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2月15日上午,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墎墩苑—海昏藏宝”全面开放。至此,海昏侯刘贺主墓在完成考古发掘之后,迎来了首批参观游客。


作为海昏侯国遗址最核心的部分,墎墩苑(刘贺墓园)出土金器、玉器、青铜器等万余件(套)文物,是汉代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科学技术水平的真实写照。据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介绍,此次正式开放,在深入阐释遗址的突出普遍性价值、完整性价值和真实性价值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必将为建设5A景区和今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发挥重要的作用。


12月15日,“墎墩苑—海昏藏宝”全面开放。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供图


此次开放将全方位展现考古发掘现场遗迹


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海昏侯国遗址(紫金城城址与铁河古墓群)为核心,规划面积12.03平方公里,是南昌市唯一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遗址公园突出“保护、展示、休憩”三大功能,科学保护遗址本体,展示考古发掘遗迹,展陈丰富出土文物,完整呈现了一幅两千多年前汉代社会生活图景。


墎墩苑(刘贺墓园)是西汉第一代海昏侯、故昌邑王、汉废帝-刘贺(前92-前59年)及其部分家庭成员的墓地,选址高亢、视野开阔,结构完整,园墙东西最长处约186米,南北最宽处约248米,面积约4.6万平方米。因原始地名为墎墩山,故将其定名为“墎墩苑”。


“墎墩苑”外景航拍。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供图


“墎墩苑”出土的各类珍贵文物,多层面、多角度展现了汉代的物质文化风貌,是汉武盛世以至昭宣中兴历史阶段的重要物证,对于解读阐释西汉历史、文化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巨大的历史价值、学术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目前已公布为国家4A旅游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局长彭印䃂介绍,墓园以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墓(M1)及侯夫人墓(M2)为中心,另有7座祔葬墓(M3-M9)以及与之配套的祭祀建筑(祠堂、寝)、吏舍、门阙、园墙、水井等共同构成了中国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墓园,呈现了两千多年前汉代“事死如生、事亡如存”的丧葬观念。


刘贺墓园是海昏侯国遗址公园的核心展示区, 3号至9号墓,北门、东门及门阙遗址等的保护和展示,已于2020年9月与遗址公园同步对观众开放。刘贺及夫人墓(1号、2号墓)、车马坑遗迹等的保护展示工程,备受社会公众关注,经过几年努力,已于近期全面完工。


展陈中的外藏车马坑。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管理局供图


“‘墎墩苑’的全面开放,全景式、全方位、全过程展现了考古发掘的现场遗迹,完善了遗址公园的展示体系,可以大大提升广大游客的参观体验。”彭印䃂说。


观众可结合裸眼3D动态演绎了解藏品


展陈以“海昏藏宝”为主题,旨在表达刘贺墓遗址对研究西汉列侯的园寝制度、西汉列侯等级的墓葬制度等具有重要意义,把一座实证西汉盛世文明的文化宝库呈现在大众面前。


彭印䃂表示,整体建筑风貌,在满足保护、遗址价值阐释的要求下,自然地融入周围的环境和景观,与文物环境融为一体。建筑采用轻质可逆性结构形式,结构框架采用加强全钢结构及局部钢筋混凝土+网架屋面结构,根据空间形态优化遗址间结构,避免对遗址的损害。


“墎墩苑”展陈分为墓园规制、考古历程、保护展示、刘贺主墓、外藏车马坑五个展示部分,以营造遗址的现场感为设计原则,围绕刘贺墓主墓遗址、墓前祭祀建筑遗迹、车马坑遗址三大展示核心,运用原貌展示、场景营造、艺术装置、考古复原、数字演绎等多种手段及现代技术,结合图文展示内容,全景式、全方位、全过程展现刘贺墓的考古发掘、保护展示工作及成果。


展示总建筑面积4255.08平方米,其中以展示墓前祭祀建筑遗迹的半开敞式空间约2000平方米,展示刘贺墓主墓遗址、车马坑遗址的室内封闭空间约196平方米。


半开敞式展览空间通过祭祀建筑基址标识展示、祭祀建筑屋顶艺术装置及祭祀浮雕艺术壁画展示,将现场遗址与艺术呈现有机结合,让观众既清晰了解遗址遗存的相关信息、汉代墓前祭祀艺术场景,又能感受汉代建筑之美。


尤其是刘贺主墓,在保护修缮的基础上,复原展示主墓结构、重要随葬品等,并结合裸眼3D动态演绎对刘贺墓各库室、藏品的基本情况进行介绍。墓坑上方通过360°四面悬吊屏幕展现刘贺墓园的修建过程及汉代列侯的丧葬礼仪,全景式的还原2000多年前汉人“事死如事生”的思想。


此外,外藏车马坑通过还原车马坑考古发掘时的遗迹场景,让观众仿若置身考古现场,身临其境感受考古发掘状态。复原车马坑出土的驷马安车模型与车马出行壁画对景呈现,让观众直观感受汉代王侯出行的情景。


新京报记者 张建林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