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梯田,是传统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当代粮食安全保障的重要基础,如果我们把梯田丢了,几十年后,我们就再也无法挽回了,那时候,我们对不起前辈祖先,也对不起后代子孙。”11月6日,在浙江省仙居县杨丰山村千年古越梯田上举行的“全国梯田科技联盟”成立仪式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钱前倡议,“加强科技创新、探索梯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效机制,让传承千年的梯田文化与文明生生不息。”

11月5日,浙江省仙居县杨丰山村,村民在千年古越梯田上耕作。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梯田占全国耕地四分之一以上


据介绍,我国现有梯田2亿亩,同时有潜力建成梯田的山地、坡地约为5亿亩,占全国20亿亩左右耕地的四分之一以上,国际水稻所中国办事处负责人、中国农科院作科所研究员郑晓明表示,梯田是千百年来农耕智慧的结晶,“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梯田,如菲律宾的巴拿威梯田,瑞士的拉沃梯田以及秘鲁的古印加梯田,这些梯田凝聚着当地民族和文化的智慧,是可持续生态与国家粮食安全的有力支撑。”


在我国,有多处全球知名的梯田,如云南哈尼族梯田、广西龙脊梯田、湖南紫鹊界梯田等,其中许多梯田被列入世界遗产、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世界灌溉遗产等名录。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梯田地区和多数乡村一样,面临着劳动力流失、乡村空心化等问题,而传承千百年的梯田,也面临着良田变成荒野的困境。


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实施农耕文化传承保护工程,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郑晓明表示,“梯田保护工作的推进,希望能够结合中国传统农耕文明,利用科技创新,应对梯田综合利用面临的诸多挑战,积累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和经验,共同保护这一人类文明瑰宝。”


11月5日清晨,云雾和梯田中的杨丰山村。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一个小山村的梯田复垦保护之路


全国梯田科技联盟由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科院研究员钱前发起,成立仪式在浙江省仙居县杨丰山村举行。


杨丰山村位于浙东群山中,古越国境内,是典型的南方丘陵间的村落。上千年中,这里的山民们把山坡改造成梯田,在一层层环绕丘陵和山峰的梯田中耕作,形成了知名的古越梯田文化。村里有3000多亩梯田,种植水稻、油菜、玉米等作物,在数十年的现代化中,杨丰山村也处在劳动力外出、乡村凋敝、农田荒废的困境中,常年耕作的梯田只有1000多亩,水稻种植面积只有500多亩。


脱贫攻坚中,中国水稻研究所联合九三学社浙江省委等单位,对仙居县杨丰山村开展结对帮扶工作,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胡培松介绍,科学家帮助村里引进了多种适宜当地的高产优质水稻品种,还捐赠了小型农机,使山地梯田实现了机械化。还帮助村里建立产业、提高收入。目前,杨丰山梯田水稻种植面积已从500多亩扩大到2000多亩,大米售价从每斤5元提高到每斤12元以上,为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低收入农民增收和地方乡村振兴作出积极贡献。


“梯田作为我国宝贵的耕地资源,应该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促进丘陵山区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方面承担更大的责任,发挥更大的效用。”胡培松说。


11月5日,杨丰山村梯田旁,钱前讲述科技振兴梯田的故事。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发挥全力保护中华农耕文明瑰宝


在11月5日举行的全国梯田科技联盟成立仪式上,钱前发布了三大倡议,倡议凝聚共识、协同发展、横向联动,联合各界力量,共同保护、传承和利用梯田。


钱前表示,梯田是中华民族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杰作,承载了人类延续几千年的农耕文明。


倡议提出,首先要凝聚共识,深刻认识和广泛宣传梯田的重要价值。深刻认识梯田的农业、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探索我国梯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有效机制。其次要协同发展,携手共建科技交流合作平台,探索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上中下游有机衔接的协同协作机制。其三要横向联动,共同打造梯田文化旅游品牌。广泛吸纳全国各地梯田地区加入联盟,向尚未加入联盟的梯田地区提供科技支持,深度挖掘梯田农耕文化,整合梯田文化旅游资源,助力梯田山区实现共同富裕。


“我们愿与更多热爱这片美景的人一起,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联手对梯田进行保护与利用,让传承千年的梯田文化与文明生生不息,让作为我国农耕文明重要代表的梯田得以永续发展、焕发新机。”钱前说。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唐峥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