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开幕式·主论坛在京举办,多项北京大运河考古成果发布,国宝级文物伯矩鬲、克盉等亮相开幕式现场。

此次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聚焦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围绕运河发展变迁、百姓美好生活等多个维度,策划推出11项主题活动。开幕式·主论坛之后,文艺演出、京杭雅集、中国大运河国际传播对话等活动将在13日至14日陆续开展。其中,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将持续组织形式多样的线下活动,让大运河文化融入当代生活,让大运河文化流行起来。

11月13日,北京,嘉宾共同启动2023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暨北京(国际)运河文化节,发布《中国大运河生活图鉴》。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成果发布:路县故城保护展示工程2024年将实现开馆

活动现场,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发布了大运河北京段文博领域的建设成果,展示了2020年至2023年北京大运河考古、文物保护、环境整治改善、世界文化遗产检测、文化高质量供给等方面取得的多项新突破和新进展。

新京报记者从北京市文物局获悉,近三年来,大运河考古成果丰硕,圆明园澹泊宁静遗址经过连续三年发掘,该建筑基址已被全部揭露出。白浮泉遗址、万寿寺东路、路县故城遗址等,以考古发掘成果深化了对大运河历史文化内涵的认知。

禄米仓仓廒文物建筑完成保护性修缮;万宁桥“减负”,全貌得到更好的展示;大运河源头都龙王庙壁画完成数字化建档与抢险保护工作;运河沿线多个古建、遗址完成修缮。通州燃灯塔升级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多项大运河沿线文物及重要考古发现列入第九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活动现场,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名杰发布了大运河北京段文博领域的建设成果。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近三年来,环境整治改善运河生态。白浮泉遗址完成腾退、非文物建筑拆除等工作,初步建成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什刹海环湖环境整治工程打造了环绕前海、西海的3公里环湖步道;通州区“三庙一塔”等文物古迹建成通州运河历史文化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监测水平提升,“年度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通惠河段病害勘察及监测数据收集”项目实施,大运河遗产段(通惠河段)沿线设置了88处巡查监测点位和9处水体取样点,开展水质监测;全景VR相机、“文物e巡查”小程序等科技手段被应用于全段河道本体及环境风貌的专业记录工作。

大运河沿线博物馆、类博物馆数量有序增长,多家类博物馆正式挂牌开放。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年底将面向公众开放。今年,路县故城遗址列入北京市第一批市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名单,路县故城保护展示工程预计于2024年实现开馆。

大运河(北京段)遗产监测公众参与活动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2022年度“全球遗产教育创新案例奖——卓越之星奖”。“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建成,编写完成多部研究测绘著作,对9组大运河古桥和相关庙宇开展了基础性研究及保护档案编制工作。



文物展区展出的一级文物——房山金陵遗址出土的完颜阿骨打皇后使用过的金丝冠。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首都博物馆“镇馆之宝”伯矩鬲亮相开幕式现场

开幕式现场推出了一场集中展示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展览,吸引了诸多观众。展览以“千年大运河 时代新风貌”为主题,设置了文物展区、图片展区、图书展区、文创展区、互动展区等,浓缩了中国大运河文化带沿线的重点文化成果,多维度展示了大运河的勃勃生机。

其中,文物展区陈列了与大运河文化带有着不解之缘的国宝级文物,包括来自首都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伯矩鬲、克盉、金丝冠搭配白玉练雀饰件、錾花山水人物金八角盘,来自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国家三级文物明黄地直径纱、宝蓝地银万字缎,及清光绪十九年护照、《大运河》织锦台布等展品。

嘉宾在文物展区参观来自首都博物馆的国家一级文物伯矩鬲(左)、克盉(右)。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活动现场还发布了《中国大运河生活图鉴》。该图鉴由“五方合作机制”联合推出,由《中国新闻周刊》出版,是国内首本以生活方式呈现的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果图鉴,通过8大板块、128个单项串联起京杭大运河沿线20座城市的美食美景、风物精华,是助推中国大运河“出圈”、赋能美好生活的创新之举,让大运河在生活方式的流行中共建共享。

就在2023京杭对话暨运河文化节开幕前不久,由中外媒体、艺术家等组成的采风团,乘船从杭州出发,沿大运河北上,途经浙江嘉兴,江苏镇江、扬州,最终抵达北京通州。开幕式·主论坛现场,“千年运河千里行”采风纪录片正式发布,记录了这场大运河上的文化之旅。

嘉宾在观看中国丝绸博物馆藏的清代丝绸文物。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文化名人对谈:“讲好大运河新故事,需继续发掘其精神内涵”

大运河是一条穿越千年的文脉,运河沿线文化名人辈出。活动现场还组织了一场精彩的“文化名人对谈”。

“一流南北贯京杭,江海天成大走廊。”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长周文彰在现场吟诵了这首诗,他曾创作诗集《诗咏运河》。在他看来,当下大运河的文化旅游功能正在日益加强,要弘扬运河文化,需继续发掘整理运河文化的精神内涵,如统一、多元、凝聚、包容、开放等文化元素,这些仍然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希望各方能在这些方面多做研究。

“在交通发达的今天,我们在旅行上可能不再依赖大运河,但依旧生活在大运河所塑造的文化传统中。”浙江省作协主席、杭州市文联主席艾伟表示,“如果去写运河两岸人的生活,当然要书写新时代人民的精神状态、人民丰沛的经验。同时,我们今天的经验和历史文化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某种程度上是历史文化塑造了我们今天的精神。”

嘉宾在观看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图片展。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国家一级编剧马继红分享了她创作以运河为主题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运河边的人们》时的具体过程和感受。通过对百余位真实生活在运河沿岸的人们进行采访,她感受到,运河的发展和运河周边城市的发展是交织发生的。大运河如何成为人民的河,“从这些老百姓幸福的笑颜中,我认为这是最好的诠释”。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铜雕领域代表性传承人朱炳仁表示:“工匠和传承人,怎么把自己的文化留给大运河、留给历史、留给后代,在这中间我们努力在实践。”他讲述了自己参与大运河申遗时的故事,并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运河很重要的一部分,一些老文物专家对文化遗产的感情是在骨子里的,他们把运河的桥当作自己的老朋友。

嘉宾在中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展览图书展区翻阅大运河文化主题图书。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已成功举办三届

中国大运河文化带京杭对话于2019年由北京市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杭州市政府、中国新闻社共同创建,旨在打造推动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重要批示指示精神的开放平台、合作平台、示范平台、国际平台,已成功举办三届。

“北京历史悠久、文脉绵长,是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的有力见证,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上,有责任更好发挥作为历史古都和全国文化中心的优势。”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莫高义表示,北京市将大运河文化带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的标志性工程之一,扎实开展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施229项文物保护工程,白浮泉复涌、京冀段通航等,探索形成了线性遗产保护新经验。“今年,天津、河北两地首次共同参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上迈出新步伐。”莫高义希望加强保护传承,携手推进大运河遗产保护,同时深化人文交流,携手促进大运河文化传播,完善机制平台,携手汇聚大运河保护合力。

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赵承表示,大运河是历史之河、时代之河、未来之河、人民之河,既要守护好这一宝贵遗产和文化瑰宝,也要坚持古为今用,推进运河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运河滋养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通过做深“研究传播”文章、做精“创新转化”文章、做实“富民为民”文章,浙江省将持续擦亮大运河这张文化“金名片”。

今年初,京津冀三地正式发布协同推进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的决定,并建立协同会商机制。天津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沈蕾,河北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政作为特邀嘉宾出席开幕式·主论坛并发表致辞。

沈蕾介绍道,“九河下梢天津卫”,天津连通南北运河,沟通海运漕运,是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城市。她提到,近年来,天津在统筹推进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的实践中,形成了一些认识和体会,比如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既需要做好文化遗产的本体保护,也需要做好文化价值的挖掘弘扬;既需要沿线地区各负其责、各展所长、各美其美,也需要协同推进、形成合力、美美与共。她表示,希望以本届活动为契机,不断增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文化驱动力。


编辑 陈静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