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以来,京津冀及周边区域受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发生了一次长时间、大范围的区域性PM2.5中重度污染过程。针对本次区域性的污染过程,北京提前研判污染风险,于10月30日12时至11月2日24时启动空气重污染橙色预警。

 

此前的10月25日,《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23年修订)》发布,整体降低了预警启动门槛。

 

北京为何连续降低重污染预警启动门槛?此次启动橙警对于全市减缓污染累积、“削峰降速”起到了什么作用?此次北京污染程度较预报降低了一个级别,原因是什么?对此,新京报记者专访北京市生态环境局大气环境处刘龑(yǎn)、北京市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张章。


空气质量不断好转,使北京有底气降低预警启动门槛


新京报:《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23年修订)》刚刚发布,修订的背景和思路是怎样的?


刘龑:新时代十年,北京市聚焦细颗粒物(PM2.5),以超常规的措施和力度治理大气污染,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重污染天气发生频率、峰值浓度、持续时间均明显下降,发生天数从2013年的58天降低至2022年的3天。但是,当前区域污染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空气质量改善成果还不够稳固,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整体仍未摆脱气象条件影响。在秋冬季低压、高湿、静稳等极端不利气象条件下,仍有可能发生重污染天气。为持续推进空气质量改善,保护公众健康,对预案进行了修订。

 

在修订思路上,坚持精准、科学、差异化管控。统筹推进环境高水平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对工业企业、施工工地开展绩效分级,实施差异化管控。对治理水平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施工工地、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优先采取减排措施;对治理水平先进、污染物排放量小的,少采取或自主采取减排措施;通过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企业提标改造、升级转型,促进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同时,坚持区域联防联控。大气具有流动性,特别是北京市所处的地理地形位置,太行山、燕山在此交会,两山围合出西、北环山,东、南向海的半包围地形,在不利气象条件下,易发生区域污染过程。落实京津冀协同战略,在生态环境部的统筹指导下,北京市积极响应区域联防联控,与周边城市协同采取应急减排措施,共同应对重污染天气,减缓污染积累。

 

新京报:新版应急预案优化调整了预警分级门槛,降低了预警启动门槛,具体有怎样的变化?

 

刘龑:根据生态环境部《深入打好重污染天气消除攻坚战行动方案》关于重点区域统一调整预警启动标准要求,新的应急预案对预警分级标准进行了优化调整,整体降低了预警启动门槛。

 

其中,黄色预警由原来的连续2天达到5级重度污染启动,降低至1天5级重度污染或连续2天达到4级中度污染启动;橙色预警由原来的连续3天达到5级重度污染启动,降低至连续2天达到5级重度污染,或连续3天达到4级中度污染启动;红色预警由原来的连续4天达到5级重度污染,且其中2天达到6级严重污染,或者1天AQI(空气质量指数)达到500,降低至连续3天达到5级重度污染且其中1天达到6级严重污染启动。

 

新京报:2018年《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修订时,也降低了预警启动门槛。那次修订调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两次修订都降低了重污染预警启动门槛?

 

刘龑:2018年预案修订,北京降低了橙色预警的启动门槛,取消重污染过程中必须有1天达到6级严重污染程度的启动条件,只要预测连续发生3天5级重度污染时,无论是否达到6级严重污染程度都可启动橙色预警。

 

重污染应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是重污染天气应急应对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我们根据空气质量的改善情况,精准、科学循序渐进,逐步降低预警启动门槛,及时启动预警,保护公众健康。

 

早发橙色预警不但不是空气污染日趋严重的结果,相反,正是因为空气质量的不断好转,使得北京能够有底气持续整体降低预警启动门槛,通过优化调整分级标准,精准、科学、差异化管控,持续改善空气质量,保护公众健康。

 

橙警启动后,北京主要污染物减排一至两成

 

新京报:北京这次启动重污染橙色预警,是在供暖季到来之前,这么早发布预警的原因是什么?

 

刘龑:这次预警启动,恰逢《北京市空气重污染应急预案(2023年修订)》刚刚发布。10月30日至11月2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整体扩散条件不利,北京市也将同步发生一次以4级中度污染为主的污染过程,按照新版应急预案规定,我们及时依法依规启动橙色预警。实际上,如果按照2018版的预案,这次污染过程没有达到黄色预警的启动标准。

 

新京报:新版应急预案实行了科学精准的差异化管控,新增了国四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的管控措施,为何做出这样的调整?柴油货车对北京污染的贡献如何?

 

刘龑:精准、科学、差异化管控是新版预案的最大特点,我们的思路就是对治理水平低、污染物排放量大的企业、施工工地、机动车、非道路移动机械等优先采取减排措施;对治理水平先进、污染物排放量小的,少采取或自主采取减排措施;通过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推动提标改造、升级转型,促进全行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国四柴油货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属于排放相对比较大的。根据PM2.5源解析结果表明,本地来源中,移动源排放占46%,其中柴油车约占到移动源排放的三分之一。

 

新京报:这次橙色预警的发布,对于全市减缓污染累积、“削峰降速”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有哪些数据方面的体现?

 

张章:环境监测数据测算结果显示,橙色预警启动以来,北京主要污染物减排一至两成,各项措施落实效果显著。其中NOx(氮氧化物)减排两成多,主要来自于移动源的管控,包括预案中针对重型柴油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等管控措施的落实,使得全市氮氧化物峰值浓度较措施采取前下降超两成,前体物减排成效显著。

 

除北京外,周边共20个城市启动橙色预警,在北京和周边省市的共同努力下,北京实际的污染程度较预报预测降低了一个级别,其中2天轻度污染,1天中度污染,1天良,“削峰降速”效果明显。

 

污染来源主体已转向城市运行等刚性需求,减排潜力收窄

 

新京报:当前北京区域性污染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空气质量由量变到质变的拐点尚未出现,整体仍未摆脱气象条件影响。对于秋冬季来说,北京面临什么样的挑战?现阶段大气治理还面临哪些困难?

 

刘龑:进入秋冬季,从气象扩散条件分析,在冷空气的间歇期,津冀及周边地区高湿、静稳等极端不利气象条件多发。从污染排放强度分析,受区域供暖影响,污染排放强度有所增大。所以在目前区域污染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的情况下,遇到极端不利气象条件,空气重污染仍有可能发生。但是我们也可以明显感觉到污染治理的成效,重污染天气发生时的污染程度明显减弱,污染发生频次明显降低。

 

从国内外治理经验看,空气质量改善不是一帆风顺的。特别是,当前随着大气治理工作不断深入,北京市大气污染源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污染来源主体已转向城市运行、生活源等刚性需求,呈现点多量大面广的特点,减排潜力收窄,治理要求更高,问题解决更复杂,在PM2.5相对低浓度的情况下,每减一微克都需要全社会付出更加艰辛的努力。

 

另一方面,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仍超过环境容量,北京市大气治理成效还不稳固,在全球气候变暖大趋势下,遇不利气象条件,还存在短期波动的风险,大气污染防治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仍然存在。

 

新京报:十年来北京空气质量全面改善,未来如何啃“硬骨头”?

 

刘龑:虽然北京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已经达到国家标准,但是刚刚达标,属于相对较低水平的达标、不稳定的达标,大气污染治理取得的成果仍不稳固,秋冬季PM2.5污染过程还时有发生,大气污染治理仍处于负重爬坡、逆水行舟的关键阶段,形势依然严峻、攻坚任重道远。未来,我们将以更加有力的举措实现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思路上,我们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总抓手,坚持VOCs(挥发性有机物)和NOx污染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排放协同控制、本地和区域协同共治,持续深化“一微克”行动,尽最大努力推动空气质量改善。

 

措施上,我们继续坚持常态化减排和应急减排相结合的方式科学、精准、依法治污。短期做好空气重污染应急应对,针对秋冬季发生的空气重污染天气,及时采取应急减排措施,最大限度缓解污染积累,实现污染“削峰降速”。长期抓污染减排攻坚,实现标本兼治。

 

北京市方面,调整能源结构,大力推进能源清洁化战略,推动煤改清洁能源改造;产业结构绿色转型,疏解不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企业,大力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的“高精尖”产业;车辆结构绿色优化,着力推进机动车油换电、油换氢,推动车辆电动化;区域协同方面,在生态环境部的统筹指导下,推进散煤治理,推动大宗货物“公转铁”,开展重型柴油车治理,抓产业结构清洁化,推进钢铁、焦化、水泥、玻璃等重点行业提质增效。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白爽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