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人民银行等八部门印发《关于强化金融支持举措 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通知》(简称《通知》)。《通知》主要从加大股、债、贷等金融资源投入、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提升跨境投融资便利化水平、强化政策激励和融资配套等方面,为切实加强和改进民营经济金融服务提出了若干工作举措。 


民营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民营企业在推动我国经济的整体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创业和就业的主要领域,也是技术创新的关键驱动力和国家税收的重要来源。 


多位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通知》充分总结并延续了前期金融服务实体中的成功经验、有效针对了金融服务民营经济中仍存在的痛点、也为构建和完善长效机制指明了方向。《通知》从金融支持角度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有利于提振民营经济预期信心,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


设立总体目标 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 


《通知》明确金融服务民营企业目标和重点。总量上,通过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提高服务民营企业相关业务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等,加大对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结构上,加大对科技创新、“专精特新”、绿色低碳、产业基础再造工程等重点领域以及民营中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


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院院长章俊认为,从A股市场的数据来看,民营经济已经成为市场主体力量,上市非金融企业数量达3368家。相比之下,银行贷款对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尚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5182家非金融业A股上市公司累计贷款规模17.95万亿元,而民营上市企业贷款规模仅有4.39万亿元,占上市企业贷款比重为24.45%。


三箭齐发持续发力 畅通股、债、贷三种融资渠道


《通知》要求,畅通股、债、贷三种融资渠道。在信贷融资方面,《通知》明确了逐步提升民营企业贷款占比的量化目标,并给出了加大首贷、信用贷支持力度,积极开展产业链供应链金融服务等具体政策抓手。


中银国际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肖成哲表示,金融支持民营经济的痛点在于信用资质较弱、缺乏抵押物、在债券市场上认可度偏低等。此次《通知》在多渠道支持民营经济融资的政策制定上,不仅仅在总量层面提出了提升占比和规模的量化目标,还针对痛点做出了细致的政策安排。如针对民企缺乏抵押物而着重加大信用贷支持力度等。


“针对民营企业尤其是非上市企业财务数据缺失问题,金融科技赋能以及产业链供应链金融的必要性增强。”章俊指出,金融机构需要强化科技赋能,通过大数据手段,盘活海量公共数据资源,深度挖掘数据要素价值,开发适合民营企业的信用类融资产品,提升金融服务可得性、精准性。同时,金融机构还应积极探索供应链脱核模式,支持供应链上民营中小微企业开展订单贷款、仓单质押贷款等业务。


在债券融资方面,《通知》同样明确了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的量化目标,并制定了强化民营企业债券支持工具、鼓励机构投资者加大民企债券投资力度、发展高收益债券市场等具体措施。


中信证券固定收益部研究服务部联席负责人王正国表示,文件聚焦扩大民营企业债券融资规模,推动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扩容增量提效,提升金融机构对民企债券配置。


王正国指出,从供给视角,文件将近年来的一系列举措进行了强化,通过健全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信用评级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发展信用风险缓释工具为民企债券提供了更完备的投资保障以及更强的投资价值。从需求视角,银行、公募基金、保险公司及资产管理类机构等机构投资者以风险防范和产品流动性为主,风险偏好较为趋同,只有少量优质民营企业债券才能进入可投资标的库。 


此外,在股权融资方面,则做出了支持民营企业上市和再融资,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积极发挥股权投资基金作用等政策安排。 


华泰证券认为,多层次资本市场作用有望进一步发挥。《通知》明确从三大维度支持优质民营企业融资,一是支持民营企业上市融资和并购重组。二是强化区域性股权市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服务。三是发挥股权投资基金支持民营企业融资的作用。


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通知》指出,要加大外汇便利化政策和服务供给,支持民营企业“走出去”“引进来”。


在中信建投证券研究发展部杨荣看来,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扩大民营企业融资渠道。一方面支持“引进来”,完善跨境投融资和资本项目便利化政策,扩大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范围;另一方面支持“走出去”,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开展跨国公司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业务试点,为优质民营企业提供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服务。这将有助于扩大民营企业经营范畴,推进其业务的国际化,获得经济全球化的红利,助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


截至2023年9月,我国民营企业进出口规模达14.33万亿元,占外贸总值的52.9%,依然成为我国外贸主力军,民营企业对跨境融资和国际业务的需求在持续攀升。 


章俊还指出,境外融资是实现民营企业融资渠道多元化的重要路径之一。通知强调“扩大高新技术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范围”,尤其具有现实意义,科创企业因其“轻资产、高成长”的特征较难获得信贷支持,扩大试点范围可以有效缓解其融资需求。 


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的积极性


本次《通知》还提出强化正向激励,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的积极性。其中包括加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强化财政奖补和保险保障等相关举措。


肖成哲表示,《通知》进一步推进对于金融机构的正向激励机制,解决金融机构的“敢贷愿贷”问题。继续推进和深化此前颇有成效的结构性货币政策,通过继续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延长和优化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促进相关领域的融资规模持续增长、融资成本持续下降。同时,积极拓宽银行金融机构资金来源,帮助金融机构稳定负债端、夯实资本实力,进而提升服务实体的能力。


据统计,今年以来人民银行调增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2000亿元,增加洪涝灾害受灾严重地区支农支小再贷款额度350亿元,延长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期限至2024年末,已累计提供激励资金 498 亿元,支持地方法人银行增加普惠小微贷款2.7 万亿元,通过加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力度,有效提升了金融机构服务民营经济的积极性。


此外,本次《通知》还指出,优化融资配套政策,增强民营经济金融承载力。其中提及,完善信用激励约束机制、健全风险分担和补偿机制等。


“从金融服务民营经济现状来看,此项政策措施具备及时性和必要性,原因在于要改善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必须先行提升银行放贷意愿和能力。”章俊表示,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尤其是科创型企业缺乏合适的抵押品、完整的财务数据以及政府信用,与以抵质押和担保为主传统贷款模式天然不匹配。 


章俊指出,首先要优化考核方式,加大民营企业服务权重,同时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主动运用多重手段管控风险,为发展信用贷款扫清障碍。通知已要求金融机构制定民营企业年度服务目标,加大对民营企业支持服务方面在绩效考核中的权重,同时合理提高民营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建立健全民营企业贷款尽职免责机制,充分保护基层展业人员的积极性。


华泰证券亦指出,完善信用激励约束、风险分担和补偿等融资配套机制,让金融机构敢贷、愿贷、能贷、会贷。未来可借鉴发达地区小微金融模式,政府机构在打通银企合作、建立担保机制上可以有更多积极介入,如牵头列出企业“白名单”,并设立风险资金池,政府、银行等金融机构各自承担不同比例的风险,既共享信息,也共建分担机制,降低风险,同时配套提供融资租赁、投保联动、科技贷款、转贷等多样化金融服务手段,降低因民企抵押物较弱或者无抵押而导致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新京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