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卢秀福的果园里,国光苹果是山头上最地道的本地品种,那种酸甜的口感,伴随着一年又一年的秋冬记忆。卢秀福一辈子没种过地,没想到过了知命之年,却从建筑行业转而从农,在家乡种植果园。


今年的秋天是个暖秋,果园里的收获季也比往年晚一些。11月的深秋,采摘的农人已经穿上棉衣,把红彤彤的苹果,从树尖尖上摘下来,放进篮子,搬到旁边的空地,再整齐地码放进筐子里。储藏在冷库的苹果,能放到明年五月份,依旧保持爽脆。


在种植高峰期,国光苹果几乎占了承德苹果的“半壁江山”。后来,随着富士、寒富等品种的引入,国光苹果维持在了相对稳定的水平。今年,承德市17.7万亩的国光苹果,已经全部采收进行储藏。现在,若要走到一户农家的土窖里,粮囤里装的是满满的苹果。至今承德国光苹果仍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分量,每年全国三分之一的国光苹果产自承德。


眼下,承德地区果农的土窖里,存储着国光苹果等水果。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五年,种出数百亩果树


卢秀福的果园,坐落在承德市滦平县长山峪镇,这里是全县的最高点,海拔达到670多米,山上最高点接近800米。穿过桥洞和一片松树林,大片的果树呈现在眼前,立冬前夕,霜打过的树叶颜色已经变深,红透的苹果挂满了枝头。


东侧一小片果树,枝条上挂着沙袋,直立的枝条也因此改变了生长方向,由向上改变成延伸,卢秀福正在给这片果树压枝。经过五年多的果树种植,卢秀福从种地的门外汉,变成了半个土专家,他对比起两棵不同的苹果树,“你瞧,没压过枝的几乎不结果,压过枝的就不一样了,每枝都挂满了果子。”


2015年,卢秀福从北京回到家乡滦平,创建合作社,开始流转土地,兴建果园。三年后,流转山上土地,开始种植果树。卢秀福没想到,这片果园的投入越来越大,果园种植的面积也从原来的200亩,增加到了如今的500多亩。


五年的时间,曾经荆棘丛生的山头,变成了硕果累累的果园。为了建设园区,卢秀福先后投入9000多万元。目前,山坡上3万多棵果树已经长成,进入盛果期,卢秀福预计今年产量可以达到十万斤。


卢秀福在果园里查看国光苹果。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在山下的平地上,卢秀福修建了30多个大棚,种植了200亩的蔬菜和果树,有葡萄、李子、桑椹、樱桃、杏、桃等多种水果,以及多种蔬菜,每年从3月至10月,卢秀福的果园里持续不断有果蔬上市,为游客提供采摘服务。“今年苹果的价格还不错,一斤卖5块钱。”卢秀福说,虽然产量上受开春寒潮和后期干旱的影响,但好在价格比往年高一点,整体收入可以预期。


承德市农业经济作物管理站主抓全市的水果种植技术推广,站长王英俊向记者介绍,今年承德全市的苹果种植面积52万亩,其中国光苹果占三成。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酸甜的口味受到北京、天津、河北、山东等地区人们的喜欢。


今年秋长,国光苹果更甜


只有经过霜,国光苹果的皮才能变薄,糖分才能提上来。卢秀福顺手摘下一个苹果,“啪”一声掰开,仔细看,从果核延伸出来了隐隐约约的糖心纹路。经过几次霜的国光苹果,已经上糖。


王英俊多年从事果树技术推广工作,他向记者介绍说,“今年比较特殊,前期干旱和秋季温度较高,因此国光苹果比往年更好吃。”


在卢秀福看来,今年的秋长。通常来看,每年的5月初至9月中下旬是当地的无霜期,光照时间足,一天最长达到13个小时。今年的无霜期长,苹果成熟上市的时间也晚一点,甜度就上来了。三米多高的树上,农人踩着爬梯小心翼翼地采收,干活的大爷向记者介绍,“这苹果独一份”。


11月初,卢秀福的果园里,周边村民来务工摘苹果装筐。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在卢秀福看来,来吃国光苹果的是行家,有的时候,还没到成熟期,就有人开始给卢秀福打电话预订国光苹果。国光苹果最经典的是带点酸的口感,新摘下来的苹果身上还带着一层“白霜”,但这也是新鲜的象征。当地人还有不同的吃法,在冰箱里冻一冻,上锅蒸一蒸。


为了等最后一个采摘周末,卢秀福的苹果也摘得晚一些,早起上山,苹果里都带着冰碴儿,到中午冰碴儿一化,这时候苹果上糖最快,要是赶上几天零下五六摄氏度的天气,苹果最好吃。果园只剩下不到一万斤苹果,卢秀福也安排农人们赶在上冻前,全部下树采收,放进冷库存储。


现在国光苹果的储存技术也在提升,原来果农都是在土窖里储存,最多能放到春节前后,目前,有的农业公司建设了气调库,国光苹果能存储到来年五六月。


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卢秀福的果园,上山下山的道路进行了硬化,经过晾晒,游客上山采摘,农人运输水果变得更加便捷。目前,卢秀福成立的绿康园果蔬农业专业合作社,每年带动周边碾子沟村、长山峪村、后营子村、安子岭村四个村的五六十岁村民就业,“每年有40多人来园区务工,干得好一点的村民一年能收入5万多。”卢秀福说,他们的平均年龄已经超过60岁。此外,合作社每年给300多户村民分红,去年分红40多万元。


国光苹果之乡,认证地标农产品


与滦平县相邻,承德县四季分明、昼夜温差大,适宜国光苹果生长,是承德市集中连片国光苹果产区和全省国光苹果保有面积最大的县,也因此被誉为“国光苹果之乡”,这里产出的国光苹果,在2010年被认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承德县也是最早种植国光苹果的地区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发展至今,目前,在承德县下板城镇乌龙矶村,还保留着两棵1953年栽植的国光苹果树,也是本地最大的两棵国光苹果树,被当地人称为“国光王”。


目前,承德大部分农户种的国光苹果树平均十年以上,至少也有七八年,涉及农户400多家,普遍是五六十岁的果农。承德县21个乡镇都属于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的地区,产出的国光苹果打上地理标志农产品的标志,产品的影响力提升,价格也能卖得更高一些。


相比承德县,滦平县国光苹果的种植面积虽不大,但这份老口味也得以保留。卢秀福当时引入国光苹果,就是想种出小时候的味道,“从小吃国光苹果长大的,现在,人们吃国光苹果,更多的是情怀。”


为了好好打理果园,卢秀福特别花高价雇用当地的技术员,每天在果园里管理这些果树。今年年景整体偏干旱,露地种植的果树上毛毛虫多,大棚里出现了红蜘蛛等病害,由于前期干旱,果树上也出现了一些蚜虫,收成有所影响。


“今年国光苹果有所减产,主要受到春季倒春寒的影响,花冻掉了一部分,个别地区出现了雹灾,加上今年夏季整体比较干旱,产量上有所下降。”王英俊表示,不过,今年国光苹果的价格较高,农户、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种植的收入基本和往年持平。


目前,卢秀福果园大部分的果蔬都是通过采摘进行销售,暂时也没有进行线上销售,今年已经62岁的卢秀福,逐渐让儿子们接手果园,按照他的计划,还要把线上的店铺开起来,让承德的老口味苹果,走向北京乃至全国。


新技术,留住“老口味”


如今,种出小时候的味道、让人们吃上健康放心的农产品的创业初衷,正在卢秀福果园里一点点实现。


卢秀福的果园。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摄


每当丰收季,卢秀福就喜欢到山上转一转,“看到这些果树,是丰收的幸福感。”现在,卢秀福的果园种植的农产品,已经得到了有机认证,果园里产生的果蔬残余也不浪费,通过喂养黄粉虫养殖蛋鸡,明年养殖规模将达到6万只出栏量。


在卢秀福种植的300亩山坡上,国光苹果只占了一小部分。个别国光苹果树出现腐烂病,仔细看,果树根部已经发霉,有的还从下边冒出了新枝芽,卢秀福对这些树颇为心疼。


王英俊向记者分析,以前果农听到腐烂病担心没得治,随着种植技术的推广,国光苹果的腐烂病可以得到科学治理,已经研究得比较透彻了。目前,国光苹果产生腐烂病的原因主要在于天冷造成的冻害,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疏花疏果不到位,造成果树负担重。一旦遇到腐烂病,果农需要格外注意,避免由于操作不当导致病害传播。


卢秀福打算明年把有腐烂病的国光苹果进行改良,嫁接新品种,增加果树的抗病性。


在承德地区种植70多年,国光苹果的技术也正在迭代更新。原来国光苹果基本上不套袋,后来套袋技术引入,苹果的颜色更好看、皮也更薄。不过,近年来,免套袋的理念也正在回归,主要还是看消费者的需求。


“以前果农通常会把果树下的草除掉,果农以谁家最干净为荣,现在果园生草的技术正在推广,这是一种全新的理念,果园生草可以改善土壤结构,在营养、蓄水、防害虫等方面发挥有益作用。”王英俊表示,目前承德县、宽城县、平泉市等南部地区,正在推行新理念,并且通过带头人的示范效应,许多农户也开始尝试果园生草,“未来,利用果树修剪、水肥一体化、果园生草等新技术、新理念,继续提升国光苹果的品质,留住老口味。”


新京报记者 耿子叶 周博华

编辑 唐峥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