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行海洋)11月30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检察机关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犯罪工作情况(2023年)》(以下简称《工作情况》)。其中显示,今年前10个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的电信网络诈骗罪、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以及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三类犯罪人员中,未成年人占比1%,人数同比上升68%。


最高检指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人员“三低”(低龄、低收入、低学历)特征依然明显。2023年1月至10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电信网络诈骗、帮信、掩隐三类犯罪人员中,25岁以下人员占到31%;高中及以下学历(含职高、技校、中专等)占85%;无业人员占53%。


在校及刚毕业学生逐渐成为犯罪集团拉拢吸收的对象,未成年涉罪人数有所增加。2023年1月至10月,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电信网络诈骗、帮信、掩隐三类犯罪人员中,16-22岁人员占比20%左右,不乏在校及刚毕业学生。其中,未成年人占比1%,人数同比上升68%;有的未成年人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组织者,表明此类犯罪开始向未成年人群体渗透,值得高度警惕。


如江苏省盐城市亭湖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4名未成年人组织召集22名未成年人、在校学生和社会人员共同参与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共诈骗1700余名被害人235万余元。


此外,2023年1月至10月,上述三类犯罪人员中,男性犯罪人员占90%;女性犯罪人员占10%,人数同比上升近19%。


2023年前三季度,全国检察机关起诉电信网络诈骗、帮信、掩隐三类犯罪人员中,大学专科以上(包括本科、硕士、博士)人员分别为4400余人、5900余人、7600余人,文化程度较高人员涉罪呈上升趋势。其中,有的是利用自身技术专长,为电信网络诈骗集团提供技术支持或是开发专门用于犯罪的软件工具;有的则是法制意识薄弱,被“高薪招聘”信息所蒙蔽,从事出租、出售银行卡等关联犯罪行为。


《工作情况》显示,电信网络诈骗受害群体分布广泛,各年龄、各地域均有涉及。三类受害群体值得高度关注。一是老年人,犯罪分子往往以投资养老产业、销售收藏品或保健品、提供老年人诊疗服务等为名,对老年人实施诈骗,被害人数较多,涉及老年人“养老钱”“治病钱”。 二是未成年人,犯罪分子多以未成年人沉溺网络游戏、盲目追星等特点,以出售游戏点卡、皮肤以及为明星投票打榜为名实施诈骗。三是“宝妈”(主要指在家看护孩子、料理家务的家庭主妇),犯罪分子利用一些“宝妈”无固定经济收入、家庭关系不和谐、急于在互联网上寻找兼职工作的心理,以介绍工作为名收取介绍费、入门费等实施诈骗。


编辑 刘梦婕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