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或许可以说是近些年来中美关系起伏最大的一年。从2月初的一场气球意外导致两国关系陷入冰点,到11月中的一次首脑会晤带来融融暖意,两国关系逐渐走过了历史低点,站在了新的起点之上。

 

2024年将迎来中美建交45周年,站在“旧金山愿景”之上,中美关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能否把握住合作的机遇,走向更加稳定、积极、健康的双边关系,还需要各方相向而行的努力与行动。

 

从巴厘岛到旧金山

 

自2017年1月美国前总统特朗普上台,中美关系就逐渐陷入紧张。在经济、贸易、科技、安全、人权、台湾等议题上,美国对中国施加了巨大的压力,两国矛盾和冲突不断升级。即使是美国现任总统拜登于2021年1月上台,美国对华政策也没有出现明显改善。

 

一直到2022年11月,中美两国元首在印尼巴厘岛举行会晤,就中美关系的未来进行了坦诚深入的沟通。这是中美元首三年来首次面对面会晤,是拜登执政后两位领导人首次面对面会晤,也是中美各自完成当年国内重大议程后两国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互动,对未来一段时期的中美关系有着深远影响。

 

然而,进入2023年初,随着一场意外的“气球事件”,中美关系在尚未完全回暖的状态下跌回了冰点。因为这场意外,原定即将访华的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宣布“推迟”行程,美国国内的对华好感度也骤降至历史低点。此后的几个月内,中美高层对话交往几乎陷入停滞,而美国仍在进一步采取行动打压中国,包括将中国企业纳入实体清单、进一步收紧对华技术出口、推出多项涉华法案等。

 

面对濒临失控的中美关系,众多中外学者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都表示,两国恢复沟通和对话,让中美关系“稳下来、好起来”非常关键。“中美在2023年春季的一系列负面互动意味着,这个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钟摆正在越过某个节点。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缓解两国紧张关系刻不容缓。”中国社科院美国所副研究员杨楠表示。

 

现实也是如此。从5月份开始,中美之间的对话和接触明显增加,两国在外交、经贸、军事安全、气候变化等多个关键领域恢复了交流。6月18日,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访华,成为拜登政府上台以来首位访华的内阁官员,也是2018年以来访华的最高级别美方官员。在布林肯之后,美国财政部长耶伦、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美国国会参议院两党代表团、美国加州州长纽森等人先后访华,为两国关系回暖注入了活力。其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以百岁高龄访华,受到了中方高度重视。

 

与此同时,中美民间往来也在悄然恢复,两国企业、高校、智库之间的交流逐渐增加。在此背景下,中美两国元首在旧金山举行了会晤,成为今年全球最值得关注的外交事件之一。

 

11月1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美国旧金山斐洛里庄园与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这是习近平主席时隔6年再次访美,也是两国元首自去年11月巴厘岛会晤以来再次面对面会晤。此次会晤为中美关系重回正轨指明了方向,开辟了面向未来的“旧金山愿景”。

 

从旧金山走向未来

 

对于中美在2023年下半年的积极互动,中美两国专家都给予了积极评价。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美国研究中心副主任刁大明7月份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5月以来中美双方高层互动进入加速状态,这某种程度上意味着中美关系开启了一个新的机会窗口,双方沟通互动开始频繁,由此也给国际社会发出了一个中美关系将走向相对稳定的信号。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政治学教授罗杰斯·史密斯(Rogers Smith)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则表示,美中关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最主要的两个排放国,两国的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类是否能够以及会以什么条件生存下来;两国的经济也紧密相连,因此如果两国之间破坏性的竞争超越合作,那么世界也无法繁荣。

 

事实上,从巴厘岛到旧金山的一年,两国走得殊为不易。而如何从旧金山再出发?新华社指出,习近平主席在两国元首会晤中明确表示,“首先要回答的是,中美到底是对手,还是伙伴。这是一个根本的、也是管总的问题。”

 

对于这个问题,“软实力之父”、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教授约瑟夫·奈(Joseph Nye)4月底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就给出了他的回答:“从中国的规模来看,美国无法控制或改变中国。从美国的规模来看也是一样,中国也无法改变或控制美国。从这个意义上说,美中双方都不对对方的存在构成威胁。”

 

约瑟夫·奈认为中美关系是一种“竞合关系”, 双方既有大国竞争和对抗,也有必须开展的合作。他拒绝将当前的美中关系称为“新冷战”,因为两国之间在经济、生态等领域具有高度依存性。但在当前,两国需审慎度过这个大国竞争的危险周期。

 

新加坡资深外交家马凯硕则给出了另一种解读。今年7月,马凯硕在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地缘政治中有一条铁律,即每当世界头号新兴大国——当下是中国,即将超越世界头号强国——当下是美国之时,世界头号强国总是试图压倒世界头号新兴强国。因此,美国仍会试图阻止中国的崛起。”

 

在马凯硕看来,21世纪将见证西方主导世界时代的终结以及亚洲重返世界舞台中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美国不应该试图孤立和压制中国,而应该保持和中国的接触与合作,如此才能实现双赢。与此同时,西方也应该学会与亚洲分享权力、保持对话与合作,共同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但从现实层面来看,未来一段时期的中美关系仍令人担忧。中国社科院美国研究所副所长袁征6月份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美国不改变其对华认知、不改变自身的霸权思维,就很难改变其对华政策,中美关系也就难以出现实质性的好转。也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内中美关系还是在竞争与合作之间跳转,其中竞争对抗仍居于主导位置。

 

美国莱斯大学政治学教授马克·琼斯(Mark Jones)此前也对新京报记者表示,中美之间恢复高层交往对于防止两国关系进一步恶化非常重要,但整体而言,美国和中国仍然会是“全球竞争对手”,双方关系可能会持续紧张。

 

杨楠则表示,考虑到中美合作面总体收窄、冲突点逐步增多以及互疑程度仍然较高等客观事实,加之美国即将进入2024大选年,我们仍需以审慎目光看待中美关系。“推动‘旧金山愿景’落地,稳定和发展中美关系仍需双方继续相向而行,付出艰苦努力。”


2023年5月5日刊发的专访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报道。

 

  • 记者手记

 

今年上半年,中美关系持续的动荡让很多人都人心惶惶,不管是中美两国的专家还是普通民众,对于前景都不甚乐观。那段时间,网络上甚至开始热议“中美会否将走向新冷战”“中美之间是否必有一战”。也因此,在约瑟夫·奈答应我的采访请求时,我内心的激动可见一斑。

 

和奈教授断断续续的交流已有3年多。第一次通过邮件联系他是在美国2020年大选结束后不久,当时深觉美国政治将出现重大变化,而这或将对中美关系产生深刻影响,因而联系奈教授希望就此做一个深度解读。前后发了数封邮件,最终奈教授拒绝了采访申请,但每一封邮件他都给予了回复,解释自己日程实在太满。

 

2021年9月,恰逢“9·11事件”20周年、阿富汗塔利班卷土重来、美国仓皇撤军,报社决定做一期周刊,我再次联系了奈教授。这一次,因为正在度假,他没有接受我的视频采访,但邮件回复了我的问题,同时分享了他关于“9·11事件”20周年所撰写的新文。虽有遗憾,但我也由此完成了对约瑟夫·奈的第一次书面采访。

 

此后,我也在多个关键节点联系奈教授试图对他进行专访,但他都表示工作太忙无法接受,其间他还推荐了他在哈佛大学的同事接受采访。一直到今年4月,在听到全球化智库即将发布他的中文版新书《软实力与中美竞合》且会邀请他线上演讲时,我再次联系他,提出了结合中美今年遇到的困境对他进行专访的申请。这一次,他同意了。

 

我立即去阅读了他近期发表的一些新文,同时把他的新书《软实力与中美竞合》通读了一遍,最后拟了十几个问题的大纲。和同事合作对他进行了采访,过程非常愉快。我们谈了中美是否陷入“新冷战”、中美是否必有一战、两国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何时关系能好转以及未来的世界格局应该是怎样的,他用沉稳且温和的语调耐心地回答了我们每一个提问。

 

可以感受到,奈教授对中美当前关系遇冷既不过于焦急,也不过于轻视,他更希望改变中美双方对对方的认知,让所有人都意识到两国对对方都不构成生存威胁。而在当前中美消极面大于积极面之时,他也希望双方能够看到并寻找到更多的积极面。

 

这一点在奈教授10月份访问北京时也有所体现。几天的访华时间内,奈教授参加了多场公开活动,其间他一再强调的就是,用“冷战”一词形容当前的中美关系是不恰当的,中美也并非“必有一战”,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大流行病等很多领域其实相互需要、相互依存。这一次,由于行程过于紧张,我没能约到奈教授进行当面采访,略有遗憾。

 

2023年的中美关系出现了明显的跌宕起伏,在11月15日的中美元首旧金山会晤后,两国关系逐步回归稳定轨道,站到了新的起点之上。如何看待中美关系这一年以来的起伏?对2024年的中美关系有怎样的预期?对于这些问题,我已经和奈教授约好,在明年初进行一场访谈。

 

新京报记者 谢莲

编辑 张磊 校对 赵琳 张彦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