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辽宁省抚顺市某小学二年级学生在体育课上短跑后倒地猝死”的新闻,引发社会关注。


据新京报记者了解,从2021年开始,教育部在全国学校开展了急救教育试点工作,推动在校园内配备急救设施设备,加强教职工、学生急救知识教育和技能培训。


学生在学校参加体育活动发生意外时,第一时间该如何处置?是保持坐姿,还是平躺?校园内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情况如何?关键时刻,教师是否知道急救设备如何使用?带着相关问题,新京报记者进行了采访。


经验分享

“黄金四分钟”很重要,尽量让患者平躺


学校体育活动中学生出现倒地后,及时有效的处置非常关键


据国家应急救援员陆承志介绍,正常室温下,心脏骤停四分钟后脑细胞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每隔一分钟会有10%的脑细胞死亡。这就是医学急救上所谓的“黄金四分钟”。如果10分钟内病人没有得到救治,即使抢救过来,也可能脑死亡。一般救护车到达现场最少要8至10分钟,如果要进入校园场所,时间会更久。这就需要在场的体育老师或校医及时有效地处置。


如果学校没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需现场人员心肺复苏(CPR)。陆承志表示,若在场老师没有急救意识,多会选择请校医来救治处理,可能会错过最佳急救时间。


除此之外,陆承志也建议,尽量不要马上把患者扶起来,保持平躺姿势,否则有加重的风险。除非是夏天太阳暴晒,需要把患者移到阴凉处。


学校现状

部分校园配有AED,并普及急救知识


近年来,为加强学校急救教育,教育部实施了青少年急救教育行动计划,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


2021年10月8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开展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150所高中和高校参与试点。按照有关学校卫生工作标准、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配备标准等,结合学校规模、环境、地势、交通、建筑等实际情况,要求试点学校配备足用、实用、适用的校园急救设施设备。鼓励有条件的试点学校逐步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今年3月30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第二批全国学校急救教育试点工作的通知》,遴选1000所学校参与试点工作,范围涵盖各级各类学校。新京报记者就此咨询了全国校园急救教育试点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目前第二批试点学校已推进相关工作。


除了试点学校,全国不少学校都配备了校园急救设施,并开展急救培训工作。中国人民大学附属小学体育教师李梅(化名)告诉新京报记者,学校配备了包括AED设备在内的各种急救设施,体育教师也都接受过相应的急救培训。扬州市文峰小学体育教师李娜表示,学校每年会定期邀请蓝天救援队到学校进行紧急救援培训,包括创伤出血与止血、关节脱位与扭伤、心脏复苏等。


虽然学校配备了急救设施设备,但仍有体育老师不了解急救设备如何使用。采访中,有体育老师直言,如果体育活动中出现紧急情况,仍会优先联系校医,拨打120急救电话。


新京报记者 王继松

首席编辑 吴冬妮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