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都市周边的现代农业,到都市高楼的阳台种菜,城市化仍在加速的现代社会中,大都市里的未来农业究竟是怎样的?近日,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农业科学院都市农业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杨其长。他介绍,“当前,都市农业方兴未艾,从植物工厂式的垂直高效生产,到个人化的家庭种植,各种形态都在发展。在未来,都市农业可能会形成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通过专业化的服务,为每一个城市家庭,提供全方位的种植技术支撑,也为乡村产业的发展、乡村居民的增收,提供新的动能。”

 

12月1日,杨其长向记者介绍垂直农场的情况。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摄

 

曾经的科学幻想正在变成现实

 

新京报:这些年来,都市农业备受关注,许多人向往在城市空间中种菜的情景,它是如何兴起的?

 

杨其长:其实都市农业并不是特别新的事物和概念。如果往前追溯,在大都市尚未普遍形成的时候,其实已经有了相关的描述。早在1826年,德国的一本书《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中就曾经描绘过类似的场景,当时全球城市化率不到10%。在那本书中,作者提出,未来城市化率提升后,人口规模巨大的都市中,人们依然会种植农作物,一方面为城市提供基础的物质供给,另一方面为城市居民参与农事体验提供场景。在当时来看,这更像一种科学幻想中的场景。但这样的场景很快就出现了。1934年左右,日本学者青鹿四郎第一次提出了都市农业的概念。1960年代,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开始普遍出现都市农业的形态。

 

新京报:能否介绍一下都市农业的发展路径?

 

杨其长:都市农业是城市化的产物,严格意义上来讲,自从有城市以来,就有都市农业。在欧美等发达国家,都市农业在二战后得到快速发展,并且出现了不同的模式和形态。比如,美国更多强调都市农业的经济功能,尤其提倡在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地区进行新鲜蔬果生产,实现其所谓的“食在当季、食在当地”。欧洲更加注重都市农业的生态和社会生活功能,强调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统一,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英国的“森林城市”和德国的“田园城市”等,荷兰则通过工厂化农业手段推行“绿色生产力”理念。以日本、新加坡为代表的亚洲都市农业体系兼顾生产、生活和生态三者的功能拓展。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东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开始进行都市农业探索,并取得了快速发展。2012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加快发展都市现代农业的意见》。同年4月,在上海首次召开全国都市现代农业现场交流会,随后连续召开了4次交流研讨会,一些城市结合自身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都市农业产业形态并逐渐构建了高科技农业园区、农业公园、农业嘉年华、休闲农场、民宿农庄等都市农业模式。

 

在城市建成田园不只为了蔬菜

 

新京报:在城市里发展农业,和乡村有何不同,为何要强调都市?

 

杨其长:这涉及到都市农业的属性问题。一般来说,都市农业指在城市内部及其周边地区、服务于城市居民需求的农业。它有两个显著特点,第一是地域性,第二是功能的多样性。从地域性来看,都市农业不是单一产业形态的农业,与设施农业、微生物农业等,不是同一个衡量标准,它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只有在城市内部或周边区域展开,且以城市为核心的农业,才叫都市农业。由于所处地域的特殊性,就要求在有限的空间内,以尽量少的耕地、水肥、劳动力等资源投入,产出尽可能多的农产品,其技术特征主要突出设施化、工厂化、立体化、无土化等,这也是区别于传统农业的关键所在。同时,都市农业还会充分利用城市空间发展农业,如屋顶、阳台、绿地、空闲建筑、地下空间等,大幅拓展可用于耕种的土地资源。

 

新京报:为什么说都市农业功能多样,多样性是指什么?

 

杨其长:在功能方面,都市农业具有传统农业的生产和供给农产品功能,也就是物质产品的生产功能,但它同时还具有精神产品供给的功能,也就是通过都市内部或周边的农业功能拓展,为城市居民提供生活、生态、文化与服务等生产以外的功能,如观光、休闲、体验、康养、参与、科普等,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

 

新京报:在功能实现的方面,效果如何?

 

杨其长:相比于传统的农耕生产形态,都市农业由于技术高度密集等原因,在不同功能的实现方面,都有非常杰出的效果。比如蔬菜生产,日本构建的城市食物生产系统,保障了全国30%的农产品供给。在我国,我们曾经测算过,城市可利用的农业空间,大约有5千万亩到1亿亩,包括屋顶、阳台、社区空地、废弃建筑、地下空间等,即便只是利用其中的十分之一,也就是500万亩到1千万亩,其生产效率也非常高。如垂直食物生产系统,通过垂直空间的利用以及周年连续生产,单位土地产能可达大田生产的数十倍甚至上千倍,如果发展1千万亩这样的城市菜地,就相当于目前所有设施农业的产能,而设施蔬菜占全国蔬菜生产的40%。也就是说,如果发展1千万亩都市农业,就可以保障全国40%的蔬菜供给。当然这只是理论上的估算,真正要实施的话,还需要资金投入和低成本能源等方面的支持。在精神文化产品供给方面,兼具休闲、体验、科普、康养、生态、生活和生产于一体的都市农业,为居民提供了休闲放松的好去处,也为体验农事活动提供了天然平台,让市民在劳作之中,重建人与自然的联系,重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市农业劳动适中,有动有静,市民在松土、浇水中既锻炼了身体,又体验了田园乐趣。都市农业还可以改善我国城市绿地短缺的现状,大幅度提升人均绿地占有面积,对城市美化、环境改善等都有积极的意义。

 

未来新功能城乡交融的媒介

 

新京报:如果都市农业可以大幅度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水平,是否意味着,一定程度上,都市农业也在替代传统农业的功能?

 

杨其长:这其中,并非替代和被替代的关系。一个很少有人考虑的问题是,都市农业可能恰恰是未来促进城乡融合的一个新媒介。都市农业地处城市及其延伸地带,一方面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城市,另一方面兼具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历史重任。而广泛应用高技术手段与高效土地利用方式的都市农业,能够帮助农民提高生产效率,盘活供销关系,促进要素流通,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引导城市现代资源要素向城郊农村倾斜,这也是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乡村的表现之一。

 

新京报:城市在影响乡村,乡村是否也会影响城市?

 

杨其长:确实会。都市农业与乡村农业在产业上是互补的关系,一头服务城市、一头富裕农民。利用城市资金和资源拓展的都市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最终将反馈服务于乡村农业发展。同时,都市农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城市居民提供绿色休闲服务。如今,城市越来越密集,形成的自然生态“荒漠化”,使市民怀念农村的绿色田园和生物多样性的和谐,乡村旅游与观光农业的发展,恰恰是这种情怀的体现。那么,能否在城市重现田园?都市内部空间的利用,就为这种场景的实现提供了可能。但要真正实现,则需要开拓出新的产业模式,这个产业模式,恰好是乡村影响城市,乡村居民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参与到都市农业建设中的新途径。

 

新京报:乡村居民怎样参与到都市农业中?

 

杨其长:农业生产有一定的专业性,而乡村居民则可以提供这种专业服务。举例来说,一个人想在自家阳台上种植西红柿,但他又不太可能自己完成所有的种植工作,需要从种下种子开始,一直到果实收获。因为这不仅需要付出更多的精力,甚至有时候也需要一些专业的技术。这时候,如果有农民愿意提供半成品,把西红柿变成盆栽,城市居民买回去的本身就是已经生长到一定阶段的植物,只要等着开花结果,果实成熟就可以。就好像买一盆花,买回来就已经开花了,等到几个月后花谢了,不会管理的可以直接扔掉或者再买一盆。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空间,对城市居民来说,可以获得更好的种菜服务和体验。对乡村居民来说,可以通过服务获得更高的收入。我们算过一笔账,一亩地西红柿,常规的收入大约在1万元左右。如果种盆栽西红柿,可以种2000到3000盆,一直养到开花结果期,可卖20到30元一盆,收入就有6万元左右,翻了6倍。

 

拓展新产业破解都市农业难题

 

新京报:当前都市农业的发展,还有哪些亟待克服的困难?

 

杨其长:在全球,都市农业的发展都非常快,我国很多城市也先后发布过很多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从当前看,确实还有一些待解的问题。在政策上,比如社区空地、屋顶,是否可以用来进行农业生产?是否可以让居民种菜,这是一个需要反复探讨和思考的问题。在环境方面,南方城市温暖湿润,很多地方一年四季都可以种植,但在北方,户外可能只有半年能种。室内也有一定的问题,比如阳台种菜。居民的阳台,本身设计的功能,可能更多是储物、晾晒衣物等,没有考虑农业的功能。不少家庭的阳台上,其实没通暖气,冬天就不能种菜了。夏天也有问题,比如没有封闭的阳台,夏天气温过高,其实也不宜农作物的生长。所以要在阳台上进行周年种植,就需要封闭、通暖气的阳台。在技术上,农作物的种植,是否会给建筑物带来安全隐患,也是需要论证和调查的,比如屋顶农场,很多人会担心给建筑造成安全隐患。

 

新京报:从农业技术上看,是否还有待解决的难题?

 

杨其长:都市农业的技术,当前已经非常成熟,不管是作物品种与栽培技术还是配套装备都无任何问题。市场上能买到无土栽培的架子、原材料等,价格也不高,各种尺寸都有,还可以定制。屋顶种植方面,现在的无土栽培技术,不需要在屋顶铺厚厚一层土,可以采用各种无土栽培装置生产,水不会接触屋顶,总重量也不重,大部分都很轻。

 

新京报:那为什么现在阳台种菜的人还是不多?

 

杨其长:如前所述,居民阳台的环境,本身是否适合种植,是影响阳台种菜的一个因素。还有一个因素,即种菜本身要比种花更复杂,一方面对管理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如果仅种花的话,可以养很久,甚至很多年。但种植蔬菜就不一样,菜长成后就要收,收完了怎么办?下一茬怎么种,重新弄种子和肥料吗?这就很麻烦。解决之道其实就是之前说的新产业,通过新的产业,为城市居民提供各种半成品的盆栽蔬菜、瓜果。城市居民想种几盆草莓、西红柿,又好看又能吃,但不太可能从头种,或者种了几次就没有动力坚持下去了。如果有已经开花结果的半成品,那他可能就愿意买了。如果他买到的是半成品,就可以在自家阳台上很简单地进行蔬菜种植,相关单位也可以开发更加适合的种子、更加简易的栽培管理技术,比如成品的肥料,买回家按比例兑水,浇在花盆里就可以了。我们目前也正在开发这些品种和技术,这样的场景并不难实现。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