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学生正在认真听课。图/新华社


“负责语文、写字、地方文化、历史4个科目的教学,一学期要写大约210篇教案。”这是某位一线教师的日常。


据红星新闻报道,现如今,手写教案仍是许多一线教师必须完成的任务,手写教案仍被相关方面视为提高教师备课质量、水平的重要方法。但手写教案正在成为一线教师的一种负担。这几年,为了应对检查,不少教师选择用写字机器人完成手写教案。


如记者检索就发现,在一些电商平台上,不少商家都以“教案”为关键词定位自己的写字机器人产品,模样、款式大同小异,许多店铺销量过万,热评数千条,可见其“热销和受欢迎程度”。


之前,写字机器人的主要用户是学生,一些学生用它来抄作业,被质疑是弄虚作假。但在禁止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作业后,写字机器人的主要用户就变成了教师。这样的变化,值得有关方面高度关注。


对不少教师而言,现实课堂具备高度灵活性,很难按照教案逐字逐句讲解,教案的实际价值其实并不高。也因此,被硬性要求成“任务”的教案,何不用写字机器人来写呢?


就此去看,教师用写字机器人来完成手写教案,显然是为了应对形式主义检查任务。而写字机器人与教师之间形成的需求,也是形式主义制造的伪市场需求。


在媒体的报道中,有一线教师一个学期就要完成200多份手写教案,可有些课程,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因此,这些手写教案,就是用来应付检查的“虚假教案”。


也就难怪不少教师质疑,手写教案就是形式主义任务。增加教师负担不说,也没有真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这时候,再反过来看部分学校和地区“强制规定手写或者倡导手写教案”的做法,显然是有些教条了。


随着争议越来越多,不少观点呼吁要给教师减负,取消“手写教案”这种形式主义任务。在部分一线教师看来,这是一种无谓的浪费,而教师用科技手段完成形式主义任务,无疑是进一步加剧了形式主义,进而形成了某种恶性循环。


显然,要想根治“给教师布置不合理形式主义任务”的问题,就需要改革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体系。从根本上改革对教师的管理与评价,让现代科技技术促进教师教育能力提升,把科技手段用到真正提升教育质量的地方。


从一些教师的反馈中可以看到,当前教师面临的各种形式主义考核和评价任务,大都是由行政部门提出来的。比如,手写教案成为考核内容,目的在于促进老师重视教学、认真准备教案,提高教学质量。但要明晰的是,评价教师的教育能力和教学贡献,不能只看一些表面指标,而要关注教师教育教学的具体过程。


这就需要对教师的教育能力、教学贡献,进行专业同行评价,而不能由行政部门来主导制订偏离教育规律的行政考核指标。也只有在实行专业同行评价的办学环境中,科技手段才能得到科学、合理的使用,进而促进教师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


用写字机器人完成“手写教案”,这样应付形式主义检查的事情,不该再困扰广大一线教师了。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