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山可望》,作者:李蕾,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23年8月


“士族娇女”


李清照是宋朝山东历城人,这地方现在是哪里呢?就是济南。济南有两张文化名片,李清照和辛弃疾,又合称二安文化。我也非常喜欢辛弃疾,后文我就会给大家讲。今天我们如果去济南旅行,柳絮泉边有李清照的故居,她的纪念堂则坐落在趵突泉边,是一个大概三百多平方米的院落。我们接近李清照的第一步就得了解,在众多的才女里李清照是什么样的才女?如此惊艳卓绝,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呢。这背后有讲究,涉及到一个字——士。叶嘉莹先生曾经说过:“我是穿裙子的士。”意思是我虽然是女性,但完全按照古代士人的标准来做人、来处世。那么古代士人的标准是什么呢?第一学识,第二德行。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我们就能讲清楚李清照为什么稀缺。她是一个闺房里的士人,在那个年代,她做了男子才能做的事情,所以她是一朵传统文化开出来的花。


202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法国女作家安妮· 埃尔诺,这不是法国作家第一次获奖了,但是是法国女作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从此以后,她,女作家,和他们,所有的获奖者就有个共同的名字——诺奖获得者,不分男女。


李清照就开创了这样一个局面,古往今来才女是非常多的,李清照能够成为才女代表,她有自己非常独特的一面。大家先记住一句话,什么是才女?才女重点是才而不是女。弄明白这个重点,就找到了打开李清照的方式。


李清照究竟长什么样?宋代没有照片,我们不知道,但我们看很多画家描绘李清照的肖像,一个清丽柔美的女子,我想这应该是比较真实的,“腹有诗书气自华”,李清照一定是好看的。世人判断一个才女的标准靠什么呢?专业。你的学识你的才华必须都过硬。和大多数女子相比,才女其实更加中性化。


我就在想,真实的李清照,她喝酒、赌博、写文章的时候,肯定常常忘记自己的性别,或者说不是忘记,而是刻意忽略了性别。


在古代,能青史留名的才子很多,才女不常有,这当然不是因为女性比男性笨,它反映的是那个时代女性教育的不足。从功利的角度讲,古代男子读书、练武,可以去考取功名,光宗耀祖,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命运巨变。但是女性,即使读书习武也缺少“用武之地”。一旦家庭资源有限,就会选择先供男孩读书,女孩子缺乏受教育的机会,也就没可能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在中国古代,女孩读书不一定受到鼓励。在《红楼梦》里,林黛玉初进贾府就听说迎春、探春、惜春姐妹们读书,可老太太却讲:“无非是识得几个字罢了。”但同时你会发现《红楼梦》里大观园里的生活很精彩,比如说开诗社,简直是现在的文学奖颁奖现场,这也非常真实。在中国古代,女孩读书不一定受鼓励,但才女一定是受到鼓励的。


和普通女性相比,古代才女地位很高,为什么呢?首先,能够培养出一个才女,是父亲的光荣,说明他的家族是体面的,是清流。其次,能够娶到一个才女是夫家的光荣,说明夫家也是有地位的,否则你讨不到这样的老婆。当然,这两个角度都充满男权的凝视,在今天看来很不可取。身为一个才女,除了不能建功立业,她们其实活得很有意思,很跨界。李清照就是这样,她不但像男性一样斗茶、饮酒、结社、唱和,她也和父亲、丈夫,和身边的那些男儿郎一起分担着国家社稷的命运。李清照的一生,是一个非典型的闺秀才女故事。


李清照原生家庭条件很不错,称得上书香世家。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他一辈子都在做掌管文化教育的官,是一个典型的清流。李格非是进士出身。科举制度下考中进士还是难的,有的人到80 多岁还没有考中进士。李格非是靠才华起家的,虽然他很晚才做到了五品官。李格非是个纯粹的读书人,诗文写得很好,而且他跟苏东坡的交情非常好,算是苏东坡的后学,被称为“苏门后四学士”之一。


我们再来说说他们的家族。李格非的岳父,也就是李清照的外祖父,叫王珪,做过宰相。他的文学成就并不是那么大,但是常常伴在皇帝的身边,跟才子们往来,所以他们家很有影响力。李清照的母亲也是一位大家闺秀,非常可惜的是,李清照大概一两岁的时候,她的生母就去世了,后来她的爸爸又娶了一位夫人。李清照的继母是另一位宰相王拱辰的孙女。李清照的家族确实显赫。


说句题外话,李清照继母有一位娘家侄女,嫁给了奸相秦桧。虽然这跟李清照没有什么关系了,不过我们可以看出来李清照的这个家族,父亲、岳父、母亲、继母等等这些人,都是世家子弟。所以才女是熏出来的,拿什么熏呢?当然是拿教育熏。这样的家庭一定有一个优势,文化优势。


李格非40 多岁才生了李清照这个女儿,士族家庭怎么教育孩子呢?我们就看一下李清照的名字,清照,像不像王维的那首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自然的状态,而且是一个有气质、有风骨的状态。李格非其实是把女儿当作男孩子来养的,他在教育上相当开明,女儿有才华,他不仅毫不掩饰,反而天天发“朋友圈”,招呼自己的好朋友们快来看。而李清照所展现出来,也不是我们传统观念中大家闺秀笑不露齿,坐下来都端端正正,裹着小脚的样子,她根本不是这种状态。


李清照是怎么成长的?我们在她的诗词作品中就能看得到,来读一首《如梦令》,这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首小令,也是李清照很擅长的题材。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青春就应该是这样,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明媚艳丽,像梦境一样。我猜测写这首小令的时候,大概李清照是住在济南老家的,因为她十六七岁的时候,就跟着做官的父亲到了汴梁,而这个时候还在老家享受着美好的风景和无拘无束的生活。


她特别爱玩,也特别会玩,玩什么呢?这首小令里有记载,起笔很平淡,像写日记。“溪亭”是地点,“日暮”是时间,日暮时分我们一群十六七岁的小女孩跑出去划船,在船上弄一点小零食,喝点小酒,一边划船,一边唱歌,聊着天,看看满天的晚霞和灿烂的落日。一不小心都喝多了,酒驾之下掌不好舵,船一下子窜到荷花堆里去了。这些女孩子笑着闹着,甚至要比一比,“争渡,争渡”,看哪一艘船划得更快。这两个争渡,就把动态的景物和少年意气融合在一起,这个人好像就站在你面前,贪玩、活泼 、大胆。我们以前认为大家闺秀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而且女孩子在一起,无非就是绣绣花、聊聊天,所以人的那个气质就显得过于娇弱。但这是一般的女子,对于李清照来说,闺阁生活显然不是这样。民间关于李清照的爱好其实是有考证的,有这么几大特点,好酒、好赌、爱旅行,从“沉醉不知归路”开始,她十几岁就一直喝到了老。你看,“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我们都还记得。


黄昏的时候她写“东篱把酒黄昏后”;发愁的时候她说“愁浓酒恼”;闲暇的时候“煮酒笺花”,感叹一下,“酒意诗情谁与共”。她特别爱喝,但酒量很不好,一喝就醉,醉了就嚷嚷着要写诗,“险韵诗成,扶头酒醒”说的就是她。


李清照不仅爱喝酒,她还爱打麻将,《古今女史》这本书把她评为博家之祖,说这个人是赌博的祖奶奶,她不仅喜欢赌,还逢赌必赢,斗鸡、斗蛐蛐、掷骰子、赌球,都不在话下。为了显示自己的专业性,她还写了一本赌博攻略,叫《打马图经》,她自己有一句话:“予性喜博,凡所谓博者皆耽之,昼夜每忘寝食。”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太爱赌博了,这么好玩,只要是赌博有关的,我全都喜欢,然后为了赌博,不吃不喝,不分昼夜,非常上瘾。


这种生活作风放在她的时代,经常被人指责,说她不守妇道。但李清照就是李清照,她有自己的道,不仅没有因为别人的评论而收敛,她还写了一篇词论,从南唐的李煜、冯延巳,到前辈柳永、宋祁、晏殊、欧阳修、苏东坡、王安石、秦观、黄庭坚等等这些人,她挨个全怼了一遍,说这些人根本就不会写词。口气大吧?好像除了李白,我的印象中,就只有李清照敢这么说。


那李清照的词到底写得怎么样呢?跟她的性格有关,她的性格什么样?有点出格,很骄傲,好胜心强,但是又有自己甜甜的那一面,所以她风格很独特。有人就会说你讲了那么多,都没看出来她哪里甜,我们再来读一首《点绛唇》,这也是李清照少女时候的作品。


《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在这首词里面,我最喜欢的是“和羞走”这一句。它讲的是什么呢?一个女孩子荡秋千,哪里都美,手也好看,衣服也好看,玩得开心极了,咯咯咯地笑着,已经出汗了,突然有陌生人来了,怎么办呢?赶快溜呀,那个袜子也脱落了,金钗子也掉在地上,害羞地就要走了,走就走了,可是忽然万种风情,“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后来她离开济南老家,跟着父亲到了汴京。父亲做的官是礼部员外郎,父亲介绍自己的女儿去认识很多的人,平时应酬也会带着她。李清照就见到了“苏门四学士”中的张耒、晁补之,这样的机会,真是多少学子求之不得的。重要的是,他们还能够一唱一和,写诗玩乐。李清照留下两首和张耒的诗,写的是安史之乱,大概意思是说唐玄宗,你哪可能打得赢呢?你的战马都跑死在给爱妃送荔枝的路上了。说出这种话的时候大家不要忘了,李清照还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少女。后来理学大家朱熹就感叹说,这哪像是个女孩子写的呀。


李清照的文史知识、胸襟、眼界,是很有豪纵之气的。叶嘉莹先生讲过,每个人都具有双性特征。一般情况下,男人也会拥有一些比较女性化的特征,女人也会拥有男性化特征的一面,但是因为环境、文化的种种影响,人们会把其中的一面隐藏,把另一面显现并强化,好像贴上标签。李清照是女词人中把自己天赋中男性的一面显露出来的第一人。在她之前,女性的形象是模糊的,被压抑,被限制,是一个跟随者、妥协者。可是到了李清照这,看得见她的才华、高傲、自命不凡,和男子比肩的气概甚至是压不住的。


总结一下,李清照20 岁之前的关键词是士族娇女。18 岁的时候,李清照嫁给了一个叫赵明诚的人,就开启了她人生的第二个阶段。


“一对佳偶”


赵明诚跟皇家一个姓,据说他们家是闲散的宗室,是贵族。赵明诚娶李清照的时候,他的父亲正在做吏部侍郎,这个官比李清照父亲的官位稍稍高一点。赵明诚本人是一个太学生。什么叫太学生?就是朝廷重点培养的后备干部,应该说是有大好前程。


据说赵明诚的形象非常好,跟李清照很般配的,两个人的婚后生活也很幸福,而且两个人有共同的爱好,他们读书、喝茶,喜欢字画,喜欢收藏古董、金石,每天都玩得不亦乐乎。李清照万万没有想到,一场严峻的考验正在步步朝他们走来。


李清照结婚的第二年,宋徽宗开始清算元祐党人了。这群士人在当时被称作保守派,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得罪了皇帝,皇帝就开始对他们进行残酷的打击。有一个著名的奸臣叫作蔡京,书法很好,但历史定性是个奸臣。蔡京立了一座党人碑在端礼门,宋徽宗亲自题写碑额,把被打倒的元祐党人的名字刻在石头上,做成了铁案。这很吓人,这等于是公开地发文说严禁你参加什么什么活动。这块碑,苏东坡的名字在上面,李格非的名字也在上面。


在后人来看,元祐党人就和苏东坡一样是清流君子,这块碑其实可以叫作君子碑,那是很光荣的。可是当时并不是这样,对当时活着的人来说,名字上了这个党人碑,是灭顶之灾。


这个时候,李清照的娘家就倒霉了,可是非常吊诡的是,李清照的公公赵挺之,却在这个事件之后一路高升,连她的夫君赵明诚都出来做官了。她的婆家和她的娘家其实成为了政敌,可以想见她夹在里面有多难受呢。这个时候李清照会做什么呢?她干了一件事,上书。


她是给自己的公公上书,她劝说自己的公公,要顾及人伦亲情,不要为朝堂上说不清的事与亲家为难。她的公公当然没有理她,赵挺之还是挺有气度的,他没有为难李清照,没有因为儿媳妇他们家是奸党,就把她逐出门去。他还是很保护李清照的,所以李清照的日子过得还不错。


又过了一年,皇帝下了一道指令,说元祐党人子弟不允许在京居住,这意味着李清照需要离开京城。就这样,李清照在20 岁这一年,被迫跟自己的丈夫分居,跟随父亲回到了济南老家。


这是夫妻俩第一次别离,年纪都很轻,政治风云变幻,谁也看不清未来,两人也没有孩子,谁也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命运都是未知的,可以想象李清照当年的处境,焦虑、压力、慌乱,她的婚姻到底会怎么样,根本不由她做主。在这个时期,她留下了一首词,叫作《一剪梅》。这首《一剪梅》,就是李清照和丈夫赵明诚备受两地相思之苦的写照。


《一剪梅》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邓丽君和王菲都唱过这首歌。自古以来,这种相思之情都是相通的。荷花凋谢的季节,尤其到了晚上,睡在那种光滑竹席子上,渐渐凉意来了,心里也就凉了,秋天要来了。一个女子轻轻地把外套脱下来,驾了一叶小舟,荡到湖水中去。明明天气冷了,为什么还要把外套脱下来,到没人的地方去吹吹风?人的内心里有那种郁结的燥热的、不安的情绪,再冷一点吧,再安静一点吧,否则心里这团火烧得人不得安宁。这种恼人的灼热来自什么?就是离别和相思。


在月满西楼的时候鸿雁传书,云中是谁寄了书信来呢?是不是我的夫君呢?花飘落在水里,花落无情,水流无意,但是分隔两地的人互相思念的心是一样,按捺不住,“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首词很容易就读懂了,平白如话,但是动人心魄。李清照写愁绪,写寂寞,是写得真好。


后世有很多人解读这首词,有人说赵明诚不爱李清照,他们没孩子,赵明诚纳妾,所以这是李清照的悲惨之作。历史真相到底如何我们不知道,但是从文学角度,读一首写相思的词,重点是什么呢?是在写一个人的深情:你在我身边的时候,我是那么满足,那么安宁,岁月静好;可是你不在一切就都乱了,“此情无计可消除”。我们读李清照的诗词,从文学和审美的角度来看,是要看李清照诗词的质量,而不是他们夫妻感情的质量。


幸运的是,这样令人焦虑的生活过了三年,三年也不短了,好在终于有结束的那一天。元祐党人平反了,过去皇帝下的那个说元祐党人子弟不允许在京居住的圣旨自然就失效了,李清照便从济南老家回到汴京,跟赵明诚团聚了。


第二年,赵挺之都去世了,李清照跟随夫家迁居青州,和赵明诚过上了琴瑟和鸣的生活。李清照20 到23 岁的时候,遭遇了命运的大起大落,一个关键词叫党祸株连。接下来,夫妻两个人相伴了十多年,是一对佳偶的幸福时光。李清照在青州从24 岁住到38 岁,她和赵明诚都有了很多的闲暇,各自从事学术研究。赵明诚专心研究文物,写了《金石录》的主要部分,后面有一些部分是李清照来补足的。李清照潜心研究词学,撰写了著名的《词论》。这一对夫妇都为中国的传统学术作出了非凡的贡献。


除此以外,他们两个人还是玩,玩什么呢?这两个人的乐趣与众不同,它不是声色之乐,是治学之乐。两人有好多事情可以干,喜欢读书,喜欢古董和金石碑帖,孜孜不倦地到处搜集,合伙败家。在外面突然看到一幅喜欢的画,或者是一方印章,手上的资金不够,怎么办呢?就把衣服脱下来,首饰拿下来,去换钱,搜罗回来,然后一起整理、鉴赏、考订。


赵明诚得到珍贵名人手迹时,常常会急奔回家,跟妻子一同观赏。到了晚上,李清照点了两根蜡烛都烧尽了,还是睡不着。还有就是打双陆、下象棋,这些消遣的小玩意,李清照都是行家,她玩起来又认真,赵明诚总是输。


这都不算什么,他们俩最爱玩的一个游戏,又风雅又烧脑,叫作赌书。一个人随便说出古书上的一个典故,另外一个人就要答出这个典故的出处,要说出是哪一部书,哪一卷,哪一页,哪一行,简直就是人工的百度。答对了的人可以先喝茶,答错的人得为对方奉茶。在这个游戏过程中,有的时候大笑大闹,李清照常常是赢的,赵明诚来给她奉茶,有时候打翻了茶杯,泼了满怀。


他们这种别出心裁的游戏,后人一直津津乐道,清代的纳兰性德,写下过“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的名句。在这十多年里,李清照留下来的诗词并不太多。为什么呢?其实人在幸福的时候是不适合写诗的,悲愤出诗人,过于幸福安定的生活下人的心是安稳的,对痛苦没有那么敏感,她就安稳地做学问。在青州,李清照夫妇把全部的收入都用来收集金石古迹,她也很简朴,不添置什么华美的衣服和首饰,饭菜都吃得很简单,但是他们收获的精神享受,远在那些声色犬马之上。也可以看出,赵明诚和李清照是知己挚爱。


有的人说李清照好有运气,能获得这种知己挚爱。这种获得首先是因为李清照自己的气质,她不俗,她向上承接了汉唐才女的气度,向下开启了明清才女的趣味,她让有趣的灵魂这几个字变得非常具体。


婚姻是不能够随便的,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你就会度过什么样的一生。在这个期间,李清照和赵明诚聚多离少,如果赵明

诚有公务要办,或者出去交朋友,有什么事情离开了,李清照就觉得孤单寂寞冷,然后就给他写小情书,这期间最具代表性的是一首词叫《醉花阴》。


《醉花阴》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写得很深情,两个人婚后小别,刚好又快到重阳节,李清照觉得相思无聊,就写首小词。“瑞脑销金兽”其实是写一个香炉,它做成兽形,烧着瑞脑香,冉冉升起。看着床上的两只枕头,可是只有一个人,睡到半夜秋凉渐生。这里也可以看出她的家境很好,很讲究生活美学。独守空闺,爱人总是不回来怎么办呢?李清照的做法是“把酒东篱下”,带着一壶酒去赏菊花,在篱笆墙那里喝,菊花的香气就融进了袖子里,“有暗香盈袖”。接下来这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千古绝句,我建议大家反复地读。这三句神清骨秀、无限销魂。李清照特别擅长用“瘦”字,“绿肥红瘦”“人比黄花瘦”,真是她的发明。


这首词写得太好了,赵明诚看到这么美妙的小情书深受感动,他就想也写一首同样水平的词来回给妻子。他闭门谢客,连写三天三夜,总共写了五十首词,然后他把自己这五十首和李清照的这首《醉花阴》混在一起,拿去请自己的朋友陆德夫来评一评哪首写得好。陆德夫看了半天,结论只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最好。


后人在读到这个小故事的时候会说赵明诚配不上李清照。我倒觉得赵明诚是个很有福气的人,怎么讲呢?赵明诚娶到了李清照,跟他三观这么合,有趣,有才华,还这样爱他。或许正因为如此,当时很多人是非常嫉妒赵明诚的,也会丑化、抹黑他,把赵明诚说成是一个忘恩负义、始乱终弃,或者感情上特别不忠贞的、圆滑的人。


关于李清照的情感,我认同她和赵明诚是志趣相投的朋友,至于他们两个到底有没有你侬我侬的部分,当然有了;有没有吵架拌嘴的时候呢?也一定有。这就是真实的生活。


在这一段时期——李清照24 岁到38 岁,她的关键词是什么呢?叫作一对佳偶。然而好景不长,李清照生命中注定的苦难终于降临了。


有趣的、不屈服的李清照


在李清照38 岁那一年,她和丈夫赵明诚第二次分离。这次分离对赵明诚来讲是件好事,他复出到莱州去做太守,但是李清照就变成独守空闺的状态。在文学史上,我们对李清照有一个刻板的印象,她好像总是在等待,在闺怨,在发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她留下了大量这一类的诗词,且质量非常高,也很符合一个士族女性的典型形象,深情地等待着、坚持着。这一次分离,确实导致了李清照在以后的时间里都跟赵明诚聚少离多,赵明诚也养了一些歌妓或者有一些别的感情,这让李清照心里面并不是很舒服。大概分开不过半年,李清照就跑到莱州去找赵明诚了。


你可能觉得很吃惊,这个黏人的“小妖精”,怎么会是李清照呢?但是恰恰说明李清照的真性情。这一年李清照已经38 岁了,在古代,38 岁的人很多已经当祖母了,可是李清照显示出小女儿的娇态,黏着丈夫,不能离开他。至于世俗的看法,李清照根本不在乎。北大的张一南老师就说,在分离中李清照写出了那么多高质量的作品,为什么呢?因为苦难激发出的创造力总是惊人的,而且作为一个词人,这种文体,本来就是说白话,说心里话,它就要求一个人把不好意思说出来的、一闪而过的念头都记录下来,直接又精确地表达出来,只有真性情的人,才能称为优秀的词人。


我是很同意这种说法。可以看出李清照对赵明诚非常重视,李清照就是想要跟自己的丈夫朝夕相处,但是很快,这个愿望就破灭了。李清照44 岁那年,是她生命中的大凶之年,北宋灭亡。公元1127 年,金人大举南侵,虏获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北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


接下来这几年,赵明诚辗转在南方做官,时不时遭遇金兵的威胁,李清照也是颠沛流离。有一种说法是讲在兵荒马乱的这段日子里,赵明诚抛弃了李清照。这个说法是不是真实呢?


战争状态是非常残酷和混乱的,妇孺老弱们在这种背景下,会面临更大的不确定和不安全。这段时期,李清照夫妇竭力保护他们一辈子辛辛苦苦收集下来的文物。赵明诚从江宁知府的任上下来的时候,把李清照安置在池阳,独自到湖州去上任。临走的时候,他就叮嘱李清照说:“我们有十五车的文物,万一遇上战乱,你得带着这些文物。实在不行,一般的古籍字画就丢掉,但是那几件礼器一定要带在身上,只要人在就不能丢。”李清照同意了。


此后不久,赵明诚染病去世,李清照安葬了丈夫之后,跟着朝廷一路南奔,大量的收藏也都在路上遗失了。直到绍兴二年,李清照才在杭州安顿下来。


18岁嫁人,46 岁守寡,李清照28 年的婚姻中有十几年两个人是聚多离少的。赵明诚亡故之后,李清照失去精神上的寄托,遭遇战乱物质上也没有依靠,这个打击还非常大。她孤苦伶仃、贫病交加,孤身一人在杭、越、温、台之间流徙,生活的压力可想而知。


说靖康之乱是李清照人生的转折点,这也带来了李清照在创作上面不一样的风格。南渡逃难的李清照写诗来明志。


《夏日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第一次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倒抽一口冷气,之前一直认为李清照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但是你看这首诗,写得那么豪气干云,有特别磊落的大丈夫气。她说虽然项羽不通帝王权诈之术,但是我思念他,思念的是什么呢?不是功业的是非成败,不是说败者为寇,而是项羽身上的骨气,那种不肯忍辱,不肯委曲求全,非常决绝的态度。你可以说项羽“蠢”,但是不能不承认,在生死关头项羽是个英雄,我李清照骨子里面就是钦佩这样的英雄。


还有一首诗《题八咏楼》。我没有去过八咏楼,它应该是在金华,现在还有遗址,在金华市区的东南边。这首诗写得非常开阔。


《题八咏楼》


千古风流八咏楼,

江山留与后人愁。

水通南国三千里,

气压江城十四州。


时局动荡,李清照后期去了很多地方,“千古风流”不是凭空捏造的,她一定要有历史底蕴,她要经历过很多的事,看过河山心里有感触,她才能够写得出来。这首诗好在哪里呢?四个字,叫口是心非。她明明心系故国,为国家的气运所伤感,她不说,偏偏讲一句“留与后人愁”,就说这个情绪是结束不了的,它会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一直会在人们的心间。但是江山气势依然恢宏,“三千里”“十四州”。


李清照的“江山留与后人愁”,不是逃避不是消极,而是跟后面的人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时候哪里分什么男女,我们完成不了的事情,你们得记着,卷土重来,绝不能让千古风流的江山毁于一旦。


读通了这两首诗你会发现,天哪,这哪里是婉约,这明明是豪迈,而且李清照才不是一个弱女子!这应该是李清照最有人格魅力的一个阶段,她的心智已经成熟,她经历了很多事,更能够承受压力,也敢于表达自己的眼界和胸襟,对于身边的很多男人,其实她是不屑的,一种不加掩饰的态度——我看不上你们在国破家亡时候的表现。对于这个国家和身边百姓的苦难,她也是有非常深切的感受的,这些共同塑造了她作为一个诗人的品格。


在这个阶段,李清照还做了一件有重大争议的事情——改嫁。这在李清照生前就一直被人诟病,之后也是一代一代学者们争论的焦点。通常有一种说法,李清照有过第二次婚姻,她带着自己的文物四处漂泊,在途中遇见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这个人最开始对李清照非常殷勤,百般追求,终于和李清照结婚了。婚后不久,李清照发现张汝舟是个骗子,他就是惦记自己手里面那点金石字画,而且张汝舟还家暴她。李清照是好欺负的人吗?她可是有很朋克的那一面,李清照收集张汝舟买官的证据,到衙门去告发他,一告即中,把这个人渣扔进了监狱。然后李清照跟他离婚,闪婚闪离,结束了这一段很短的孽缘。


这件事被历代的文人一再地拿出来讲,而且争论不休,让李清照卷入到了是非的漩涡中。还有人说,李清照状告离婚的时候,按照当时的法律她会被抓去坐牢。幸好她人品好,朋友又多,大家把她从牢里面捞出来了,才免了半年的牢狱之苦。听起来都非常有理有据,但是最近我读到北大学者张一南的一篇文章,在她看来,李清照改嫁这件事是不靠谱的,压根就没有发生过。为什么呢?她说这个说法最经不住推敲的地方就在于时间问题。


张一南老师列了一个时间线。李清照丧偶的时候是46 岁,然后又流浪了三年,到杭州的时候,她已经49 岁了。这个年龄在当年已经接近人寿命的极限了,清代皇帝的平均年龄也就60 多岁。哪怕是放在今天,张一南老师认为,女性只要是衣食无忧,到了这个年龄,很大程度不会选择再结婚了。而且李清照到了杭州之后,她很快就以单身的身份出来活动,这在很多记载上面都是能够看到的,直到她去世这段时间,一直都是孤身一人的,一再有诗词记录。张一南老师就说,李清照要想再结一次婚,时间很难安排。但你会说这个时间,挤一挤总会有的,把李清照的这个时间轨迹拉一条线,就会发现的确有半年的时间,她是“有空”的,这半年是什么时候呢?就是李清照抵达杭州定居之后,有半年的时间从世人的视线中消失了,那这半年她在干什么呢?她生了一场重病,自己在诗词里面说病到“萧萧两鬓华”。如果非要让她再结一次婚的话,只有这半年她是有档期的。在半年里面要生重病,要结婚,然后要打官司,要离婚,恢复单身,好像真的是有点惨,似乎也来不及忙完这些事儿。所以张一南老师说,李清照再婚这个故事充满了现代人都无法完成的速度感。那这是谣言吗?如果是谣言,造谣的人动机是什么呢?为什么会把这脏水泼在她身上呢?造谣者的动机是否充分呢?张一南老师认为简直太充分了。


第一,在中国古代,才女远比普通的女性更有吸引力,所以男性对于那种可望不可即的女性难免会有幻想。所以张一南老师说,李清照名气这么大,有一些人听说这样一个才女,孀居终老,就会觉得太可惜了,习惯了男尊女卑的人们,就很不甘心,他们就安排李清照再婚,安排博学多识的她被读书不多的男性欺骗,安排受到万众敬仰的她被小人欺辱,甚至安排上家暴、牢狱等极端的细节,来满足某一些变态的窥视欲。所以李清照再婚故事里的每一个细节,都是迎合市井口味的地摊文学。这种流行的、重口味的、八卦的元素,会消解掉李清照形象的优越。但所谓信史,实在不好轻易采信。


在张一南老师看来,那个有才华、有地位的李清照和男性一样,她也有一个体面的晚年,再婚这件事从来没有发生过。听起来好像也很有道理,历史上李清照的个人生活究竟是怎么样的呢?我没有办法判断,但是我个人猜测,李清照在赵明诚亡故之后,又跟别人在一起,或者对某人心动过,都有可能。但如果说真的跟某一个人陷入了很深的婚姻,发生纠缠,打官司什么等等这些,我认为它是有杜撰的成分的。


不过像李清照这样的人,其实一旦遇到不讲道理的,对她居心叵测的人,确实容易被勒索、讹诈,惹上一些事。我们现在看到一些小说中的李清照,未必就是她真实的人生,但有一点是确定的,无论她经历什么,都不妨碍她因为自己的作品,因为自己的人格魅力而名垂千古。


李清照真的有学问,她的诗写得也确实好,就像刚才给大家读过的那两首,非常有气魄,而且格调很高。那么她的文写得怎么样呢?她跟赵明诚整理了《金石录》,后来又写了《金石录》的后序,那篇文章我推荐想要深入了解她的朋友去看一看,不太容易读得懂,很长,但非常典雅。她诗有诗的风格,文有文的风格,她也认为词应该有所不同,所以大胆地写词论,自成一家。李清照的词中我认为写得最好的是《渔家傲》。


《渔家傲》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上阕,她写的是真实还是梦境呢?这是很奇妙的。叶嘉莹先生详细地讲过这首词。有一天早晨,推开窗一看,“天接云涛连晓雾”,天上的白云像一大片波浪,白云上又连着白茫茫的晨雾一直接到地面上,天与地浑然一体了,开阔又渺茫。接下来“星河欲转千帆舞”,银河好像在转动,白云飘在银河上,就像是船帆在那里舞动。这个景象真的写得非常妙,有点像庄子的视角,站在很高的角度俯瞰整个宇宙,这一句所营造的宏大已经完全超出了闺房之中的这种词句,有超出尘世的美感。


看到了这种景象,怎么样呢?什么感受?“仿佛梦魂归帝所”,我的魂魄,如梦如幻,像要飘到天上去了。“闻天语”就是听到天上有人跟我讲话,讲什么呢?“殷勤问我归何处”,这真是一个全人类的问题,所有东西方的哲学家都在追问一个人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


词的下阕就是李清照的回答,“我报路长嗟日暮”,我这一辈子走的路真是不容易,漫漫长路好疲倦。现在我也老了,我到哪去呢?我的归宿是什么呢?我的价值和意义又是什么呢?“学诗谩有惊人句”,我从小就喜欢诗,也有好句为人称道。“九万里风鹏正举”,我就像庄子所说的那个鲲一样,可以化身为一只鹏鸟。在《逍遥游》里曾有“北冥有鱼,其名为鲲”的句子,北海里有条名字叫鲲的大鱼,“鲲之大也,不知其几千里也”。那么大的一条鱼,它依有一个心愿,就是化为鹏鸟,飞到九万里的高空。飞上去要干什么呢?“风休住”,希望九万里的长风不要停,能把我吹起来,我就借着这个风,“蓬舟吹取三山去”,到海上的三座仙山,蓬莱、瀛洲和方丈去。


我们可以看出来这首诗确实是李清照在晚年时对整个人生的反省,争强好胜了一辈子,走了那么多的路,失去了很多舍不得的东西,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呢?要回归到哪里去呢?这词的境界,是很多诗人缺少的。清末有一位叫沈曾植的人,对李清照的评价是:“跌宕昭彰,刻挚且兼山谷。”那么李清照最后的三十年究竟是怎么度过的呢?李清照在生命的晚年,其实也受到了特别的尊重,她常常受到邀请,出席一些文人雅士的聚会,她的词作也一直在流传。那为什么她能受到这样的尊重呢?主要原因不仅因为她是著名的女词人,还因为李清照身上承载了那一代人对于北宋士族风流的记忆和感情。张一南老师就说,两宋之际战乱残酷,文士凋零,这种时候人们觉得到见不到李格非、赵明诚,能够见到他们的女儿、妻子也是一种安慰。人们看见李清照,就会怀念起那些逝去的风流人物,更何况她本身也的确是一流的学者和词人,就像国宝一样,性别在这儿已经不重要了。


李清照在人们眼中就是一张文化名片,所以李清照的典型性就在于她代表了南渡士人的形象,如果没有南渡,可能她的诗词中也难有那么沉甸甸的分量。她有一首词就特别能够呼应这种心情,叫《添字采桑子》。


《添字采桑子》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泪,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对这首词,我印象很深,十几岁的时候第一次读到时,我就把它抄写在一个白色的没有格子的本子上,抄了好多遍,原因是什么呢?我是北方人,李清照也是北方人,而芭蕉对我来讲是一个南方的意象。满目的芭蕉树,就说明她已经离开了故土。主旨是什么呢?就是最后这漫不经心的两句,“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那个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的植物,跟外面的雨声滴滴答答地应和,就像我现在在枕上的这个眼泪,也是滴滴答答的。


什么叫作“点滴霖霪”呢?“霖霪”就是连绵不断的阴雨,这种愁绪,这种远离故土的伤心,特别简单又非常深刻。诗以言志,一个人的志向、情绪,能从诗里去领略。那词呢?词是抒情,就是寄托人生中那些小小的兴致。李清照把诗和词分得很清晰,她的词里面有生活的况味,有各种各样的小确幸,也有各种各样的小别离,那些无可奈何的细节,被她闲闲地一笔写出来,有坚持,有郑重。所以她也最大程度地唤起了同样跟她流离失所的那些贵族和百姓心中的抒情,用我们今人的评价来说这就是一个好作家。我看到六神磊磊说了一个词,叫嘴替,就是他替你说出了你心里有但没说出来的事情,把这个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虽然好像很调侃,但是李清照在当时确实是一个非常好的嘴替。


李清照遭遇靖康之变的年龄,和杜甫遭遇安史之乱的年龄是非常接近的,国家不幸诗人幸。这个阶段,她的写作非常成熟,但是她也度过了一段非常凄清的岁月,有一首词叫《永遇乐》,就能看出她的转变。


《永遇乐》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

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这首词细细地读也不难懂。南宋后期有位词人叫刘辰翁,他就说自己每次读到这首词,“泣下不能自持”,就是哭到无法控制,崩溃了。这是李清照晚年写的,开头就是金句,慢慢地白描生活,这样的天气光景,我都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了。南下这么多年,生活怎么也都习惯了吧,她说不,不习惯,因为回忆太深刻了。


过去什么样呢?就这样的元宵佳节,春在柳梢梅边,人们都是尽情欢乐的,可是春天的天气变幻无常,谁知道会不会突来一场风雨呢?她说的是天气吗?不知道。亲友相邀说出去玩玩吧,为什么要那么扫兴,把自己关在那里。可是眼前这一切,怎么好和当年的中州盛日相比。今天我已经老了,白发苍苍了,怎么能跟当年青春时期的无忧无虑相比?所以我害怕出门去游玩,推辞了朋友的好意,那干什么呢?我就站在帘子底下,默默地听,看着别人说笑。这首词在讲一个老去的、沉静的、心里有故事的人。


有心的人会从这首词中读到强烈的痛苦,人老了,故园回不去了,好多东西都逝去了,她已经不能再相信未来还有什么样的希望,还能到哪里去呢?还能度过快乐的时光吗?所以像刘辰翁这样的人,亲历了国事、家事的风雨变幻,就特别懂得这首词,会为它哭得伤心崩溃。这种白描的状态和《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对比,你就看见李清照的生命中究竟有多大的跨度,生活有多么大的变化,她承受了什么样的压力。


对比一下,确实十分感伤。李清照活到了73 岁,算是非常长寿的,这是一个心里面可以过大江大河的人,她还是能够随遇而安的,能安住的是什么呢?就是自己的内心和才华,是那个可以把内心的情绪一字一句写出来的词人。士族的制度已经日趋瓦解了,但是有一些东西会留下来,比如说士族的精神,它可能落在任何一个人身上。这种感受促使她在生命的中晚期写了

很多的佳作,比如《声声慢》。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首词也是千古绝句,开篇一下子连续14 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从来没有人这样写过,非常大胆,大胆到刁钻。这种创意只有李清照。李清照晚年隐居在杭州,孤独无依,可能心绪在某些时候会非常悲凉,这首《声声慢》就是晚年生活的写照。名字也很有意思,《声声慢》,好像就是一个人被生活一下一下地重锤,后来就一天一天地慢了下来,声音就低了下来。可是正因为它低,你听起来就愈发能够感受到她的心里,哪怕再寻寻觅觅,过去的生活也都不见了,过去身边的那个人也不见了,过去的风流也被雨打风吹去。天若有情天亦老,世间有什么是可以永久存在的吗?所以她后来就“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动词是“得”,“得”就是能够,守着这个窗户怎么能够看到天黑呢?这个句法是李清照的独特之处,她跟大家都不一样,她的词,她对声音的敏感,她对色彩气味的感受,都跟别人非常不一样。她也用典,也很文雅,可是词里面却有很多非常俏皮的、新鲜的、别出心裁的字,常常让人拍案称奇,怎么“黑”字可以这样用。


“乍暖还寒”的时候,李清照的消遣是什么呢?还是喝一点酒,但因为身边没有人了,就三杯两盏,然后看见大雁飞过去,又走了,有点难过。可是这个大雁,竟然是旧时相识,最后这一句,“怎一个愁字了得”,过去的别离可能带来的是苦是痛,到了现在这个别离带来的是愁,这个愁能够停止吗?不能。那应该怎么办呢?这个就是李清照的气度,她的从容和大气,让她不会拧巴,不会把过去的伤痛,不会把别离和愁绪变成自身人生的障碍,她有自己的从容和大气。


这一半来自她的教育,另外一半来自她心灵的自足,她把所有的经历,所有的情绪,都通过诗词写出去,这就让她的人生有了定海神针,也让她越来越被人们追随。在她的诗词里面读到自己的感情,读到相似的故事,读到相同的气质,就是李清照越来越火的原因吧。


我想李清照所代表的士族才女文化,在她的时代已经是非常特立独行的,一代一代地到了现在,我们反倒会觉得更加容易理解她,更加容易看见她身上那种有趣的,不屈服的和很现代的那一面。


原文作者/李蕾

摘编/张进

编辑/张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