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我国经济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随着全球经济的深度调整,2024年的中国经济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了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并指出,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需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一系列工作的部署下,经济预期能否抬升?中国宏观经济政策出台如何有力更有效?明年乃至更长时间中国能否实现可持续增长?企业家们信心如何?


值此新旧交替之际,贝壳财经推出年度专题报道“看2024”,携手中国知名经济学家、学者和企业家,建言中国经济,助力中国经济复苏与繁荣。




随着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相继召开,2024年经济工作重点浮出水面。


此次会议传递出“偏积极”信号。在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田轩看来,会议传递的信号有利于提振投资者对于2024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在经济预期增强之后,资本市场的预期与信心也会进一步稳固向好。


“科技创新”为何成为明年经济工作“头号任务”?此时缘何提出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未来一年,对资本市场尤其是A股预期如何?田轩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称,“科技创新”替代“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成为新一年经济第一项重点工作,并非意味着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已经解决,而是意味着目前内需的问题已经不再仅靠政策刺激能够解决,需要依靠深层次的新动能唤醒,作为长久和根本的解决之道。


未来,相关政策应进一步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并注重落实,确保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田轩 受访者供图


科技创新成“头号任务”,是从刺激到重组动能的思路转变


贝壳财经:怎么看待中央经济会议频繁提及发展、质量、消费、投资?


田轩:这几个关键词都是中央对于当前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精准把脉得出的判断。其中,消费与投资是重要抓手,发展是最终目的,质量是贯穿整个经济工作的要求。


从消费看,内需不足依然是我国经济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主要还是由于消费信心偏弱导致。对于消费而言,绝不是单靠短期政策就能刺激出来的。消费是收入的函数,而收入的基础是就业,就业的前提是经济持续稳步的增长。因此,通过科技创新激活新质生产力助推经济发展的动能,才是促进内需市场发展的根本途径。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发展”“质量”这两个关键词的逻辑是一致的,即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从而实现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夯实消费增长的基础。


从投资看,消费和投资是组成内需的两个部分,两者相辅相成。此次会议提出的“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正是针对当前我国内需回暖中出现的切实问题,作出的精准判断和部署。这其中特别要关注“有效益的投资”。所谓“有效益”,强调的是以目标导向质的维度来评价投资,关键要注重投资的结构和有效性,需要根据实际的消费条件和消费需求,来引导投资的方向,使要素流向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民生保障(教育、医疗、养老)以及有利于消费能力扩大的领域。


贝壳财经:如何理解“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成为今年会议重点工作的第一项?


田轩:“科技创新”替代“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成为新一年经济第一项重点工作的变化,并非意味着我国内需不足的问题已经解决。相反,意味着目前内需的问题已经不再仅靠政策刺激能够解决,需要依靠深层次的新动能唤醒,作为长久和根本的解决之道。


对此,今年会议将“科技创新”列为明年经济工作“头号任务”,实际上是从“刺激”到“重组动能”的思路转变,是对扩内需更为长期、具有前瞻性的战略思考。


目前,我国已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节点。在此背景下,充分发挥科创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引领支撑作用,通过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创造新的市场需求,从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增长,是新发展阶段解决内需问题的治本之策。


此次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及“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正是从提升宏观政策效能以及激活资本要素等方面,对激活中国科创新动能的明确部署。


贝壳财经:为何当前时点提出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近年来,我国独角兽企业数量有所下降,如何才能激发我国科技创新的活力?


田轩:今年会议提出“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非常及时,把科创企业从小树苗培养成参天大树,离不开创投资金以股权投资方式的参与支持。只有形成共生共荣的优势,科创企业才能不断发展壮大。


当前,加大政策供给力度,加快培育积极活跃的创投市场,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尤为重要和迫切。具体来看,可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布局,聚焦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加强政策引导、政府支持,营造优良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等创业投资力量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转化等创新活动的支持。


鼓励创业投资机构深度参与企业发展和治理过程中,为优质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知识、人才、专业技能等,提升企业经营水平。加大社会资本对创新创业主体支持力度,为创新创业企业导入金融资源,探索多元化的激励机制,提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促进关键技术、人才、资本等多种创新要素的相互驱动、融合发展。


进一步完善相关行政法规,对不同类别私募投资基金,特别是创业投资基金实施差异化监管,畅通私募股权和创业投资基金“募投管退”各环节,引导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等规范化发展,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创造。 


同时,以全面注册制为重要抓手,构建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健康的生态闭环。拓展财务顾问服务、再融资服务、并购服务等建立早期融资、创新发展、成熟期等不同阶段的融资服务市场,全面提升资本赋能作用。


加强政策引导投资主体结构,引导更多长期资金参与到创新、创业企业的债券、股权交易中,给予充足的政策优惠和广阔的退出通道,为创新创业企业融资打开多元渠道,提高市场流动性,激发市场创新活力。


全面注册制是对市场生态的整体重塑,走深走实要多措并举


贝壳财经: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积极”定调,对资本市场尤其是A股市场预期有何影响?


田轩:从总体上看,会议传递的信号有利于提振投资者对于2024年经济增长的预期。作为经济的晴雨表,在经济预期增强之后,资本市场的预期与信心也将进一步稳固向好。


未来,相关政策应进一步明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工作并注重落实,确保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学术研究发现,政策是偏保守一点还是偏激进一点,其实对科技创新影响不大,因为企业家会调整自己的投资决策来适应国家政策。但是,对创新影响比较大的是政策稳定性。因为政策的不稳定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企业家的长期投资意愿,而创新周期往往又很长,因此政策稳定预期对创新生态系统至关重要。反观近年来一些行业调整中出现的问题,很多都是由于政策缺乏稳定性导致的。


对此,未来应坚守将市场化思维融入改革过程中,通过建立完善法制化、程序化、市场化的政策执行体系,尊重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让市场各方尽快归其位、司其职。让市场经营主体在相对中性的环境中充分竞争、释放活力。


贝壳财经:为更好发挥资本市场枢纽功能,推动注册制走深走实的关键是什么?


田轩:全面推行注册制,并非简单的发行制度的调整,而是资本市场生态的整体重塑。推动股票发行注册制走深走实的关键,在于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建设目标,将资本市场发展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结合,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构筑起更为稳健的市场基础,形成兼具韧性与灵活性的投融资生态以及尊重市场为原则的监管生态。


要提速推进市场发行生态。通过以市场为主导的“开源”手段,完善发行制度,优化发行定价机制。可以适当给予保荐机构一定的自主权,扩大询价机构范围和规模,如引入大型私募,加强投资银行自身承销能力、研究能力和定价能力要求。提升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包容性,推动区域性股权市场建设,以北交所转板机制为枢纽,加快多层次资本市场转板通道建设。


要持续优化投资交易生态。设置投资者准入门槛,以资产规模及投资经验等维度对投资者进行区分,进行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优化投资者结构。采取账户金额分开管理、实行特别报价制度、渐进式有序推进T+0交易机制等措施,防范投资风险。引导机构投资者加强投研能力建设、重视权益投资,尤其是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加强对社保基金、保险基金、企业年金等中长期资金入市的引导力度。


要进一步强化“优胜劣汰”的退市生态。在增加交易所必要的自由裁量权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分层退市标准,完善强制退市标准体系建设。细化规范类退市指标,明确财务类退市指标中营业收入具体扣除事项,增加财务操作“保壳”难度。明确摘牌流程的时间节点,进一步压缩职能重叠的摘牌环节,强化交易所“一线监管”职能倒逼摘牌,防止公司“只停不退”。


要加快健全“三位一体”的监管生态。注册制改革,主要体现为审核权力和审核监管方式的转变,“信息披露”+“严刑峻法”,是注册制生态下监管体系的两大重要支柱。此外,完善外部治理机制,督促资本市场主体功能应尽快回归本位。


金融体系初步完成“从小到大”量变,服务实体仍需提高质效


贝壳财经:怎样破解中小科创企业融资成本偏高、融资效率较低的问题?


田轩:在我国的融资结构中,间接融资达70%以上。由于中小微企业自身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抗风险能力较弱,且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财务信息不透明,银行难以对其偿债能力进行准确评估,加之我国融资担保、抵质押品管理等机制尚不健全,导致创新企业融资难、融资贵。


基于此,未来应从资本要素供给的增量和存量两端,通过深化金融供给侧改革,打造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创金融新道路。对此,可以从政策供给端营造稳定、公平的投融资生态、继续完善多层次市场体系建设,扶持培育更为积极的创投市场,优化间接融资机制,加强债券市场化机制改革等角度出发。


比如,在优化融资机制方面,建议大力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信用监管,建立事前信用承诺、事中信用分级分类监管、事后信用惩戒的监管机制,从根本上化解银企信息不对称、信用机制不健全等导致的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同时,商业银行应强化自身产品创新,结合新经济企业发展特点,根据科创企业发展阶段,在授信、期限、额度、模式上进行分层差异化设计,不断创新丰富支持新经济企业的信贷产品体系。


贝壳财经:对于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你有何预期,这将如何推动资本市场发展?


田轩: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打造现代金融机构和市场体系,疏通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的渠道”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更好发挥金融市场功能、提升金融机构服务质效、强化市场规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奋力开拓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具体来讲,我国金融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逐年增长,至今已达到8%左右,这一数字已与美国等金融业比较发达的国家基本持平。可以说,我国金融体系已经初步完成了“从小到大”的量变。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与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金融服务需求相比,我国金融体系仍存在效率不够高、质量不够优、覆盖不够全等问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仍需进一步提升。


未来,在更好发挥金融市场功能方面,从结构上调整金融市场供给,以适应技术创新这一经济增长动力引擎转换的要求。


存量方面,推动金融机构改革,优化金融机构布局,构建由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风险投资等组成的全方位、多层次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体系;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定位,支持国有大型金融机构做优做强,当好服务实体经济的主力军和维护金融稳定的“压舱石”,严格中小金融机构准入标准和监管要求,立足当地开展特色化经营,强化政策性金融机构职能定位。


增量方面,以全面注册制改革为抓手,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善资本市场投资和融资功能,建立更加匹配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的资本金融环境。稳步推进全面注册制改革,加强各板块的互联互通,综合考虑行业、市值、财务指标等不同特征,满足不同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推动投资者结构转变,引导各类养老金、保险资金、银行理财资金流向优质科技创新企业。加快转板机制建设,畅通退市后融资通道,为民营中小微企业融资打开多元渠道。


同题问答


贝壳财经:展望2024年,你对中国经济发展有何预期?


田轩:2024年,我国经济发展增速目标需要继续保持在5%左右。这是基于以下两方面的考量。首先,从稳信心的角度,基于2023年我国经济稳增长取得的成绩,2024年保持5%经济增速目标,有利于进一步巩固经济企稳回升的预期。


其次,从可实现性看,基于目前情况,今年顺利完成5%左右的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几成定局。从内部看,随着疫情带来的疤痕效应逐渐消退,以及一系列扩内需、提信心政策效应逐步显现,特别是房地产方面,一系列纠偏举措也将在明年逐步显现效果,5%左右的经济增速目标是具备可实现性的。从外部看,2023年美国经济增速放缓,大概率在2024年美联储将开启降息周期,随着人民币兑美元汇率走强,人民币资产吸引力也将上升,这也为经济增速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外部的支撑。


但从客观上看,前期部分行业特别是房地产政策超调的负面效应在短时间内仍无法根本消除,经济增长的结构性调整仍可能经历反复“阵痛”,且国际局势仍存在较强的地缘动荡不确定性,因此,对于明年经济形势仍须谨慎乐观。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胡萌 编辑 王进雨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