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的评审书目——《一激到底》,来自美国作家希拉里·弗里德曼。


为什么竞赛和课外兴趣班充斥着年幼孩子们的生活,为什么再忙碌的家庭也愿意为此投入大量的时间?借助近距离的观察和分析,《一激到底》揭开了童年竞争文化的面纱,呈现了其背后复杂精妙的产业结构。


欢迎大家持续关注“评审团”,我们将不间断地为大家送上最新鲜的阅读体验。书评君期待,在这个新栏目下,向所有人提供关于阅读的优质评价,也同新的优秀“书评人”共同成长。


本期书目


《一激到底》


图片

作者:[美]希拉里·弗里德曼

译者:董应之

版本: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2023年3月


图片

作者简介:希拉里·弗里德曼(Hilary Friedman),美国社会学家,先后毕业于哈佛大学、剑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现任教于布朗大学教育学院,在儿童课外活动、童年社会化、大众文化及选美比赛历史等研究领域耕耘多年。


评审员

001

慕容公子


同一个地球,同一款爹妈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在以往的印象中,国外的孩子都是无忧无虑的,他们的父母都是开明宽容的,用散养式田园式的生活构造了一个童话般美好的童年。但是作者在引言中就指出:美国人长期以来都热衷于竞争,偏爱赢家,这是不争的事实。美国的父母一样为孩子是否能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发愁,并且从幼儿园时期就开始做准备。只不过,由于美国的顶尖大学会考虑综合素质,所以这些家长们才格外关注其他方面的能力提升,也因此促进了竞争性课外活动的发展。正所谓,有孩子的地方就有鸡娃。


童年竞争资本


既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好大学,好工作,只不过开始竞争的年龄下放到童年了,那这些活动具体能起到什么作用呢?作者在导论中提到了五点:(1)内化获胜的重要性;(2)学会走出失败,赢在未来;(3)学会在有限时间内完成任务;(4)学会在高压环境下获得成功;(5)坦然在公共场合接受他人的评判。这五个方面对于今后的成长和生活确实非常重要,而童年时期多种尝试可以减少试错成本。但是,现实真的都能如愿吗?也未必。培训机构的资质参差不齐,比赛因为盈利性质而造成评判不公,孩子们因为更看重友情未能倾尽全力投入,都是存在的问题。


你会怎么选?


即便家长面对这些问题也会存在矛盾心理,包括让这么小的孩子背负沉重的负担而不是轻松快乐地玩,但是,“没有人会拒绝给予自家孩子成功的机会,没有人会冒险不让孩子参加竞争性活动”。有意思的是,作者在进行田野调查时自己尚未有孩子,但是成书之际作者已经有了儿子,并且反思自己可能也会让其参与这些竞争性活动,只是给予孩子一定范围内的更多选择权:与其把整个童年看作一个规划,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场自助餐......孩子们应该品尝许多不同的东西,这样才能找出他们的最爱。前阵子看到一个家长朋友圈转发的视频,内容是所谓专家说的“家长不要太配合老师的工作”,下面的评论就很有意思,当你自身有足够的资本,当然会说这种话,但是对于大部分普通民众而言,信了所谓专家的话,就天真了。由此挺佩服本书作者的坦诚,自家的孩子,自己做选择时也是要慎而又慎。


天下孩子一般苦


很多人感慨说现在的孩子真苦,尤其是中国的小孩,学业压力中,还有各种辅导班。看完此书会发现,国外的孩子们也不容易,尤其这些竞技类比赛的频繁超出了一般人的想象。再把视野拉长来思考,以前的孩子就幸福了吗?农业社会,生产力低下,穷人家的孩子很小就要下地干活,富人家的孩子则要苦读“之乎者也”,也轻松不到哪里去。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从小培养一些长大所需的品质、才能,并非坏事,如果小时候太轻松,长大了就会很辛苦。另外,作者在附录还结合自身谈到一些田野调查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也算是读者福利了。


整体来说,这本书读下来还是收获满满,装帧设计也很讲究,手感舒服度高。


阅读评分:9.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2

听雨眠


为赢而战


《一激到底》,这本书,不仅讲了美国中产阶级“卷娃”现状,还剖析了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看过这本书,基本上能明白为什么美国的孩子竞争心那么强了,这与他们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为赢而战,从小积累竞争资本,这是美国中产阶级育儿的现状,他们很小就会接受这方面的训练,而且目标明确,就是要赢。可赢的毕竟是少数,那孩子们怎样调整心态呢?这便是他们育儿的另一个关键点,从小培养孩子不怕失败的精神,成功了有喝彩与奖励,失败了能坦然接受,而不是自暴自弃。这其实跟我们的“卷娃”类似,但又有所不同。


有些家长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全才,但这并不现实。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长和兴趣爱好,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选择,并给予他们充分的支持和鼓励。如果孩子在某个领域表现出色,我们应该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让他们在这个领域得到更好的发展。同时,在为孩子规划童年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听取孩子的想法和心声。只有了解孩子的需求和兴趣,我们才能更好地为他们提供帮助和支持。同时,我们也要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信任关系,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关爱。尤其是面对一些报名费高,需要花时间多的项目,一旦孩子想放弃,家长更应该多听听孩子的心声。


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激励和鼓励的方式来激发他们的潜力。当孩子取得进步或成就时,我们应该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得到了认可和回报。同时,我们也要鼓励孩子勇于面对挑战和失败,让他们学会从失败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然而,阅读来源于生活。引用当下一条新闻:一位家长在家长会上的发言:他首先承认自己的孩子是学渣,拉低了班级的平均分,但家长丝毫不担心孩子的未来。他说,我家小孩现在能吃能喝能玩能睡,心态好,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人内心强大,坚定执着,那么不管将来他面临怎样的困难,都不能够被困难击倒,反而会愈挫愈勇,不断朝着自己的目标前进。我们不能说本书所描绘的家长的行为有什么过失,当然,那位现实的父亲的思考也不失为一种育子良方!家长的目的永远只有一个:孩子能平安健康地成长,并且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阅读评分:8分(满分10分)


评审员

003

是心


一个身不由己的竞赛场


《一激到底》作者通过对部分美国中产阶级家庭的观察与访谈,针对竞争性儿童课外活动项目中较为常见的国际象棋、竞技舞蹈、足球三项活动进行案例研究,展示了竞争性儿童课外活动产生的背景,探讨了父母越来越热衷于让孩子参加一项甚至几项竞争性课外活动的内在原因及选择偏好,分析了竞争性儿童课外活动相关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壮大过程,最后展现了儿童自身关于参加竞争性课外活动的原因、感受、坚持或退出缘由。


本书作为论文研究,从研究对象家庭选择、研究活动项目选择、研究方式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与不同文化、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国内“鸡娃”现象仍然有着很多共通之处,甚至可以说如出一辙。书中所展示出的美国“鸡娃”父母们如此狂热地要将孩子培养成“全才”或“通才”,主要是为了帮助孩子越来越早越来越快地积累童年竞争资本,甚至目标明确地希望借此机会增加常春藤名校申请成功的概率。这与国内市场中近乎疯狂的课外补习以及高考加分项目类课外培训现象高度一致。父母为不同性别的孩子选择不同类型的课外活动,也基本与国内情况一致,甚至国内的两极分化现象更加明显,女孩选择足球等攻击性强的运动类项目,甚至棋类项目的比例更小。即便是同样选择学习乐器,女孩选择架子鼓一类的乐器的概率也会明显小于男孩。


当然,基于国内大学录取方式的不同,对于大多数没有致力于培养“专才”或走专业考学路线的家庭来说,在学习压力逐步增大的中学时代退出竞争性课外活动的情况比较普遍。同时会有一批孩子为了在高考中通过“艺术生”途径来获得更大的更高级别院校的录取概率,在高考前参加专门的艺考培训班来突击。


《一激到底》对于竞争性儿童课外活动产生历史背景的描述,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过程分析,让我们得以从焦虑的家长、

不解的旁观者、经历过压力与疲惫的童年等各种身份中抽离出来,从另一种客观视角理解这一产业链的发展原理,以及家长的焦虑、孩子的压力来源,一个个家庭内心矛盾又深陷其中,身不由己地投身于竞争性儿童课外活动这一竞赛场的无奈与必然。


遗憾的是,不论从本书的研究对象,还是现实生活中身旁的一个个家庭案例,我们似乎都很难听到一个声音:“鼓励儿童参与课外活动是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丰富生活,为孩子一生提升生活品质奠定基础。”现如今,像“一群小孩街头巷尾踢足球砸坏邻居大叔家的玻璃”这样的情景已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曾经“玩儿”的内容一项一项都演变成了“学习”与“竞赛”内容,当然,也就不可避免地需要更多金钱的投入。也许导致这一演变有着父母“安全”层面的考虑,但是我们是否也应该由此反思,我们的社会是否急需为孩子们留出一片安全的、可以自由玩耍的时间与空间,保留一份“玩儿”的权利与记忆,“学”的热情与欣喜。


阅读评分:6.5分(满分10分)


综合意见


综合评审员的意见,《一激到底》得到了8.1分(满分10分)的评价。本书的研究对象虽然是美国中产家庭的育儿方式,但评审员都指出,虽然不同文化、不同时代背景下的“鸡娃”现象仍然有着很多共通之处。在指出育儿中的怪象与弊病的同时,评审员也与本书作者一同探讨了更合适的育儿方法与更理想的成长模式。


你们如何看待这本书呢?觉得评审团的意见如何?欢迎在留言区留下你的鼓励与批评!


作者/各位评审员

编辑/李永博

校对/卢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