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展圣洁)12月27日,“北京文化书系”研讨会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召开。会上,多位专家、读者发言,深感参与“北京文化书系”的编纂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


“北京文化书系”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组织,中共北京市委党史研究室、北京市社科联、北京市社科院等单位承编,北京出版集团北京出版社出版,于2023年4月正式发布。


书系由“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四套丛书组成,历时5年时间编纂,编委会成员、专家、作者、编辑等近千人参与,最终成书47册,总计1275万余字,是系统梳理和深入挖掘北京文化内涵的大型系列丛书。


北京市社科院满学所原所长、“古都文化丛书”主编阎崇年说,“北京曾是辽的南京、金的中都。在北京建城三千年、建都八百年中,仅元大都留下残缺的《析津志辑佚》,明朝虽有孙承泽的《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蒋一葵的《长安客话》等私人零星著作,却没有留下一部官修的‘明代北京文化丛书’,清朝留下的一部《日下旧闻考》还是在朱彝尊个人著作基础上考订增补而成书的。新中国前三十年也没有这样一部书。改革开放以来,从十八大到二十大的十年之间,‘北京文化书系·古都文化丛书’出版了。可以说,这是北京文化史上的一件盛事,也是中国都城史上的一件盛事。”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红色文化丛书”主编李忠杰表示,科学界定红色文化的内涵和外延,是编写这套丛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如果按广义的界定,北京红色文化的范围奇大无比,甚至故宫和鸟巢都可以写进去,这显然是不合适的。所以,我们把北京红色文化做了一个狭义的界定,主要反映1921年至1949年之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地区领导人民群众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所培育、形成和展现的革命文化。往前,回溯到五四运动前后红色文化的萌发;往后,延伸到新中国成立后到1966年前所创作的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作品、建筑,如人民英雄纪念碑等。按这样的界定,丛书就有了比较明确的范围,与其他丛书的关系也比较好处理了。”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京味文化丛书”主编刘铁梁说,《北京文化书系》中《京味文化丛书》的“序言”,对京味文化做出了尽可能比较明确和完整的定义,包括其性质、范围、意义等要点,查阅以往资料,可以发现这还是第一次。“希望今后京味文化的研究与书写,能够进一步加强与老百姓的交流,并且将这种交流过程生动具体地呈现于作品之中。”


“戏曲,特别是京剧,是最具‘京味’特征的文化事项,再没有哪种文化如京剧这样‘唱念做打’兼具,如此形象生动。”作者代表、梅兰芳纪念馆原馆长刘祯说,“京味文化有其所依托的地域而形成的文化特性,也有强烈的国家意识、皇权意识,这是由它的都城地位决定的,它是京味文化独有的表征。不论我们做到何种程度,人们依然可以窥探到的是,戏曲作为北京京味文化的代表性和丰富性是鲜明的、独一无二的。”

 

编辑 唐峥

校对 杨许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