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王景曦)12月13日起,北京迎来新一轮降雪。雪花不间断地飘落,截至今日11时,北京大部分地区积雪深度为5-10厘米。路边,人们用厚厚的积雪堆出各式各样的雪人。此次降雪依旧是北方经典的“干雪”,相较南方的“湿雪”,黏性较低、不易成团。南方的“湿雪”由于黏性高,更易成团、堆出雪人。



13日起,北京的降雪已持续一天一夜,目前仍在持续,预计午后降雪还会增强。记者手握雪团发现,此次降雪有明显的“干雪”特征:雪花松散、不易成团,使劲攥才可将雪握成一团。即使是握成团的雪,往地上一摔就散开了。同样,落在车顶上的雪虽较厚,但用手轻轻一扫便会散开。


北方“干雪”黏性较低、不易成团。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 摄


记者了解到,雪有“干雪”和“湿雪”之分。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涛此前接受采访时介绍,南北方的雪有些差异。新疆、东北等北方地区大多是“干雪”,雪中只含有冰晶和空气,黏性比较低,容易被风吹走,落在屋顶或者衣服上是不留水痕的。南方多是“湿雪”,雪中含水量较高,一般是多片的雪花黏在一起,容易形成大雪片,而且比较容易黏在物体表面,不容易被风吹走,落在地面和衣服上都留有水痕。


北京积雪明显,路边出现各式各样的雪人。受访者供图


为何会有“干雪”和“湿雪”的区别?“干雪”和“湿雪”是由降雪时的空气温度所决定的。陈涛介绍,雪花由冰晶构成,从高空降落,如果气层的温度始终在0℃以下,这就使得它们能够以雪花的姿态,降落到地面成为“干雪”。有时,高空的温度在0℃以下,但在接近地面时,却遇到稍高于0℃的气层,雪花落下后还没来得及全部融化便落到地面了,就成为半融状态的“湿雪”。


12月11日,前海东沿,憨态可掬的雪人伫立路旁。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虽然北方多“干雪”,但并不意味着不会下“湿雪”。当寒潮与暖湿空气、温带气旋相遇,雪中水分增加,北方也会下“湿雪”。


也正是由于“干雪”“湿雪”的不同,同样的降水量(降雪量)在南北方会出现不同的积雪深度。陈涛解释,首先要认识降水量和积雪深度这两个概念。降水量是指气象观测人员用标准容器将12小时或24小时内采集到的雪化成水后,测量得到的数值,以毫米为单位。而积雪深度是我们看到的雪的厚度,是积雪表面到达地面的垂直距离,同样以毫米为单位。


通常情况下,1毫米降雪能积多少雪,与地面温度和雪中的含水量等因素有关。陈涛介绍,如果地面温度较高,雪落到地面会立刻融化,也就不能形成积雪;当地面温度低时,如果雪中含水量大,积雪就相对薄一些,而含水量少,积雪就相对深一些。数据显示,1毫米的降水量,在北方会出现8至10毫米厚的积雪,在南方则会出现6至8毫米厚的积雪,这主要是因为北方雪的含水量比南方低。


12月13日,亮马河畔,市民制作的雪人排成一排。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据气象部门监测,截至今日11时,北京全市平均降水量为4.8毫米,叠加前几日的降雪后,大部分地区积雪深度为5-10厘米。今天下午有中到大雪,北京的积雪还会变厚,预计夜间降雪减弱。目前北京处于暴雪橙色、道路结冰黄色和寒潮蓝色预警中,雪后路面湿滑,有积雪结冰,气温低,外出注意交通安全和防寒保暖。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