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赛力斯汽车有限公司重庆两江智慧工厂工作人员在生产车间作业(2022年6月27日)。图/新华社


长期以来,各地去北上广深港招商引资都是常态。但今年以来,“反向招商”却似乎成为了一种潮流:


香港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频频到内地招商;上海罕见掉头向西,奔赴千里之外的成都举办招商推介会;大湾区与京沪之间,更是争相互动交流……


各地都在全力以赴拼经济的过程中,“反向招商”释放了哪些信号,又将带来什么样的改变?


香港瞄准创新科技产业


10月16日,在广东省人民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23粤港澳大湾区全球招商大会新闻发布会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驻粤办及投资推广署林乐思就香港在推动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中的角色和如何吸引更多外资进入中国内地及香港市场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林乐思介绍,香港特区政府正全力推进北部都会区建设,将打造成为推动创科和其他策略性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落实“南金融、北创科”产业布局、香港进一步加强与广东特别是深圳协同合作,以及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重要平台。


目前,香港特区政府驻粤经济贸易办事处设有招商引才专组/投资推广组,透过举行各种规模及形式的招商引才活动,向内地企业推广香港的优势,提供香港营商环境的最新资讯,同时宣传香港作为内地企业“走出去”的理想平台。


10月25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公布新一份施政报告,其中涉及多项“抢人才、抢企业”措施。


李家超表示,特区政府继续“抢企业”,特别是与“八大中心”定位相关的企业,包括针对先进科技的重点企业、行业代表、创新和策略性行业。特区政府会引入公司迁册机制,便利在外地注册的公司,尤其以亚太区为业务核心的企业,将注册地迁至香港,目标是明年上半年提交立法建议。


在此之前,香港特区政府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特区政府一直马不停蹄引进重点企业,为香港招商引资。


陈茂波表示,香港一直积极与不同领域的创新科技企业商讨合作,特区政府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日前举办了“重点企业伙伴启动礼”,与首批20家已经或将在香港落户的企业伙伴签订共同意向,透过它们在港落户和进一步扩大营运,以及带动其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到港,一起推动香港整个创新科技生态圈的蓬勃发展。


不难看出,香港“抢企业”的重点是创新科技产业。实际上,这也是香港发展战略的一部分。


去年12月,香港特区政府公布《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为未来5至10年的香港创科发展制定清晰的发展路径和系统的战略规划。其中明确了香港创科发展的四大方向:“完善创科生态圈,推进香港‘新型工业化’”“壮大创科人才库,增强发展动能”“推动数字经济发展,建设智慧香港”和“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做好连通内地与世界的桥梁”。


面对传统金融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现实,香港曾立下目标,整体引进企业目标为1100家左右,包括龙头企业和科创企业。从设立引导基金,到规划发展蓝图,再到“抢人才、抢企业”,香港正在实现国际创科中心的愿景。


上海转身向西紧盯先进制造业


今年伊始,上海就吹响了“大抓招商、抓大招商”的号角。


1月30日,上海市召开高规格的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会议。上海市长、市投资促进工作领导小组组长龚正提出,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分秒必争的行动力,高质量做好招商引资和投资促进工作。


随后,上海开启“投资上海·海外行”和“投资上海·全国行”系列活动。如果说海外招商属于上海的“基本操作”,上海史无前例地掉头向西“反向招商”,则颠覆了不少人的认知——曾几何时,西部地区才是找上门去“求合作”的那一方。


今年5月,“沪利共蓉·机遇无限”2023上海·川渝投资合作推介会在成都举行。会上共签约12个项目,同时投资上海·宝山川渝服务点、投资上海·金山川渝服务点正式揭牌。


而这只是一个开始。上海市投资促进服务中心主任王东在接受采访时介绍,接下来,上海还会继续前往广州、深圳,以及长三角就近区域的中心城市招商,“2万亿GDP以上的城市,我们都愿意走一走,看一看”。


从上海“反向招商”的项目来看,主要集中于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先进制造业。这也正对应着上海目前最迫切的需求。


今年6月,上海市出台《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其中提出,到2025年,上海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以上。此外,还点明了上海招商引资聚焦的重点产业:在先导产业方面,集成电路领域将聚焦关键环节招商;生物医药领域将吸引优质企业在沪设立各类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人工智能领域将加快招引智能芯片、核心算法、操作系统等项目。


“25%”的目标被上海反复提及,但目前这道“红线”仍然面临压力。2020年,上海工业增加值占比为25%;2021年和2022年分别为24.9%、24.5%,下降趋势明显。在全力确保“红线”的同时,上海显然没有放弃招商引资的“底线”——上海一直在积极布局新赛道领域和未来产业,以开启经济发展的“第二增长曲线”。


成都作为西南地区“工业强市”,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智能终端、生物医药等10个以上千亿级支柱产业集群。重庆作为老牌工业城市,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传统行业同样形成了千亿级的产业集群规模,更是全国智能汽车等高端制造业的龙头城市。


这些西部城市有上海需要的先进制造业企业,上海拥有企业看重的要素资源和市场影响力,因此很容易实现双向奔赴。


上海所提出的“不看税收看业态、不看盈利看潜力、不看资历看团队”,更是给“小而精”的初创型高成长性企业,提供了大放异彩的机会和平台。


长三角和大湾区的互补共赢


如果说上海深入西部是“掐尖”,上海与大湾区之间的互动显然是“互补”。


今年3月7日,广东省商务厅在上海举办“广东省招商合作推介会(上海)”“广东省与跨国公司代表座谈会”“广东省与机器人行业代表午餐会”。该系列活动重点面向总部企业和研发中心,围绕两个招商重点(制造业招商和总部招商),吸引超过200家企业参与。在推介会上,广东还抛出了投资奖励、税收优惠等“大礼包”。


在广东去上海招商5个月后,8月30日,上海“回访”广东。


8月30日,“相粤湾区,沪你同行” 2023上海·粤港澳大湾区投资合作推介会在广州举行。活动中,长宁区、嘉定区、青浦区驻粤港澳大湾区服务点揭牌,投资上海·沪穗商协会战略合作启动。会上还举行了重点项目签约仪式,三区共与18家大湾区相关企业签约,总投资170亿元。


近年来,两地企业互动频繁。上海的宝武集团、中船集团、中远海运等企业在大湾区都有大手笔布局;而大湾区的众多科技企业,如华为、腾讯等,也在上海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


长三角和大湾区是助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增长极,两个区域的产业能级高、互补性较强,合作空间非常广阔。


从传统产业协作来看,上海和广州都有汽车、电子、石化等支柱产业,通过加强产业交流、协作、投资,将加快完善产业链条,实现补链强链延链,助力企业提质增效。从新兴产业协同创新来看,上海和广州都是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主力军。积极搭建对接平台,有助于推动两地产业链上企业之间、新型研发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携手突破核心关键技术。


实际上,这也正是当下企业最看重的内容——政策优惠已不再是企业考虑的首要内容,取而代之的是营商环境和行业生态。


“反向招商”也是资源互补、产业协同


投资是拉动经济的动力之一。当前,在拼经济的大背景下,各地将产业投资作为重点,由此必然需要加大招商引资的层级和力度。


目前,在各地招商引资的动作中,“一把手”招商的趋势越来越明显。在一些重大投资项目上,往往会由当地主要领导亲自出面。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地区不再满足于在“家门口”招商,而是尝试着主动“走出去”。


一线城市“走出去”,不仅是为了向内寻求经济增量,同时也是为了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来稳固领军地位和竞争优势。因此,以互联网、电子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往往是“反向招商”关注的重点内容。


城市之间的互相招商,既是一种竞争关系,同时也蕴含着资源互补、产业协同的前景。即使遭遇“掐尖”,也未尝不是一种机遇——近年来,成都多个区在广州、深圳等城市探索设立“反向飞地”,在发达城市搭建创新研发中心、科创企业孵化器,借力当地各种要素资源加速企业孵化成长,最终通过企业“返乡”实现对家乡产业的反哺。


拼经济,归根结底是拼企业、拼产业。在城市之间的互相招商中,让企业用脚投票,让资源配置更加有效,能最大限度激发创新活力,完善产业链条,从而实现美美与共、合作共赢。


特约撰稿/赵志疆

编辑/柯锐

校对/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