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广州车展在11月17日至26日期间召开,在车展现场举办的广州汽车产业发展大会上,蔚来汽车总裁秦力洪、岚图汽车总经理卢放、深蓝汽车总经理邓承浩、零跑汽车总裁吴保军、集度汽车总经理夏一平五位车企高管在圆桌对话环节进行了思想碰撞。


论坛现场 图/企业官网


几位高管针对新能源车企亏损与发展、智能化发展带来的体系化变革与新问题等话题,分享了从不同造车文化下的思考。


新能源汽车补贴这么多年,何时能盈利?


在谈及“国家一直在给新能源汽车企业补贴,为什么到现在为止没有几家挣钱的?”这个问题时,几位车企高管给出了他们的答案。


秦力洪:蔚来汽车依然还在亏损,但这个亏损和国家的补贴是两个概念。首先过去十几年的国家补贴补的是消费侧的购买金额,不是补贴的企业经营成本,我们在技术没有充分成熟规模化量产的情况下,让消费者能够率先地用更便宜的价格和更低的门槛把车买下来用起来。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中国政府在过去十几年做出了历史性的伟大的贡献。


从企业这一侧来说有两个方面分享:一是确实有很多新的技术的量产商业化的程度不够高,阶段性的成本比较高,而且成本还发生了剧烈波动,像电池的磷酸锂原材料的成本,在过去三年发生了几十倍的价格波动,企业需要来消化这个价格;第二个方面,这么伟大的一个行业在刚开始的时候是不是要多投入一点,来争取将来更大的机会,就像一个家庭的孩子,当他年轻的时候是多花钱让他上学还是让他更早地工作赚钱养家?每家都有不同的看法。


吴保军:亏损肯定是不正常的。我认为大家都叫新势力,就是现在(盈利)模式还没有跑出来。


汽车业在变革,比“百年变局”还要大。新势力造的电动车或智能电动车或智能车,实际上在营销学上是一个substitute(替代品)的含义,既然你要替代它,就必须比它好,还要便宜,因为消费者要尝鲜才能够买。


现在实际的情况,便宜的价格做到了,体验更好还没有让他接收到。电动车或智能电动车能不能让消费者愿意为之买单,是我们要跑出来的体验。


夏一平:汽车这个行业本来就很苦,赚的不是像互联网那样100%、200%的毛利,不存在收割。在座的每一位都在推动行业的发展,希望把最好的产品推给用户。


我个人感觉行业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不只是在卷BOM(Bill of Materials)成本、卷配置,而是说怎么把自己的品牌做得更好、更向上,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未来产业会如何重塑?洗牌后就是高质量发展?


对于未来产业发展会是什么样、行业会如何重塑两个问题,秦力洪率先给出了答案。


秦力洪:“重塑”这个词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对于从业者来说意味着可能被淘汰,这一点是非常清晰明确的。我个人觉得,第一,有竞争和充分市场化是一个行业的福音,企业不应该惧怕竞争,怕被洗的牌就不是好牌,做企业得有这样的底气和姿态。


第二,怎么在竞争里脱颖而出,怎么在行业里做前三分之一、前四分之一是我们要修炼的功课。


第三,我觉得在这个主流行业中,全世界最多的新公司的主体在中国,说明我们的技术积累、营商环境、民众的创新能力是够的。过去上一轮汽车工业革命的时候,所有的新公司都在美国,所以一个有充分市场竞争和重制造、强技术的行业内,中国的新公司多,是我们在座所有人以及在网上观看直播所有人共同的福音。


邓承浩:企业生而为竞争,如果一个企业在一个行业里没有竞争,这个企业是没有生命力的,竞争一直是直面它,享受它。


竞争是可以让我们这个行业发展得更好。我在工作的时候选择汽车工业,很多人都说为什么你选汽车行业?不选择一些别的相对竞争不那么激烈的行业?我说就是因为它竞争激烈才精彩。


第三,刚刚我们谈到不盈利的话题,我认为这一轮汽车产业的洗牌之后就是高质量发展。在竞争的时候我们淘汰落后的,留下领先的,实现高质量发展。未来这些年一定会有大量的品牌关停并转。


最后一点,站在我的角度,深蓝的核心仍然是做好自己的产品、技术、品牌、服务,把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做好。相信最后就是过程的一种结果表现。那我们就有机会可以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时候我一直跟我们团队讲的是不是去追求极致的,而是要去追求整个投入产出最划算的,消费者端、企业端都要做这件事情,在这个模式下是有机会让我们在这一轮竞争中活下来的最优路径。


智能化车机并不完美,消费者预期如何管理?


新能源汽车未来竞争的焦点是智能化,我们有人工智能的工程师参与造车,但我们似乎正在摸索期,还没有成熟。举例来说,人工语音到现在的技术还没有那么让用户满意,一些设计,甚至有被网友吐槽为反人类设计。


那车企高管们如何看待智能驾驶,造车的这些企业,懂车、懂用车、懂开车的人和造车工程师之间的沟通?


吴保军:我认为AI的工程师或者IT工程师首先不需要懂车,有懂车的人告诉他就可以了。更重要的是他要懂用户,到底用户需要什么,他把用户研究明白就行了,不需要懂车,车是很简单的机械装置。而且未来的变革,车还是不是车都不一定,所以这个跨度会非常大。


我们的观点是,因为我们70%是不懂车的人,即使懂车,30%的人也是懂了很小很小一点点,应该是这样的状态,所以我们的观点是他不需要懂车。


邓承浩:我有一些不太一样的观点。我认为行业把自动驾驶吹得神乎其神,就是过度在消费和使用它,如果我们过度地消费和使用智能驾驶的话,是不利于行业发展的。


我们一定要准确和消费者讲清楚我们的能力,要做好消费者的预期管理,超过预期的是体验,低于预期的是抱怨。


回到问题,现在这一轮汽车产业的发展是大数据、人工智能、语音等融合型的产物。这意味着我们做汽车的这群人需要懂得更多一些,或者说行业有更多的人要介入到汽车中。


我认为现在算法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只是现在训练的能力、复杂度越来越高了。做汽车的人一定得懂汽车,如果不懂汽车,我们很难把汽车做好。


卢放:可能我跟承浩都是传统汽车企业出来的,我们有非常类似的观点。


当前行业里对于智能化的宣传,往往是过高地说出了它的能力,但实际上并没有达到。但宣传的时候某些企业宣传能力又非常强。这个时候,可能就会像刚才承浩讲的产生心理落差和抱怨。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在行业里还是要自律,我们要让用户清楚地知道这个产品本来的面目和本来的能力,而不是为了要更好的销量,夸大宣传形成对行业的误导、对用户的误导、对市场的误导,这需要我们去做的。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白昊天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陈荻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