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很大,1.641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相当于2.5个上海,8个深圳,但若非是行业相关,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北京乡镇的行政区域面积是1.51万平方公里,占了全市总面积的9成以上,这里有3700多个行政村庄,其中也不乏曾经的经济薄弱村、城乡接合部,同样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发展无抓手等问题。


人才是乡村发展的“引擎”,也是乡村振兴的关键。记者了解到,第二批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北京市积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加快突进乡村人才振兴,健全完善乡村人才工作机制,推动以人兴业,以业留人。近日,新京报记者走访北京大兴区、顺义区的多个乡镇看到,随着青年人才的回归和引领,果实成熟,产业兴旺,即便是隆冬,京郊的乡村仍然迸发着热情与活力。


2023年12月6日上午,大兴区榆垡镇东麻各庄村的农业大棚内,村民正在忙碌。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草莓书记”今冬再迎“满棚红”


12月上旬,在京南大兴榆垡镇,东麻各庄村的草莓又红了。这是草莓“扎根”在东麻各庄村的第二个年头,去年,棚里的草莓苗曾给还是经济薄弱村的村集体带来45万元收入,今年,8个大棚近5万株草莓苗将在未来一周给东麻各庄村带来“满棚红”,也为村庄孕育着红红火火的希望。


141户村民,300多人,东麻各庄村不大,这里从前本不种植草莓。2021年底,北京市选派第六批720名第一书记开展接续帮扶工作,来自大兴区人力社保局的高巍成为东麻各庄村的第一书记,也为村庄带来了“第一株草莓苗”。


2023年12月6日上午,大兴区榆垡镇东麻各庄村的农业大棚内,东麻各庄村第一书记高巍介绍村里发展情况。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这株苗子带来得不容易。农业并不是高巍擅长、熟悉的领域,“但乡村振兴总需要个抓手,找抓手还得看产业。”高巍看准了彼时村里闲置的土地,他经过多次实地走访调研,瞄准了具有较高经济效益的草莓,并指导村庄成立了北京丰浓农产品产销专业合作社,带着村民开始了首次“集体创业”。


种草莓,其实高巍也是头一次。温室要扣棚,没人敢上,他就带头第一个站在软软的棚膜上,肌肉酸痛几天缓不过劲儿;种草莓得搭高架,没人会弄,他问遍了厂家和专家,总算用自己汇总的办法给草莓苗“安了个家”。种植的过程虽然曲折些,但在一来二去之间拉近了高巍与村民的关系,也让他获得了村民的信任。


进入12月,正是草莓棚忙碌的时候,再用不了一周,棚里的红颜草莓会陆续成熟上市。高巍说,村里的草莓不愁销路,一方面榆垡镇紧邻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也就更靠近消费市场,另一方面,合作社还与市内的街道达成社区团购合作,在去年,单一个草莓棚就为村里带来了7万元的收入。


除了为村集体创收,合作社的建立,也让村里人在家门口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60岁的王金铃从前在城区当司机,现在成了合作社的工作人员,灵活的工作时间让老王最中意,“从出家门到棚里,也就三五分钟的时间,而且干这个一点不耽误接送孙女儿上下学。”


除了做好“土特产”文章,在高巍带领下,村里还建立8人自媒体宣传小组,成立首个村级直播间,打造推介村庄文化品牌,借此开辟线上销售渠道,同时,为丰富村民生活,还合作开设了紫砂工艺培训班。


高巍告诉记者,东麻各庄村虽然曾经是集体经济薄弱村,但事实上村民过的并不是“苦日子”,“村里面外出打工的人多,不少人通过自己创业,都当上了小老板。”那么,壮大集体经济,孕育乡村文化还有意义吗?在高巍看来,村集体的富裕,产业的发展,都将为村庄重新注入活力,在乡村成长的人,有无法忘怀和舍弃的乡愁,而文化会为乡村振兴铸魂,“在经济文化的引领下,可以成就村民对于家乡的归属感和自豪感,这也将是乡村兴旺的开始。”


“青苗”干部推动村庄美丽蜕变


距离东麻各庄村30公里,王亮是大兴区黄村镇三间房村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同样是参与基层工作乡村发展,与高巍搞产业“平地起大棚”不同,王亮刚回到村时面临的第一件大事是“拆”。


三间房村北邻六环辅路,周围还有西红门新建开发区、孙村组团工业区等多个产业园区。这里曾经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服装加工厂密集,小作坊扎堆儿,而村民的收入来源几乎全部来自“瓦片经济”,村庄生产生活安全无法得到保障,村庄环境更是无从谈起。


2018年,历时三个半月,三间房村270处“三合一”“多合一”场所全部清零,拆除私搭乱建4.5万平方米。曾经只有8米宽的村庄主街拓宽至18米,村内消防通道全部打通。腾出来的空间,补足村民办事、休闲、娱乐、运动所需,街巷路改造、雨污分流、车场新建、高压线入地等项目陆续完成。


小作坊没有了,村庄产业结构亟待转型和升级。在镇党委的支持下,积极引入农业投资管理经验丰富、具有乡土情怀的专业团队和人才,参与三间房村规划发展。成立了北京叁间房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探索“村企联建、村企共管”管理模式。公司将村民的闲置房屋收回,统一进行设计、装修,打造高端人才公寓,与周边开发区企业对接,成功出租院落47个,房屋1319间,村民租金收益也从每年每户8万元增长到9.7万元。因为靠近产业园区,公司又提供班车服务,凭借这样的好服务和好环境,村里的房屋从来不愁找不到租户。


2023年12月6日上午,大兴区黄村镇三间房村的公共文化驿站内,村民正在练习钢琴。零基础的村民跟随智能屏幕的教学,已经可以弹些简单的旋律。新京报记者 王子成 摄


亲历综合整治,见证村庄旧貌换新颜,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王亮相比于普通村民,内心更多了几分感慨和自豪。“现在村内环境更好了,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来到三间房,留在三间房。”王亮说,每年有大批热爱书法、绘画的高校毕业生到村进行艺术深造,村里还设立了公共文化驿站。村党支部还积极与高校院所共建,打造了“博士小院”,吸引20多名博士进村开展课题研究,参与村庄规划、基层治理,为村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


近年来,大兴区探索形成了科班培养一批、农村工作助理员招聘一批、双培养双发展一批、学历提升一批等“四个一批”培养体系,为乡村振兴引才聚才、选才育才。1985年出生的王亮是当时第二批科班培养对象中的一员,在正式上岗前,还经历了集中理论灌输、机关轮岗感悟、基层拜师学艺、回村实践锻炼等四个环节。大兴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两新工委书记陈锦鹏告诉记者,截至目前,大兴区已通过“四个一批”培养方式,带动镇党委挖潜千余名后备人才。


陈锦鹏进一步介绍,2021年村“两委”换届后,大兴区还启动了“新国门·青苗”培养计划,“我们从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中精心选拔了一批有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35岁以下年轻干部,作为后备人才。”陈锦鹏说,针对农村地区老龄化程度比较高的村,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数量充足、充满活力的乡村振兴接班人队伍,培养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优秀“接班人”。


基层“生力军”为村庄带来澎湃活力


对比前面提到的大兴区的两位书记,顺义区后沙峪镇的村务工作者邵佳琦,从年龄上看,还要年轻不少,他是2022年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基层村务工作也是他人生的第一份工作。


应届毕业生为什么会选择做基层工作?邵佳琦说,做这个决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虽然是即将初入职场的毕业生,但也是一名退伍军人,“因为在部队上历练过,所以一想到未来的就业方向,就觉得要为人民服务,希望能够奉献自己,服务群众。”2022年,邵佳琦通过了后沙峪镇自主招录村务工作者的层层选拔,入职后即投入到当时后沙峪镇董各庄村农村防疫的一线岗位,到了2022年4月,根据镇里的安排在西田各庄村委会正式成为了一名村务工作者,主要负责12345便民热线,以及民政相关业务和共青团工作。


农村基层的工作琐碎,一开始并不在邵佳琦的预料之内。“很多挑战在于对政策规定,以及法律法规的深入理解,给村民讲清楚这些的前提,是自己得做到‘门儿清’,所以前期花了很多时间与前辈、同事、专业人士交流沟通。”在农村,不只要讲理,有时还得“讲情”,在邵佳琦看来,农村是人情社会,理是是非曲直,情是邻里长情,兼顾情与理,才能真正得到村民的认同。


今年1月至今,邵佳琦处理了280多个12345热线,他要做的并非是线上登记情况,许多调解、告知工作其实都是线下完成的。他说最高兴的瞬间是每次打回访电话时,村民连道感谢的那一刻,“虽然琐碎,能为村民解决烦心事,还是一件挺快乐的事情。”


2023年12月6日下午,顺义区后沙峪镇董各庄村,村务工作者正在介绍村史馆的展品。新京报记者 王子诚 摄


在后沙峪镇,像邵佳琦一样通过层层考核,加入大学生村务工作者队伍的共有27人,成为了一支活跃在农村基层的“生力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记者了解到,今年3月,顺义区按照“区招、镇管、村用”原则,每村至少配备1人,面向全市公开招录35周岁以下大学生村务工作者,择优选聘与顺义发展需求相匹配的优秀年轻人才,共有3300余人踊跃报考,经过层层筛选,共有419名35周岁以下大学生村务工作者脱颖而出,回村工作。


顺义区还制定印发《关于建立大学生村务工作者队伍的实施意见》,配套出台管理办法、薪酬待遇等“1+N”制度文件,建立“平时+年度+期满”三重考核机制,明确考核不称职、工作不胜任等10种退出情形,形成能进能出的良性循环机制。


在顺义区委组织部组织一科科长武卫鹏看来,年轻人经受过高等教育,也见过世面,学习能力更强,对于政策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同时,他们思维逻辑性强,与村民的沟通也更高效,熟悉现代化的办公方式。“他们会给村庄的发展带来许多新思路、新点子,这些思路和点子中,也就寄托着村庄发展的无限希冀。”


“引”“挖”结合,推动农村干部青蓝相继


人才力量是乡村振兴的“火种”,顺义区在总结以往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构建村级后备干部发现、选拔、培育、使用“5+”闭环机制,储备了955名乡村振兴“接班人”。他们具体能为乡村带来什么?他们又能起到怎样的作用?


金治国是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的党支部书记,刚刚上任那年他38岁,已是村里“两委”中少见的年轻面孔。“当时老书记58岁,老主任63岁,整个班子的平均年龄有60岁。”


2023年12月6日下午,顺义区南彩镇河北村民俗园,游客在湖畔游玩。新京报记者 王子城 摄


早年间,金治国在外打拼,经营着一家物流公司,回村后便辞去了公司的职务,在老“两委”的带领下熟悉村里的情况。当选书记后,金治国梳理村庄产业,举办了首届河北村民俗文化节,办起民俗表演、嬉雪项目,扩大了民俗园的知名度。同时,金治国注重乡村文化的传承和乡风文明的建设,他将传统表演带入民俗园的活动,为老人发放养老金,通过完善老年驿站功能,丰富了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在做这些的过程中,金治国还充实了村庄后备干部的队伍,村委涌入了更多80后、90后年轻人。在他看来,活力、接地气、知识储备是年轻人的优势,包括自己在内,年轻的队伍,更容易找到乡村发展的抓手,也更容易和村民打成一片。


在南彩镇的柳行村,村书记陈燕革是一名回村的大学本科生,比金治国还要年轻几岁。34岁那年,她放弃自己打拼的事业回到村庄,在镇里包村干部的帮带下,抓班子、带队伍,靠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和行之有效的方法,实现了柳行村由“乱”到“治”、由“脏”到“净”、由“差”到“优”的转身,本人也在这几年中完成了成长与蜕变。


记者从顺义区获悉,顺义为村级后备干部建立了发现、选拔、培育、使用的“5+”闭环机制,通过在村内挖、到村外引、在镇内调、从机关派、向全市聘“五种方式”发现人才;通过资格审查、实地考察、集体研究、建档入库、选拔使用“五个步骤”察人;从定期分析、定向培训、定人帮带、定岗锻炼、定责跟踪“五定机制”育人;以提级管理、固化机制、明晰权责、动态考核、激励保障“五项措施”用人,推动农村干部队伍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竭力打造一支“能扎根、肯干事,有情怀、善作为”的农村后备干部队伍。


目前,顺义区426个村已储备后备干部955人,其中35周岁以下655人,大专以上学历845人,正职后备干部267人,实现了村书记55周岁以上村、下派书记村正职后备全覆盖。未来,这些后备人才将成为顺义农村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新京报记者 田杰雄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