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30日持续至12月12日的第28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COP28)顺利闭幕。12月13日,参加本届大会的毕马威中国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主管合伙人沈莹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届大会是修正全球气候行动路线的关键机会,对全球治理多边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


沈莹认为,COP28气候“损失与损害”基金协议正式被批准,传递了非常积极的信号,但基金总额仍然很有限,融资是推动气候行动的重要力量。全球能源转型是必然趋势,加速能源转型应将技术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沈莹表示,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未来中国企业在践行可持续发展与披露的过程中,围绕披露框架、数据质量、重要性评估、相关方参与等方面仍存在显著提升空间。


COP是修正全球气候行动路线的关键机会


贝壳财经:COP28已经落幕,参加大会后有哪些感受与启发?


沈莹:本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进行了《巴黎协定》下的首次“全球盘点”,以反映全球气候行动的实际进展,充分了解各国温室气体减排差距和资金缺口,是修正全球气候行动路线的关键机会,对全球治理多边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同时,大会期间已经宣布了一系列国际合作的承诺与宣言,向国际社会发出聚焦行动和合作的积极信号。行胜于言。国际社会需要在落实减缓、适应、气候资金等重要议题的承诺上取得新的实质性进展,才可能让全球气候治理与长期气候愿景变为现实。


贝壳财经:对COP28哪些论坛或话题印象深刻?为什么?


沈莹:首先是能源转型。已有证据表明,当前全球整体减排力度不足以实现《巴黎协定》1.5摄氏度的目标,让我们意识到了与全球目标之间的巨大差距以及能源转型的紧迫性。为此,我们必须加速行动,推动可再生能源和新兴低碳技术发展,力争从现在到2030年将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增加两倍。而能源转型无法一蹴而就,需要统筹考虑技术的成熟度、可靠性和经济性以及能源的稳定性、安全性和经济性。能源转型技术路径选择和创新是关键。


能源转型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这也是COP28的另一个焦点: “实现旧的承诺,制定新的气候融资框架”。我们认为向净零转型需要同时兼顾绿色金融与转型金融的衔接与发展,其中推动转型金融将是加速高排放行业低碳绿色转型的关键。我们认为随着碳减排路径的日益明晰,以及转型金融的全行业标准规范的建立和完善,转型金融将会在气候投融资中释放更多活力。


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


贝壳财经:如何看待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在COP28的表现?体现了哪些中国企业力量?


沈莹:COP28期间,中国代表团在蓝区举办了“中国角”系列活动,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应对气候变化政策行动和国际合作、公正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能源转型等内容总计举办100余场边会活动,充分展现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与成效。中国用实际行动践行多边主义,体现了大国的担当。


中国企业积极参与“中国角”系列活动,展现践行绿色低碳发展的优秀成果与能力创新,并在会议期间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对话,发起多个助力全球气候行动的倡议,充分展现了中国企业在应对气候变化时的责任担当与能力信心。


同时,我们也注意到中国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的诸多挑战,包括缺乏一致性的标准和评价体系、ESG信息量化与披露、供应链风险与管理、数字化能力等,这凸显出企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重要性。


贝壳财经:近年来,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如何?还有哪些提升空间?


沈莹:中国企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呈现积极的发展态势。根据毕马威数据显示,中国规模最大的前100名公司(N100企业 )的ESG报告披露率已从2020年的78%提升至2022年的89%,达到了国际水平。但由于国内尚未建立系统、规范、明确及可量化的ESG信息披露标准供企业参考与遵照,国内大部分企业的ESG信息披露状态目前仍以自愿披露为主或以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对企业的社会公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宣传。


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 (ISSB)发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可持续披露准则预示着全球一致性报告也正从口号转变为现实。未来中国企业在践行可持续发展与披露的过程中,围绕披露框架、数据质量、重要性评估、相关方参与等方面仍存在显著提升空间。这要求企业转变思路,除了满足监管合规以及“双碳”目标要求,企业践行可持续发展将能帮助企业挖掘潜在价值和韧性,塑造差异化品牌优势。此外,优质的ESG信息披露有助于企业向利益相关者沟通其可持续发展的愿景和机遇,同时也对企业从市场获得融资至关重要。


融资是推动气候行动的重要力量


贝壳财经:COP28气候“损失与损害”基金协议正式被批准,将有哪些影响和改变?


沈莹:去年在埃及举办的COP27决定建立和运作损失与损害基金,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遭受的损失和损害提供资金支持。今年COP28开幕首日即通过了损失与损害资金机制运作的决议,明确了基金的运作主体和治理机制。


这无疑是一项重要进展,传递了非常积极的信号。然而与全球应对损失与损害的资金需求相比,迄今该基金总额仍然很有限,与其要解决的需求规模相比还有巨大差距。期待后续明确落实筹资安排、保证基金的可持续性和将基金有效运转,以确保发展中国家获得应对气候变化造成损失伤害的资金支持。


贝壳财经:目前,气候融资存在哪些阻碍,应该如何突破?COP28的气候融资进展是否符合预期?


沈莹:融资是推动气候行动的重要力量。据公开信息,COP28大会前四天已经获得了数百亿美元的承诺,其中最受关注的包括对于损失与损害基金以及阿联酋发起设立的私人气候基金等气候资金的承诺,这对于加速全球气候行动预计将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全球气候投融资规模远远低于预期。发展中国家对于融资需求尤显迫切。


因此,如何缩小气候融资缺口成为重要的话题,包括对于清洁能源投资、气候适应、损失与损害等资金需求。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认为应推动全面准确的数据、全球性标准、金融能力建设以支撑气候投融资发展。同时,通过统一的标准与可信的数据来避免“漂绿”行为,以及充分发挥私营部门在气候投融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


加速能源转型应将技术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贝壳财经:近年来,能源转型备受关注,目前能源转型存在哪些误区或限制?应该如何调整?


沈莹:我们清楚认识到全球能源转型正在进行过程中并且是必然趋势。我们已经偏离了实现巴黎气候变化协议的路线。为了确保1.5摄氏度的气候目标可实现,2030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需要增至2022年底三倍。然而在不到七年时间内实现这个增长目标将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能源转型需要以人为本,如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7 (SDG7) 所述,即到2030年,所有人都能获得负担得起的、可靠的、可持续的现代能源。我们认为加速能源转型应将技术创新摆在核心位置。


能源转型的核心挑战与限制在于如何在保障能源安全、确保经济可行以及绿色低碳之间的平衡,统筹应对并使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支撑。


贝壳财经: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与能源安全如何统筹平衡?


沈莹:科学规划与统筹协调低碳转型发展与能源安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新型能源系统,是实现“双碳”目标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能源转型是个长期渐进的过程。这要求我们把握好能源转型的节奏,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这样才能实现不同能源种类之间的平稳和韧性过渡。


中国对全球能源转型和可再生能源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全球大规模部署可再生能源奠定了非常好的基础。目前中国的可再生能源装机已经超过煤电装机容量,这是能源转型的重大转变。随着未来在大规模储能、智能电网、虚拟电厂等领域一系列技术路径突破和商业化的推进,中国的绿色低碳转型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为全球可再生能源提高两倍的目标提供支持。


贝壳财经:你提到“加大对可再生能源和新兴低碳技术的投资力度”,目前大家对这方面的投入如何?哪些技术有可能普及?


沈莹:我国积极布局氢能、碳捕集利用和封存(CCUS)等新兴低碳和负碳技术全产业链发展,将有力支撑实现“双碳”目标。这些新兴低碳技术将真正的带来能源转型的契机与革新机遇,然而其发展仍在起步阶段,距离大规模商业化应用还有很大差距。因此,我们建议需要将支持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包括在政策端、资金端、市场端和产业端提供一系列支持措施。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陈维城

编辑 岳彩周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