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草地贪夜蛾第一次离开美洲,进入非洲。到2023年,7年间,80多个国家遭遇草地贪夜蛾的入侵,并在当地落地生根,逐渐从“重大入侵害虫”转化为本土害虫,这也意味着,各国和草地贪夜蛾的“战争”,从应急防控逐渐转向可持续治理。

 

在10月31日至11月2日举行的“全球草地贪夜蛾可持续防控研讨会”上,新京报记者采访了联合国粮农组织草地贪夜蛾全球防控行动秘书处秘书长、总干事特别顾问夏敬源,他表示,“未来漫长的时间里,我们可能都要与草地贪夜蛾共生,必须采取可持续治理措施,将其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联合国粮农组织草地贪夜蛾全球行动秘书处秘书长、总干事特别顾问夏敬源。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从美洲到全球,迁飞扩散的重大害虫

 

新京报:草地贪夜蛾原产于美洲,它为何突然向全球迁飞?为什么能形成这么大的危害?

 

夏敬源:草地贪夜蛾起源于拉美地区,在那里生活了千百万年,一直是当地季节性的农业害虫,每年在拉美和北美之间迁飞,由于生态平衡,危害损失不算特别大。2016年,该害虫被带到西非,最早发现于尼日利亚,很可能是通过海上贸易等途径,被无意间带出。在新的环境中,由于缺乏天敌的自然控制和有效的防控措施,变得一发不可收拾。2017年就遍及整个非洲,2018年到了近东区域,随后到了印度,然后再到了中国。2018年12月,中国最先在云南省发现了草地贪夜蛾,到2020年,几乎遍及了中国南部20多省的玉米产区,中国政府将它列为第一大农业害虫。

 

新京报:为何草地贪夜蛾受到格外关注?它为何能造成这么大的危害?

 

夏敬源:草地贪夜蛾有三个显著特点,第一是迁飞能力非常强,每天可以迁飞100多公里,也有报道称能达到200公里。第二是适应性非常强,它是杂食性的,可以取食200多种植物,其中80多种是农作物,尤其喜食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直接威胁着粮食安全。第三是繁殖力非常高,一只草地贪夜蛾成虫一生可以产1000多枚卵,一旦它孵化成幼虫,在玉米等作物上,可能就会呈几何式爆发。刚到非洲的时候,由于是一种新的害虫,普遍缺乏自然的控制因子和有效的应对措施,所以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玉米损失最高的,可以达到50%。

 

从地头到手机,一场覆盖全球的防控行动在进行

 

新京报:在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方面,是否采取了一些全球性的策略,这些策略效果如何?

 

夏敬源:201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对草地贪夜蛾可能在全球爆发的态势发出了预警。2019年,粮农组织启动了由总干事亲自领导的“草地贪夜蛾全球防控行动”,在全球选了八个示范国家,辐射带动50多个国家开展防控行动。中国是8个示范国家之一。在全球的防控行动中,推广了一款手机软件,在这个软件上,有一些草地贪夜蛾的科普知识,帮助农民认识草地贪夜蛾并采取一定的防控措施,同时农民还可以把田间的发现上传,让各国科学家及时了解信息。同时,在每一个国家组织科学家、农技人员和农民进行田间调查,通过分析收集的数据,进行早期监测和早期预警。

 

新京报:在预警之外是否也有具体的防控措施,是否也会借鉴针对其他有害生物的防控方案?

 

夏敬源:总结经验是人类的特点,在过去的农业害虫防控中,我们确实有很多经验,在面对草地贪夜蛾这个新的害虫时,自然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总体来说,具体措施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加强检疫,草地贪夜蛾在美洲生活了千万年,没有迁飞到别处,但却很可能在贸易中被带了出来,所以检疫非常重要,这也是所有入侵生物防控的重要一环。其次是及时监测和预警,早监测、早预警、早反应、早处置。第三是研发新的、有效的防控技术,包括农业防控、生物防控、物理防控、诱捕防控、农药防控等,把种群数量降到最低危害损失的水平。

 

从应急到持续,做好与虫共生的准备

 

新京报:明年我国还会出现草贪大爆发吗?目前对它的危害有何新的估计或预警?

 

夏敬源:经过几年的迁飞扩散,并在本地生存与繁殖之后,在迁入地,它已经逐渐本土化了,成为了本土的迁飞性害虫。在中国,它每年春夏从南部周年繁殖区迁飞到长江流域,随后进入黄河流域,秋天迁飞回南部越冬。由于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科学家和农技人员积极行动,以及产业部门密切配合,已经把其危害损失降到了3%-5%的水平。

 

新京报:对草地贪夜蛾,我们还需要如临大敌吗?未来的防控措施会是怎样的?

 

夏敬源:总结这些年的防控经验,同时研判当前的形势,我们认为,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应该有三个转变。第一,从应急防控转向可持续治理,我们不能总在应急,而是要采取一系列可持续的综合治理措施,将其危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第二,从单一病虫防控转向多种病虫防控,农业不止一种病虫害,不能只防控草地贪夜蛾,要把它纳入到对各种病虫害的综合防控体系中。第三,从单纯的植物保护转向植物健康管理,不仅要包括传统的植物检疫、综合防治、科学用药等,还应该包括健康种子、健康土壤、健康传粉昆虫等,通过这些综合的手段,实现植物健康管理。

 

新京报:草地贪夜蛾危害这么大,是否有能力彻底消灭它呢?

 

夏敬源:昆虫在地球上生存了亿万年,我们人类的历史才百万年,我们是不可能消灭害虫的,未来我们还将长期和草地贪夜蛾等害虫共生,我们可以做的,就是通过采取各种综合的、可持续的治理策略与措施,把它们的危害损失降到最低可以接受的程度。

 

从中国到世界,成功经验如何推向世界

 

新京报:2018年底,草地贪夜蛾入侵中国,你是否了解中国的防治措施,你认为这些防治措施效果如何?

 

夏敬源:在联合国粮农组织实施的“草地贪夜蛾全球防控行动”中,在8个示范国家之中,中国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控行动组织有力,创新驱动,技术到位,效果最好。这得益于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有完善的植保体系、庞大的科研和推广群体、发达的科技手段等。在草地贪夜蛾入侵之前,中国科学家就建立了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预警机制,大量植保人员、农技推广人员在一线常年监测各种农业害虫,所以草地贪夜蛾刚出现就被发现了,然后迅速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防控措施,包括完成基因测序,筛选出高效低毒的生物农药,培训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等。

 

新京报:这些经验是否对其他国家草地贪夜蛾的防控有帮助?如何推向世界?

 

夏敬源:当然,中国的经验,对全球草地贪夜蛾的可持续治理,都有非常大的借鉴意义。中国的农业是一个以小农户为主的农业,全球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也都是如此。这种重大入侵害虫的防控,往往需要大区域的协调和动员,这不是小农户可以做到的,中国的成功,就在于非常有效的大区域组织与协调。中国在全国建立了一整套监测预警体系,发布国家级的防控手册,培训基层人员,还在边境、长江、黄河、长城建立了四条防御带,最终把危害损失控制在3%-5%的水平,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成绩,非常值得各国学习借鉴。可以通过“一带一路”合作、通过粮农组织的示范推广等各种途径,向全球推广,这也是我们这一次大会在中国召开的主要愿景和目标之一。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