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11月16日,“共同家园——大自然的奇迹”展览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对外开展。这是中国国家博物馆与国家自然博物馆首次联合办展,也是国家博物馆首个自然生态类展览。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丹顶鹤、川金丝猴、朱鹮、白颊长臂猿等标本亮相展厅。


丹顶鹤标本。国家博物馆供图


中国国家博物馆策展人魏娜介绍,展览以缤纷动物为切入点,遴选出672件动物标本,分为“尊重——动物多样之美”“共生——自然就在身边”“保护——建设美丽中国”三个单元,讲述了我国动物情况及近年来的保护成果,延展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历史,让观众深切感受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的历史性变化。


川金丝猴标本。国家博物馆供图


第一单元“尊重——动物多样之美”重点讲述我国的动物多样性。根据2023版《中国生物物种名录》,我国共发现物种135061个、含动物物种65362个。以物种类群划分,动物可分为哺乳动物、鸟类、鱼类、爬行动物、两栖动物以及无脊椎动物。万千动物与其生活的环境有机结合,既有自身的遗传变异,又与其他生物协同进化,上演了一出出精彩的生命篇章。


第二单元重点讲述人与动物的共生。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不同的动物不仅满足了我们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基本生存需求,我们在文化、审美、科学和技术方面更是向它们有诸多借鉴和学习,从而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


朱鹮标本。国家博物馆供图


第三单元重点讲述近年来的动物保护成果。工业革命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数量持续增长,野生动物种群及其栖息地不断遭受破坏,在世界范围内,生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


世界自然基金会于2022年10月发布的《地球生命力报告2022》(Living Planet Report 2022)指出,监测范围内的5230个物种的近3.2万个野生动物种群,包括哺乳动物、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和鱼类,自1970年以来平均下降了69%,淡水物种种群下降幅度最大,在短短几十年间平均下降了83%。非洲野生动物数量下降了66%,亚太地区野生动物数量整体下降了55%……报告还指出在世界范围内,野生动物种群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是栖息地的退化、开发、外来入侵物种、污染、气候变化和疾病。当前,自然生态面临严峻挑战,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行动,扭转生物多样性的退化趋势。


策展团队形式设计何欣介绍说,此次展览整体上注重标本之间眼神的联系和形体的动态呼应,用环境烘托出动物在自然界的状态,突出“生态之美”。为了更加强调标本的美感,对不同生物的生活空间进行抽象概括,用几何造型塑造不同空间特色,用统一色调突出标本的“造型之美”。此外,展览还通过互动设计,增加观众的参与感。借助橱窗设计“扁平化”的手法增加视觉上的丰富度,强化自然特点,塑造更好的氛围感。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