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杨菲菲)“草长莺飞二月天,无忧无虑正少年。”12月26日下午2点半,清华大学蒙民伟音乐厅座无虚席,随着字正腔圆的声音传来,一个又一个身穿京剧服饰的“小戏骨”陆续登台。当天,“赓续传承 向阳而生”门头沟区青少年校园国剧十周年专场演出在此举行,来自全区20多所学校的70余名小戏骨登台亮相,表演了《孔融让梨》《琉璃赵》《兰亭序》《薪火相传育幼苗》四出原创京剧剧目。


门头沟区中小学生演出《孔融让梨》。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记者了解到,当天的演出剧目均为学校与戏曲专业院团合作创编,有的取材于传统典故,有的改编自课本剧,有的讲述了家乡发展变迁中的真实故事,剧情立意深远、培育心灵。其中,《孔融让梨》就是改编自课本的一出剧目。


“孔融”的扮演者、门头沟区育园小学四年级学生郁嘉硕告诉记者,自己二年级时加入了学校的京剧社团,自此开始学习京剧,“当时听到京剧的声音就觉得非常有意思,很想学。现在每个星期我都要练声、练功,感觉找到了自己的天赋。”


门头沟区教育系统坚持弘扬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已有十年。从最初试点学校开设戏曲兴趣小组,满足学有所长孩子的兴趣特长发挥,到统筹设计、搭建平台、鼓励各校特色发展,十年来,京剧在门头沟区多所学校开花结果,学生们也在京剧学习表演中不断成长。


小演员们在后台化妆时也不忘练习上场动作。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大峪中学分校初一学生安疆源告诉记者,自己从二年级开始学习京剧,从最初完全没有京剧知识到现在能够唱出完整的京剧,收获了很多,“我最喜欢的是《穆桂英挂帅》里的穆桂英,别人都说她是个弱女子,但她能上阵杀敌,十分勇猛。学戏这六年,我很高兴自己能传承国粹。”


郁嘉硕妈妈官女士告诉记者,京剧是孩子自己选择的,作为妈妈她全力支持孩子,“学习京剧这几年他变化也挺大的,变得更自信了,无论跟谁交流都能大大方方的。”对于孩子是否要选择戏曲专业道路,官女士表示自己希望孩子能走专业路线,“但这个不能强求,能不能走专业路线,还要看他以后的发展。”


原创京剧剧目《琉璃赵》与门头沟当地息息相关。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记者注意到,门头沟区教委大力推广戏曲进校园活动,在传统戏曲课程体系建设初见雏形之后,区教委提出创编“青少年校园国剧”,特别邀请戏曲专业院校的专家组成创作、指导团队,进行校园国剧的创编和打磨,开展了四届青少年校园国剧专场演出,将学生送上央视春晚等大型舞台,为学生搭建展示的平台,让讲台、舞台、平台联动,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戏曲的兴趣,增进对戏曲艺术的理解。


当天,北京京剧院还在门头沟区少年宫挂牌“青少年人才培养基地”。门头沟区教委表示,未来,该区将以此为契机,加大力度培养戏曲方面人才,更加深入地推进戏曲进校园。同时,进一步探索成立戏曲联盟学校,辐射带动更多的学校开展戏曲普及教育,继续专业院团展开深入的合作,提升区域戏曲教育的整体水平,打造门头沟区美育教育的特色品牌,助力“人人出彩 校校生辉”的教育精品区建设。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