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二锅头可谓一张金名片,不仅是百姓餐桌酒水常备品,更是招待宾朋的门面之选,其重要代表正是红星二锅头。红星二锅头为何能经久不衰,始终成为百姓口粮酒首选?

翻开红星二锅头的历史,答案就在“老中青”一代代匠人的匠心之中,他们在坚守传承中创新突破,以匠心打磨匠艺,赋能品质持续提升,实现品类引领,品牌长青。


红星拥有12名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 企业供图

“老中青”接力传承创新

说起老一辈北京人对红星的记忆,印象深刻的还属为新中国成立生产一批献礼酒。这要追溯到红星建厂之初的1949年。彼时全面继承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的华北酒业专卖公司实验厂(红星酒厂前身)接到一项神秘而光荣的任务——为新中国成立生产一批献礼酒,建厂元老之一王秋芳和大家一起日夜奋战,挖窖池、立甑锅、制酒曲,于1949年9月生产出第一批红星牌二锅头酒,出色完成献礼酒任务。

红星口碑的积累还在于对白酒的影响力。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推动北京酿酒产业发展,“扶持郊县生产,让二锅头酒百花齐放”的任务落在红星人身上。当时总厂技术科的高景炎等编写教材《白酒讲义》,并向北京郊县酒厂传授二锅头酒酿造技艺,带动二锅头酒发展实现大飞跃。

每一代红星人都有着不同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作为北京二锅头酒传统酿造技艺的第七代和第八代传承人,王秋芳和高景炎带领大家为红星打下品质根基。

随着人们对白酒品质需求的提升,红星后续的传承人继续带领实现二锅头品类的引领,讲述着“老中青”持续坚守品质创新的故事。

北京二锅头酒研究院院长艾金忠、副院长张坤、杜艳红及研发团队在传承的基础上,对二锅头酿造技艺不断地研究与创新。“中国评酒大师”艾金忠对红星产品品质进行严格把关,守护产品安全“护城河”;被誉为“中国酿酒大师”的张坤,带领酿造研发团队致力于白酒酿造微生物的研究,从微观世界探寻红星酒体的高品质密码。“全国酿酒行业技术能手”杜艳红带领的产品开发团队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评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和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发挥了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方面的引领作用,为传承创新二锅头酒酿制技艺作出贡献。

红星的实力远不止于此,这里还有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与高景炎大师传习所、北京二锅头酒研究院等多个产、学、研平台,拥有中国酿酒大师、中国评酒大师、全国酿酒行业技术能手、中国首席白酒品酒师、国家级白酒评酒委员等百余人在内的强大人才智库,守护红星品质不断向上。

“手艺人”向下扎根成就极致酿造

一艘巨轮行稳致远,不仅需要引航者,还需要愿意扎根基层、坚守普通岗位并寻求自我向上的人。在红星,众多扎根一线的酿酒师傅、研发人员在基础岗位上发挥钉钉子精神,将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做到极致。

今年4月,北京市首位特级技师的荣誉颁发给红星一线酿酒人王德斌。从业24年来,他“泡”在酿造车间,练就“绝活”,看料醅就能判断湿度,看酒花就能判断酒度数,诠释着酿酒技术的功底。

10月,“80后”李婷婷在首届“茅台杯”中国白酒酒体设计大赛中,斩获清香型白酒组第二名。酒体设计技术是白酒企业的核心技术,李婷婷获得这一成绩,是红星人才与科研实力的有力体现。

王德斌、李婷婷只是扎根红星的“手艺人”的缩影。红星拥有丰富的人才队伍,他们在白酒标准化引领方面也不断深耕。

据悉,红星已将二锅头酿造工艺全面归纳梳理为45道工序、102个环节,并将每个环节的关键参数量化为数字标准,由此提炼出398项工艺标准,使用智能化工具,精准再现传统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一致性。

在酿造工艺精细化、标准化的基础上,红星严格践行“原料品种一致、酿造工艺一致、产品配方一致、感官品评一致、检测标准一致”5个一致,确保为消费者酿造出“粮香馥郁、清香纯正、陈香优雅”的二锅头酒。


红星旗下主流产品均获得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 企业供图

每一瓶红星皆是红星人不断传承、传播、创新二锅头技艺的匠心体现,他们怀着对酿酒的热爱,守着“酿出老百姓喜欢喝又买得起的好酒”的初心和使命,不断引领着二锅头品类的发展。

文/秦胜南

编辑 李严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