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国超过9亿人遭受了持续70多天的高温困扰。气候灾害不仅短时间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还会长期内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福祉。同时,由于极端天气影响到清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2022年中国煤电使用量出现反弹。”


11月19日发布的2023年度《柳叶刀人群健康与气候变化倒计时报告》,在分析近年来气候变化的同时,对此引起的健康问题、能源风险发出警告。


虽然该报告强调全球低碳转型进展缓慢,对化石能源的持续依赖威胁人群健康,但是仍旧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中看到积极信号,认为挑战与希望并存。目前,能源系统转型带来了显著的健康协同效益,2022年,可再生能源占电力装机容量增长的90%,由化石燃料引起的空气污染死亡率自2005年以来下降了16.7%,其中80%的减少归因于煤炭污染的减少。另外,公众对气候健康领域的关注度有了提升。


发布会上,举行了“气候变化与人群健康全球治理”圆桌对话。主办方供图


健康风险上升的趋势仍在持续


该报告提到,中国气候变化的健康风险正在持续上升,2022年破纪录的热浪导致中国人均热浪天数达到21天,比基线(1986年—2005年)平均值高出293%,也就是15.6天。同时,与热浪相关的死亡人数达到破纪录的5.09万人,是2021年的两倍多。


健康风险不容忽视的同时,增速也远超预期。相比历史基准,2022年热浪相关死亡人数上升342%,与热相关的潜在工时损失上升24%,与热相关的安全户外体育活动时间损失上升68%。过去20年中,40%以上与热浪相关的死亡、25%与高温相关的劳动生产率损失、98%的干旱暴露和58%的洪水暴露,可归因于人为气候变化。


在这样的背景下,任何人都可能是脆弱人群,承受热射病、洪涝灾害、气候因素诱发慢性疾病急性发作、心理疾病和粮食安全等带来的风险。


气候行动与健康的关联度仍有待提升


该报告指出,2022年中国在风险应对方面的被动适应行动不断加强。近年来,中国相关政府部门在气候变化方面的应急响应水平正在持续提高;环境健康风险预警范围也不断扩大,目前已经覆盖8个省份27个市,覆盖人口1.833亿;同时,30个省份中有28个实现了气象数据共享。


报告强调,近两年低碳能源转型继续推进,中国能源系统碳强度下降4.4%,可再生能源新增投资增长11.1%。但是,当前气候行动与健康的关联度仍有待提升,早期预警系统对健康信号和极端气候事件的复合级联健康影响关注仍需加强。


与此同时,报告指出,在主动适应方面我们还需要加强。到2021年,每100户家庭的空调保有量增长至131.2台,虽然避免了2.3万例热浪相关的死亡,但也导致了一些负面效应,在2019年造成8.6万例与PM2.5相关的死亡,在2021年造成了约3亿吨的二氧化碳排放。


需建立健康导向的气象风险预警系统


报告指出,气候变化造成的健康和经济成本越来越高。2022年,中国与热浪相关的劳动年龄人口死亡造成的经济成本创下新高,达到5.9亿美元,比2017年增长了32%;全国因高温导致的劳动生产力损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再创新高,达到3135亿美元,占GDP的1.91%。与气候相关的极端事件造成的全国经济损失在2020年达到峰值994亿美元,2022年降至520亿美元。


报告研究分析指出,以健康为核心的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行动,既可以降低未来气候风险,有效维护公众免受气候变化的健康威胁,又可以促进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走向绿色发展之路。


报告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增加可再生能源的投资与研发,避免对煤炭的锁定效应,充分利用减污降碳的协同效应,加大减缓措施力度;二是建立健康导向的气象风险早期预警系统;三是加强对极端天气事件的复合级联效应及应对措施的研究;四是出台面向不同主体的适应措施指南,以提升脆弱人群对气候变化健康影响的适应能力。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白华兵

编辑 姜樊

校对 吴兴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