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山区十渡镇九渡村的一个施工工地里,59岁的韩庭金正在打扫卫生。三个月前的那场洪水,让曾经声名远扬的房山十渡旅游景区受了灾,韩庭金在景区的工作被迫按下了暂停键。但她没想到,往年冬闲的日子,今年却忙活起来,在家门口找了一份工作。

 

“每天在工地上帮忙,一天能挣180块钱补贴家用。”韩庭金并不知道工地正在盖的房子未来会给谁住,直到从记者的口中得知这里将会成为“房山区十渡社区服务中心”,是全市首个灾后“平急两用”建设工程,平时周边村民居民可以在此打球、健身,开展各种社区活动,遇到灾情等紧急情况,又能成为村民们的应急避难场所,让大家有个能吃饭、喝水、睡觉、临时就医的地方,说着说着,韩庭金突然就红了眼眶。

 

11月15日,距离今夏洪水时隔三个月,新京报记者再访房山十渡镇,沿线的复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村民们的家里暖气烧起来了,热腾腾的日子回来了。这个冬天,温暖的远不止村民们的房子。

 

11月15日,房山区十渡应急保障服务中心正在热火朝天地施工。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村里有了应急保障中心灾情时有水有电有通

 

蜿蜒的涞宝路一侧,拒马河的水流依旧湍急,但泥浆已经退去,河水恢复清澈。三个月前,洪水刚过,记者驱车挺进十渡的路上,一位老人曾蹲坐在半路的一座断桥上眺望被洪水冲毁的村庄,一言不发。再次途经这里,一座崭新的大桥已横架在拒马河上,车辆、行人来来往往。

 

11月15日,拒马河上,一座崭新的大桥建成。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摄

 

在房山区十渡镇九渡村里,房山区十渡应急保障服务中心的两栋楼主体结构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机电安装。“等这空调装完了,屋子里就暖了。”北京城建集团十渡应急保障中心项目现场负责人王展,指着升降机上安装空调的工人向记者介绍道。中心里安装了多联机空调和新风系统,设计夏季室内温度26℃,相对湿度小于等于65%,冬季室内温度20℃,相对湿度小于等于25%。

 

房山区十渡应急保障中心总建设用地面积23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由两栋建筑组成,是平原区结对帮扶十渡的项目,为平急两用设施。

 

11月15日,房山区十渡应急保障服务中心的两栋楼主体结构已经封顶,正在进行内部装修和机电安装。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何为平急两用?王展解释说,房山区十渡应急保障中心平时可作为十渡社区服务中心使用,村民们可以在此开展各项社区活动,比如打羽毛球、书法培训、阅读空间等,甚至还将为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提供职业培训、创业培训、介绍工作等服务。一旦遇到灾情,这里就会迅速变成应急避难场所,可为周边的村民提供食宿、医疗等服务。

 

按照最初的设计,房山区十渡应急保障中心可救援198人。设有应急避难休息室、医务室、物资储备室等,配有医疗物资、应急储备物资等。“应急保障中心设有专用的应急物品库房和一间约50平方米的会议室,紧急时作为应急指挥空间使用。这里会常态化配备卫星电话、柴油发电机、净水器、应急电源、石墨烯供暖设备等,即使发生灾情,也能做到电不断、水不停、通信通畅。”王展说,以应急保障中心的应急用水为例,是利用的井水,内设加压泵和净水器,在紧急情况下,可以为村民提供饮用水和洗漱用水。“中心所有应急设备都由平时电源和应急电源(柴发)两路电源提供,双重保障用电。”

 

记者看到,两栋建筑平行排列,屋面均呈15度角倾斜,整体造型犹如两个“方舟”。“这个角度经测算是太阳照射时间最长的。斜屋面上未来会铺设面积约1000平方米的光伏板,能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储存下来,同样可供应急时发电使用。”王展说,这个项目的混凝土柱、梁,使用的钢筋型号都比一般的公共建筑规格更高。十渡应急保障中心的抗震设防烈度能达到8度。

 

施工高峰时24小时持续作战人休机械不停

 

对于十渡应急保障中心的未来侃侃而谈,可背后其实藏着诸多不易。53岁的王展已经拄上了拐杖,由于持续“接单”时间紧、任务重的活儿,他的膝盖半月板已经损伤,他对此不愿意多谈,反倒是介绍起了这次施工特别之处。“以往干工程,都是先拿到一套完整的图纸,再动工。这次任务特殊,是边设计边施工,我们是拿到一张图纸,施工,再拿到一张图纸,再施工。”作为灾后重建的重要施工项目,十渡应急保障中心的建设时间紧、任务重,从9月开工至今,仅两个多月时间,就已完成主体结构施工。“最忙的时候,每天百余名工人同时施工,人休机械不休,24小时不停摆。”王展称。

 

能有这样的速度,也源于北京各部门对灾后重建工程开通的绿色通道。据北京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能以最高效有序有力的举措妥善安置受灾群众,针对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相关房建类项目实施审批工作,市规委出台简化办理程序意见《关于优化北京市自然灾害恢复重建相关房建类项目实施和审批办理程序的意见(试行)》。通过简化审批流程,十渡应急保障中心仅用13天就完成了全部手续,成为全市首个灾后平急两用项目全流程建设案例。

 

纷繁复杂的施工环节紧密进行,采购、机械、调度,每一步、每一环节都是挑战。“我们在努力自转的同时,也在和周边的灾后重建项目、兄弟单位做好‘公转’,通过合理的调配人员和机械,让每一个项目都能高效率地运转起来。”王展说,这几个月,他和同事们每天都处于快节奏、高速运转状态。想着是在给村民重建家园,就觉得这份工作虽然平凡,但有意义。

 

对于每天在村里进进出出的项目施工人员,九渡村也拿出了掏心窝的热情。项目进场初期,水、电等设备的对接协调,十渡镇九渡村的两委班子没少跟着忙活。“人家是来帮咱们的,这都是咱们该做的。”房山区十渡镇九渡村党支部书记刘玉金自小在拒马河边长大,这样来势汹汹的洪水,他也是第一次见。洪水过后,村民的房子以及涞宝路两侧不少商户的房子都被冲毁了,供电取暖设备被泡了,刘玉金就和村党员干部、两委班子成员一起想办法。

 

刘玉金说,九渡村有480多人,170多户,村里三分之二的村民都经营农家乐和民宿,还有一些村民在附近的十渡景区上班,旅游是村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洪水来了,景区关了、农家乐停业了,村民的收入受到了影响。十渡应急保障中心确定安家在九渡村后,九渡村以及周边部分村民就到项目上,帮忙做饭、打扫卫生,直到施工进入到专业技术施工阶段,部分村民才陆续撤下来。

 

59岁的韩庭金和丈夫都在十渡景区上班,景区关闭了,她和丈夫的收入也就断了。“夏天旅游旺季,游客可多了,能挣一些钱。冬天天冷了,没什么事儿了。”韩庭金说,她家地势高,受损不严重,但是一直找不到活儿干,心里难免有些不安,十渡应急保障中心招工时,同村的村民就引荐她到工地上帮忙。最近一段时间,韩庭金每天早上6点多骑着电动车到工地上班,晚上5点多下班。白天帮着收拾碗筷、卫生,忙忙碌碌的,倒也充实。“以前冬天都在家闲着,现在有活儿干,累点也高兴。”

 

59岁的韩庭金正在十渡应急保障中心打扫卫生。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受灾小超市重新装修等待重启

 

为何把“平急两用”建在九渡村,在王展看来是因为九渡村的这块地地势宝贵。三个月前,洪水来的时候,这块规划用地安然无恙。“这里比百年一遇洪水的水位线还要高出三米。”

 

韩庭金每天在工地上上班,但她其实并不知道这两栋楼将来要做什么,同村的村民也鲜有知道的。“只听说是政府给盖的。”70岁的村民李友常说。直到谜底揭开,韩庭金的眼眶突然就红了,双眼闪着泪光。“突然激动了,我也算是给乡亲们做贡献了。”“那敢情好”,李友常说道。

 

新京报记者了解到,房山区十渡应急保障服务中心将于12月25日前具备完工使用条件。天气转凉,九渡村村民家里的炉火烧起来了,暖气热起来了。村民隗阿姨被冲毁的小超市重新装修一新,屋内的地暖热了起来。


11月15日,隗阿姨被冲毁的小超市重新装修一新,屋内的地暖热了起来,温度计显示屋里超过20℃。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外面经营超市,里面是三室一厅的房子,隗阿姨说,等到屋子里的家电配齐了,她和老伴儿就把90多岁的老母亲从临时周转的老房子接回来,一起过冬,重新张罗超市开张。

 

新京报记者 曹晶瑞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