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日,2023年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暨教研工作会召开。当日,围绕深化课程整体育人、推进基础教育评价改革、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等五个主题的分论坛召开,北京市、区教委相关负责人,中小学书记、校长以及教师代表,天津市、河北省中小学校长代表分享育人成果并展开深入研讨。


学校代表分享教学探索与育人经验


基于学生需求建立全员参与的发展指导课程体系,课内课后助推学校课程整体育人,强化课程一体化建设、注重各学段的衔接……围绕“深化课程整体育人”这一主题,延庆区教育委员会、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相关负责人以及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北京市大兴区实验小学等近十所学校的校长、教师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的育人经验。


延庆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陶汪来分享了区域高中多样化发展与特色的课程建设经验。目前,延庆区教委引导学校自主选择不同的特色发展之路,实现错位发展。“在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向纵深推进的过程中,需要对学生成长的姿态进行深入反思。对学校办学的责任担当要自觉追问,切实转变教育观念,优化发展模式,整合资源优势。”陶汪来说道。


在“推进教学方式变革”分论坛上,围绕如何培养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人,代表们分享了课堂教学模式和经验。北京教科院物理教研员张玉峰提出“‘诊断与整合’作为学科教学整体改进支点”的观点,他认为,课堂教学要因材施教,在一线教学中,知识和方法的碎片化、浅层化问题仍然存在,因此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诊断和教学的整合非常必要。张玉峰介绍,自2018年起,北京教科院为北京161中学等多所学校进行了学习诊断和教学整合。之后的调查发现,相当比例的学生认为自己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方面有进步,也有效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针对“推进基础教育评价改革”主题,来自北京小学、大兴区采育中学、北京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的校长、教师代表也做了经验分享。“双减”背景下,小学低年级期末没有纸笔考试,如何在学期结束后检测教学效果和学习成果成为了学校研究的方向之一。北京小学教师杜雪飞介绍,该校改进了学科评价,通过三项活动分别检测学生能否根据图片和文字提取信息和问题,在运动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能表达”和“能读懂”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科学”“新技术”是教学与教研的关键词


“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是今年教育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分论坛上,来自北京、天津、河北的各学校代表分别围绕具体的学科教学带来经验分享。


北京教育学院附属丰台实验学校特级教师鲍建中认为,科学教育实现“双减”要做好三个加法,即创新课堂教学、培养关键能力;丰富科教内容,满足个性化发展;提升科教品质,解决实际问题。该校经过多年实践探索,自制创新实验器材已达400余件套,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实验资源,建成了1000余平米的科技活动中心,让“校园建在科技馆中,让教学发生在科技馆中,让学生成长在科技馆中”。


打造“科学教育”环境是各校都在开展的探索,天津市河西区平山道小学校长韩洪涛介绍,该校开设了机器人实验室、创客教室、编程教室、标本馆以及畅想DIY,以激发青少年的好奇心、想象力,增强科学兴趣和创新意识;北京教科院燕山向阳中学则将楼道大厅、部分走廊设为科普宣传区。开放性科技展厅循环展出涵盖数学、物理、化学相关学科知识的7个展项、400多件科技展品,学生们可以触摸、体验,校内随处可见的节水灌溉装置、小水力发电机照明装置、风力发电装置营造了科学教育的环境。


“强化教研支持与数字赋能”分论坛上,朝阳区、石景山区、顺义区、海淀区等教师研修、进修部门代表带来了教研做法和数据。朝阳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李怀东认为,有价值的教研一定是发生在教学一线、能让教师“做中学”“研中学”“用中学”的教研。朝阳区注重教研资源的统筹利用,通过“搭建转化式学习平台——推出驱动性任务——专家同伴支持下的实践改进反思——个体主动发展”的方式开展多类型、多领域的实践浸润式教师研修,让每位教师带着任务学习、带着荣誉学习、带着收获学习。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则在大数据方向发力,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海淀教研系统。


学校教研方面,北京宏志中学校长蔡雷介绍,数字技术为教师专业成长提供了新引擎,也促进课堂教学改革的创新与实践。利用VR技术实现虚拟现实教学平台、老师利用全息投影技术帮助学生观察地貌精光的形成过程、人工智能服务于教学行为分析系统……新技术出现在该校教研中的方方面面。雄安容合第一高级中学也用数据赋能教研,通过“双师课堂”、搭建教育学的数字场景、利用数据形成精准教学闭环等提升教研质量。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翟永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