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学学生在游戏中完成“乐考”。新京报资料图


谎称自己“有指标”,能帮孩子“上名校”,陕西西安一小学班主任,诈骗10多名学生家长,涉案金额达400余万元。


据上游新闻报道,近日,西安市雁塔区人民法院对外披露西安首例“从业禁止令”,惩治对象是一所小学的班主任鱼某。鱼某因沉迷赌博,欠下巨额赌债,便利用其语文老师兼班主任的身份,虚构出某名校招生负责人“文老师”,自导自演和“文老师”里应外合、配合办事的戏码,诈骗家长400余万元。


鱼某因犯诈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1年又6个月,并处罚金80万元,同时,自刑罚执行完毕之日或者假释之日起5年内,被禁止从事与教育相关的职业,可谓罪有应得。


但此案中,除鱼某锒铛入狱、五年禁业外,这些家长怎么这么容易陷入“上名校”骗局,也同样值得反思。


近年来,各地类似“花钱就能上名校”的骗局屡有发生。每一起骗局的教训也都同样惨痛,家长失财,学生失学。按说,稍有一些招生录取常识的人,都能轻而易举地戳穿“花钱就能上名校”的骗局,但为何这一“老骗局”还总有人信呢?


这或许既与家长的“名校情结”有关,也与相关部门“防骗教育”不到位有关,而在此案中,鱼某更是利用了家长对其“班主任”这一身份的信任与认同。这也提醒,要戳穿“花钱就能上名校”骗局,还需各方多打“组合拳”,防止类似老骗局再挖出“新坑”来。


首先,招生部门应积极承担起宣传工作,让每一位考生和家长都知晓学校录取工作始终秉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绝没有“走后门”“靠关系”上名校的可能,从而让考生和家长打消找关系“花钱上名校”的念头。


与此同时,相关职能部门应加大打击力度,对那些打着“花钱就能上名校”幌子的无良教师,应采取“零容忍”的态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并通过“终身禁业”“追究刑责”等处罚手段,让其付出应有的代价。


除此之外,也应面向考生和家长,加强招生“防骗”教育,既要告知每一位考生和家长学校招生没有“偏门”可走,又要通过身边的典型案例,以案释法,引以为戒。


相信,只要相关各方积极形成联动机制,多打“组合拳”,兼顾校内校外,就能防止“花钱就能上名校”的老骗局再挖“新坑”,确保考生和家长不再“被忽悠”“被欺骗”,维护好考生和家长的切身利益。


撰稿 / 叶金福(职员)

编辑 / 刘天红

校对 /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