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查志远)12月10日,华东师范大学发布了“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3)”。据悉,该指数自2015年起每年对外发布,今年是第9次对外发布。


在今年10月12日召开的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是推动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发展的要求,也是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的重要支撑,更是解决长江流域发展系统问题的重要抓手。


据介绍,该指数根据区域协同发展、区域创新系统、区域发展韧性、增长极等科学理论,构建了包括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生态支撑等四大领域,综合GDP水平等18个具体指标的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指数计算、空间自相关分析、指数趋势分析方法以及近三年地级城市大数据,对标全球城市最高标准、最好水平设定目标值与阈值,对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协同发展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估。


指数研制首席专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教授指出,今年最为值得关注的是,长江发展座谈会后,长江经济带发展进入新阶段,重视跨部门、跨地区的统筹协调,重视前期规划方案的落实见效,成为政府新时期工作重点。


为此,长江指数研制团队,将“对外合作指数”列入2023年评价指标体系,旨在突出长江经济带110座城市高质量综合发展能力,以及城市之间发展不平衡问题的重要性,为提高长江经济带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缩小东部沿海与中西部内陆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决策参考。


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3)表明,协同发展能力前十强城市依次为:上海、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苏州、无锡、重庆、合肥、长沙。长沙因各方面表现发展均衡,自2020年后再次回归十强。湘潭、淮南、新余、益阳、淮北、广安、毕节、邵阳、荆州、随州则位列排行榜的后十名。



曾刚指出,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稳步上升,城市体系橄榄型结构不断优化。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3)表明,110座地级及以上城市呈现出6等级橄榄型结构特征:上海是龙头城市,协同发展能力在长江经济带排名首位;杭州、南京、成都、武汉、苏州、无锡、重庆、合肥、长沙、宁波10座城市是能力较强的高级区域中心城市;昆明、常州、贵阳、舟山、南昌等36座城市是在个别领域表现突出的一般区域中心城市;普洱、自贡、郴州、宜宾、株洲等36座城市是区域重要城市,往往地处较为重要的区位或拥有某方面独特的资源禀赋;亳州、巴中、资阳、铜陵、阜阳等15座城市是存在提升空间的地方重要城市;娄底、眉山、湘潭、淮南、新余等12座城市是存在短板或外向服务功能薄弱的地方一般城市。同时,2023年城市综合协同能力得分平均值为15.33分,比2022年增加了2.42分。



“2023年综合协同能力12分以上城市由2022年的37座增至65座,达到110城市总数的59.09%,相比于2022年增长25个百分点。”曾刚说。


此外,曾刚认为,对标世界一流水平,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仍存在生态短板突出和城市子群协同发展能力高度分化两大问题。


针对区域发展的现实瓶颈与短板问题,曾刚建议,需要从五个方面采取补短板行动。一是着力打造长江生态共同体:加强生态空间的有效保护,守护“一江碧水向东流”。二是大力发展长江绿色经济,分区构建绿色转型升级新模式,协同推进产业经济绿色转型。三是扎实打造创新共同体: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跨区域协同。四是构建开放共同体:提升对外开放地位,畅通高效国内循环,开创“双循环”发展新格局。五是优化区域协同融通治理体系:打破不同类型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推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发布会上,来自中国气象局、四川省社科院、南京大学等专家学者围绕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指数(2023)进行了深入交流和点评,对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3)予以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编辑 柯锐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