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生举报助学金名额被挤”一事引发关注。图/网络视频截图


近日,一则“贫困生举报助学金名额被挤”的消息在网上传播开来,受到广泛关注。


据媒体报道,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在读学生小苏持续发布的有关“孤儿申请贫困助学金不成反遭欺辱”“实名举报贫困生评定舞弊”等视频引发热议。小苏称班内困难生助学金评定时,他作为“孤儿”未获得,而评上的学生中有的平日有高消费行为,他质疑这其中存在舞弊情况。


11月2日上午,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发布“学生反映助学金评定问题”情况声明表示,学校已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进行调查核实,目前相关核查正在进行中。11月2日下午,小苏告诉记者,学校有关部门已联系他了解情况,承诺给他评定国家二等助学金(3000元左右),并调查其此前反映的情况。


小苏的助学金问题,看似得到了解决,但由此暴露出高校在助学金申请、发放环节存在识别不精准、显失公平的问题,却值得足够重视。


像在该事件引发的讨论中,我们看到有网友反映“曾经为了申请助学金而上台演讲,大家煽情比惨”;有的高校通过班级投票选出谁最贫困,贫困生自尊不仅要遭洗礼,还需要周全人情世故。


出现“伪贫困生”,评定过程如同“选秀”,班级人人享有“剩余羹”等类似的助学金发放乱象,也不时见诸媒体报道。


助学金就当以“助学”为目的,帮助有经济困难的学生完成学业。其功能定位本身就有“托底”的意思。


可如今一些高校助学金的发放,却让一些贫困大学生,在遭遇物质贫困的同时,还要面临精神乃至道德层面的考验,这显然违背了助学金的助学初衷,更把贫困大学生推入某种尴尬境地。


平心而论,对高校而言,把助学金发好,并不容易。既要有“硬指标”把关,如要求学生填写家庭经济情况调查表、开具相关证明等,也需考察学生日常生活状况等“软指标”。对申请助学金的学生需要充分地了解核实信息,同时,还要考虑到有些贫困生碍于面子,并不主动如实反映情况。


可以说,让助学金发放做到“应助尽助”,对高校而言,显然是一项颇有挑战性的工作。


但高校就是要为学生服务的。助学金的发放,既是传递对贫困生的关爱,也是对高校办学理念、人文风采的展示。对牵涉学生利益的事,高校责任所系,责无旁贷。


更何况,助学金发放,关系到大学生对公平正义的感知,教书育人之地,不应让“助学金”变成“比惨金”,更不应“逼”着贫困学生自曝家底。


此前,一些高校通过食堂、超市等消费数据分析,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信息比对、向所在学院核实等方式,明确资助对象,悄悄往学生饭卡中打钱,既暖胃又暖心。类似运用数据分析,采取组合式“打法”确定受助对象的方式,不妨充分运用到助学金的发放过程中,让助学金公平助学。


此次,因“贫困生举报助学金名额被挤”引发的讨论和关注,把高校助学金发放问题再次拉回公众视野。希望这次的舆论聚焦能被更多高校看见,让更多的贫困大学生更便利、更有尊严地获得国家资助。


撰稿/新京报评论员 迟道华

编辑/刘天红

校对/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