包括围绕气候变化对南极生态系统的影响与反馈开展调查。

 

本次考察将依托“雪龙”号和“雪龙2”号船分别在东南极普里兹湾、宇航员海,西南极罗斯海、阿蒙森海及南极半岛邻近海域开展生物生态、水体环境、沉积环境、大气环境及污染物分布综合调查监测;依托昆仑站、中山站、长城站开展生态系统、近岸海洋环境、土壤环境、地质环境、大气环境、雪冰环境、空间环境综合调查监测,深入研究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同时,还将充分发挥国家平台支撑保障能力,积极支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和国产自主化装备试验工作,开展极地保障装备现场试验。

 

在国际合作方面,本次考察将支撑国际南极科学前沿领域的合作研究,实施与挪威、澳大利亚等多国合作的恩德比地航空调查任务,探究南极冰盖接地带这一关键数据空白区域的冰-海-基岩相互作用,支持冰盖物质平衡的精确评估和不稳定性研究。与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意大利、韩国、俄罗斯、智利等国开展后勤保障方面的国际合作。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白爽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