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今天上午,“考古北京(2023)——北京市最新考古研究成果发布会”举办。记者获悉,首本正式的《金中都(2019~2020)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目前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报告》是对本次考古工作成果的呈现。这是有关金中都城址的第一本正式考古发掘报告,是《金中都考古》系列报告的第一本,着重回答了有关金中都城的几个问题,即金中都城是如何营建的,金中都外城是如何防御的,金中都城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有着怎样的城市特色和历史地位等。

 

首本正式的《金中都(2019~2020)城墙遗址考古发掘报告》目前已由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  新京报记者 浦峰 摄


北京870年的建都史始于金中都。金中都不仅开启了北京作为统一多民族国家首都的辉煌历程,同时也是金朝历史上最为重要、历时最长的都城。2019-2020年对丰台区万泉寺、高楼村两处城墙遗址的考古发掘,完整揭露了金中都外城墙、马面、护城河等防御体系。

 

北京市考古研究院研究馆员、金中都考古项目负责人丁利娜介绍了考古研究中的新发现:“金中都外城墙是在唐、辽时期地层上直接平地起建的,底部没有明显的基槽。但是在夯土墙体最下部有平整地层的夯土垫层,并且发现了用纯净黄沙土铺垫的痕迹。这一特征不同于同时期的辽上京与金上京,可能与当地土质较为致密黏重、金中都城修建的时间紧迫等因素有关。”

 

文献资料显示,金中都外城的营建时间主要集中在天德三年,也即公元1151年,史料中见有“诏广燕城”“广燕京城”“天德三年作新大邑,燕城之南广斥三里”等记载。

 

综合史料与考古迹象的分析,初步认为外城的营建大约持续了五年时间,直到贞元三年(公元1155年)才完成。本次发现的金中都城墙基部宽24米,根据中国古代都城城墙的结构比例,测算当时金中都外城墙高约16米,宏大巍峨。金中都城墙是土城墙,为了使其更加坚固,古人用夯头等工具对土墙进行逐层夯打,从而形成夯层和夯窝,本次考古发现的城墙夯层厚5-15厘米,夯窝直径2-13厘米,排列平整有序。

 

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丁利娜表示:“《报告》的最大功能可能是补史,考古发掘揭露出来的一些迹象,会告诉你当年城墙营建时更详细的一些内容,比如金中都城是如何营建的,金中都外城是如何防御的,金中都城有着怎样的前世今生,又有着怎样的城市特色和历史地位,通过考古现象的分析,我们会有一些答案。有些史料中记载有谬误的地方,也可以通过考古来纠正。”

 

《报告》从2021年年初开始编制,耗时两年多,在考古行业中算比较快的速度。在考古发掘之余,还要学习软件绘图。“现在都要求电脑绘图,对软件的要求很高,我们只能自己琢磨着学,学完再用,让大家尽快看到这个《报告》。”

 

“今后要加快金中都相关发掘资料的整理与综合研究,以《报告》作为《金中都考古》系列报告的第一本,力争讲好金中都背后的考古故事。也许有不足,但可以先让公众系统了解金中都的基础信息,对于其中的缺漏,以后可以再探讨和补充。”她说。

 

编辑 陈静

校对 赵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