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贝壳财经讯(记者胡萌)“我国城镇化进程迈入换挡提质的‘下半程’,高质量发展成为鲜明主题。”10月31日,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院长姜胜耀在“中国新型城镇化理论·政策·实践论坛2023”上表示。


在论坛期间,多位业内学者、专家就城镇化的下一步发展发表观点。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原副司长周南表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持续推进城镇化。如果城镇化目标正确,方向对头,能走出一条新路,将会产生巨大的综合效益。


面向未来,周南提出四个“两”的举措建议:一是关注两个群体——针对即将或已经退出劳动力市场的农民工,要为其提供一定工作岗位,同时故乡的县城要做好接纳准备;针对新生代,特别是90后、00后农民工,要加强培训,特别是企业组织的、有针对性的培训,提供保障性住房供给。


二是区分两类城市——针对目前的主要流入地,要采取更加积极的落户政策,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与水平,逐步培育城市群、都市圈发展形态;针对具有潜力的流入地,应鼓励利用自身优势发展能吸纳劳动力的产业,扩大技术工人的培训规模。


三是推动两项改革——按照常住人口统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确定教师警察等人员编制;推动居民在常住地或就业地参加社保。


四是建好两个平台——人口统计与服务平台,和社会保险与医疗保障信息服务平台,将其作为下一步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与社保接续等工作的基础。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刘守英则从城乡融合方面发表观点。在他看来,城乡中国存在结构失衡,一是城乡二分,我国存在巨大的城乡差距;二是不同城市形态的失衡,表现在都市圈实现人口集聚但城市连接性差、并未提升经济效率,不同等级城市存在资源错配、发展扭曲、功能弱化等问题,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出现双轨城市化、城中村灰色市场、法外空间;三是乡村“人-地-业-村”系统失衡,表现在村庄人口流动半径缩减、土地碎片化、农业生产效率低、村庄数量缩减等问题。


刘守英提出,要构建城乡融合新形态,需从城乡二分转变为城乡融合思维,形成包括省会城市、地级市、县城、镇、村的城市体系,促进都市圈形成从村到城市的连续体,认识到大城市郊区化的必然趋势,推动县城承担枢纽功能。要重构乡村系统,分为人口流入村和人口流出村两类乡村来考虑:人口流入村要关注流入人口平权问题,将其纳入城乡连续体;人口流出村要关注人的归宿和村庄人气提升,注重耕地、宅基地整合,推动一县一业的产业体系和精致农业道路,促进村庄建设有机统筹。


编辑 徐超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