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生风潮的兴起,天然、无污染的自制酒备受欢迎,更是不少“家宴”的重头戏。其实,看似纯天然的自制酒,实则暗藏风险。近日,浙江的黄先生“小酌”一大杯自制雄黄酒后头晕眼花,腹痛不止,又拉又吐。起初,他和家人都误以为是吃坏了肚子。第二天,黄先生突然昏厥,家人立即把他送到医院。经检查,黄先生喝雄黄酒引发了急性砷中毒,尿砷超过正常值20倍。


公开资料显示,雄黄也叫鸡冠石,主要化学成分是四硫化四砷和二硫化二砷(统称“硫化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陆远强介绍,雄黄为一种含砷的有毒矿石,人如果误服,5-50毫克即可引起急性砷中毒,达到60毫克以上可致死。雄黄中毒可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或水样大便,便中带血,伴有肝、脾、肾功能损害,血压下降和循环衰竭,甚至出现中枢神经系统麻痹,意识模糊、昏迷等。


更可怕的是,若将配置好的雄黄酒加热后,雄黄可能与空气发生反应,分解氧化变成毒性极大的三氧化二砷,也就是人们俗称的“砒霜”。陆远强指出,即使只有少量砒霜混入其中,也会大大加剧其对人体危害。


据了解,在没有消毒制剂的年代,古人常用雄黄酒外治痈肿疔疮、蛇虫咬伤等,效果较好;内服微量,治疗虫积腹痛、惊痫、疟疾等。如今,这些功能已经被其他药物替代。


除雄黄外,还有人使用乌头碱类药物、马钱子、含有虫类(蝎子、蜈蚣、水蛭等)的中药材等自制酒,也存在极大风险。天津市疾控中心曾提醒,自制酒可能存在甲醇超标、杂醇油和糠醛超标、细菌污染、容器易爆炸等一系列健康安全隐患。


  • 甲醇超标


甲醇是一种无色、透明、略带酒精气味的液体,常人很难分辨。酒在发酵过程中,甲醇的产生是必然的,但正规酒厂有专业的操作流程降低甲醇含量,保证产品符合国家安全标准,而自酿过程中往往无法控制。


甲醇是一种对人体危害极大的有害物质,摄入5-10mL (甲醇密度按0.79g/mL 计,换算成质量为 3.9-7.9g)就能导致失明,致死量为143mg/kg体重,一般人体摄入10g就足够致命。我国对白酒甲醇含量的指标有严格的规定,例如,白酒(粮谷类)中的甲醇含量<0.6g/L。


  • 糠醛超标


杂醇油和糠醛也是酿酒常见的副产品。杂醇油是酒的芳香成分之一,含量过高会感到“上头”,有麻醉性,明显地刺激眼睛和呼吸系统,容易引起头痛、呕吐、咳嗽和腹泻,并伴随有神经和视觉障碍。


糠醛主要来源于小麦麦麸等酿酒原料,由于沸点高,蒸馏时不易逸散,“自酿酒”多采取去除酒头、酒尾的方式,以降低糠醛的含量,从而降低对人体的危害。由于设备、工艺的限制,“自酿酒”很难完全去除糠醛。糠醛的毒性相当于乙醇的83倍,毒性仅次于甲醛,临床症状有烧灼感、头晕、意识丧失等。


  • 容器爆炸


“自制酒”发酵过程中,会将糖类等物质转化为酒精,由于化学反应会产生大量气体,气体在封闭容器中积累,产生压力,一旦超过容器的承受限度,容器就会被炸开。因此,家中自己酿造酒时,都会留出空间、盖子拧松以备发酵。盖子拧松的程度不好掌握,尤其是初次尝试的人群,盖子过松会导致密封差,细菌、空气进入容器导致变质腐烂;盖子过紧或忘记放气则会导致爆炸。


  • 细菌污染


相比酿酒副产物含量超标,细菌污染是经常出现的问题。自制酒由于酿酒环境、设备有限,单纯用开水煮容器的方法并不能完全消灭微生物,酿酒原料中的糖类为酵母提供了适宜的营养,同时也为其他细菌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新京报记者 张兆慧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