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体育教研部的世界冠军阵容:孙玉洁、侯逸凡、刘伟、丁宁、柴云龙(从左至右),在美国访学的车磊线上参与。  北大体育教研部供图


1月8日,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举行了一场主题为“从赛场到课堂”的教学研讨会,参与教学分享的刘伟、丁宁、孙玉洁、侯逸凡、柴云龙、车磊6人均为奥运冠军或世界冠军。


在很多人看来,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去大学当体育老师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但对这些冠军们来说,这不仅仅是身份和工作场景的转变,他们还要面对职业生涯从未有过的挑战。面对大部分零基础的学生,这些冠军们要把复杂的技战术简单化,更多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非仅仅是运动技能。


为了更好地备课,丁宁甚至特意请教了国乒队的一些老教练。当看着学生熟练掌握了某项技术时,丁宁说,那种幸福感不亚于教一名国家队运动员。


转型

世界冠军走出舒适区,侯逸凡不惧教中国象棋


北京大学体育教研部教师队伍中目前有6位奥运冠军或世界冠军,分别是刘伟(乒乓球)、丁宁(乒乓球)、侯逸凡(国际象棋)、孙玉洁(击剑)、车磊(健美操)和柴云龙(太极拳)。


北大体育教研部党委书记陈征微介绍,北大持续引进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就是希望能够通过顶级运动员的加入,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专业水平,用世界级的专业水平为学生带来全新的课堂体验,激发他们对体育的热爱和追求卓越的信念。


“从职业运动员到体育老师的转身,还不像是从运动员往教练员转型那样。”陈征微说,从赛场到课堂,看起来项目没有变,但这个工作场景的变化却并不简单,要让那些零基础的学生通过一学期的体育课掌握一门运动技能,并且培养成一项能够终身坚持的兴趣爱好,这是和竞技体育完全不同的两条路。


1月8日的教学研讨会上,6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不约而同地谈到从运动员到教师的转型。此前,运动员退役后转型之路相对固定,不少奥运冠军、世界冠军都留队做了教练。里约奥运会后,完成“大满贯”的丁宁便思考未来的人生规划,一次与北大学生的讲座互动让她坚定了来北京大学读书的决心。


在北大读书、从教,丁宁接连迎来人生新挑战。  北大体育教研部供图


2019年退役后,丁宁前往北大攻读硕士研究生。2023年8月,她入职北大体育教研部,同期入职的还有国际象棋棋后侯逸凡。“我希望通过学习,能够更加全面地认知和理解体育的意义,体育到底是什么?希望能把理论和实践更好地结合。”丁宁说。


侯逸凡也表示,从棋手到教师的身份转变,是一次归零后的重新出发,这个过程中定位非常重要。作为运动员,侯逸凡要代表国家去争夺冠军,相对处在人才梯队建设比较专业的水平线上。但来到高校当一名体育教师,则是最基层的位置,需要调整好心态。“你会遇到很多以前没有接触过的问题,很多事情需要从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和思考。”侯逸凡说,这个过程中一定要多请教、多学习、多聆听,这样才能在新的职业领域有更好的收获,也能够真正去完成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


北大体育教研部副主任吴飞透露,在丁宁、侯逸凡这些奥运冠军、世界冠军入职北大后,教研部也不断给他们出“难题”。“我们在给侯逸凡排课时,说国际象棋你擅长,能不能再教一下中国象棋?她回答说‘让我再学一年也能教’。”吴飞直言,冠军们来北大教课并不容易,他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走出舒适区,不断去挑战和提高自己,这让教学组特别感动。


面对北大体育教研部的“难题”,侯逸凡的态度是“接招”。  北大体育教研部供图


教学

丁宁向国乒老教练请教,孙玉洁因学生赢了泪崩


“有人说奥运冠军教击剑有啥难的,那不是闭着眼睛就能上课吗?还真不能!”孙玉洁说,运动员比赛比得好,跟教学能否教得好,完全是两码事。


孙玉洁说,在国家队时,教练教技战术慢慢消化就好,不太需要在意其他人是否明白,“有时候学到一个绝招,更不需要与他人分享,自己想明白打出来就行。”她发现,到了北大教学生则完全不同,自己搞明白的同时,还要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明白、学会,然后在比赛中打出来。“这个过程很难,但成就感满满。”孙玉洁说。


目前,孙玉洁在北大每周要给6个班上击剑课,每个班22名学生,同样的课程她每周至少要讲7遍,“在家备课还要讲一遍。”每节课后,孙玉洁都会通过课上观察学生的眼神表情、训练效果,课后针对提问及时复盘总结,在后续课程中做出调整和补充。


“有人问我,是不是第6个班的教学效果更好?说实话,上到第5或第6个班时,会进入一个疲劳期,因为同样的内容,我已经讲过很多遍了,上课时说的那些话,对我来说已经不那么新鲜了。”孙玉洁明白,越是这个时候,越要时刻提醒自己更有耐心,“虽然相同的知识点已经讲了很多遍,但对正在上课的同学来说,都是新鲜的知识点。”


与孙玉洁一样,刚成为一名高校体育教师的丁宁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她面对的大部分都是零基础的学生。这个学期是丁宁入职北大进行教学的第一个学期,共教授3个普通班和1个提高班。


就读研究生期间,丁宁就曾担任过导师吴飞的助教。“做了一堂课的助教后,我就跟吴飞老师说,这活不好干,太难了。”丁宁说,球打得再好、水平很高,但能不能教好、能不能让学生很好地消化,绝对要花工夫,“这需要你通过思考,以及很多的实践积累才可以。”


每一节课,丁宁备课时都做了充分的工作,为此她还专门给国乒队一些老教练打电话,“很多老教练在一线是非常有经验的,他们给了我很多更加适合实践教学的小方法,能让学生更快地学会。”丁宁清楚,在面对大学生时,要把最复杂的东西简单化,把最基础的原理讲清楚,这对她的触动很大。无论是基础班还是提高班,当学生突然掌握了一项技术时,丁宁说那种发自内心的高兴和幸福感,不亚于教一名国家队运动员。


孙玉洁也讲了一个小故事,有位身材矮小的学生在教学赛前,特意向她请教对阵高个子对手该怎么打?身高1.85米的孙玉洁说,自己比赛时就属于高个子选手,便向这位学生传授了“自己经常被打的经验”。“当他比赛时用我教他的绝招一招制胜后,摘下面罩向我喊着‘老师我赢了’时,在那一瞬间,我哭了,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


身高1.85米的孙玉洁曾向小个子学生传授“自己经常被打的经验”。 北大体育教研部供图


心得

让学生正确看待输赢,培养综合素养更重要


“教学过程中,大家都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困难,都是从头学习成为一名老师。”陈征微表示,奥运冠军、世界冠军的荣誉固然是一种光环,但要真正赢得学生的喜爱,并不是靠这些光环或者只是拥有这些高超的技术,而是要靠真诚和尊重。


北大体育教研部的这6位奥运冠军、世界冠军中,无论是教学资历最深的7次乒乓球世界冠军刘伟,还是2023年刚入职的丁宁、侯逸凡,他们在或长或短的教学过程中,都必须不断摸索和思考。


相比乒乓球、击剑等项目,侯逸凡说选修国际象棋的基本都是理工科院系的学生,而且同一个班学生的水平差距非常大,有些从小就学过,有些完全没有基础,连棋子的走法都不知道,“这种差距不是一个学期、一两年可以弥补的。”


这时候,侯逸凡就临时调整课程大纲,根据大家不同的水平储备展开教学。通过前期的水平测试,侯逸凡会在班级里举办分组团体对抗赛,尽可能确保同一台次的学生水平相对接近,“我们不会计算个人得分,这样的话团队就没有太强黏性了。”


上课过程中,侯逸凡会不时讲一些国际象棋的历史故事来提升学生的兴趣,让大家更好地了解项目的发展。目前,国内大多高校当中,国际象棋还没有进入必修课或选修课,教授的老师相对也很少,侯逸凡说有很多值得去探索和思考的内容。“在高校,我们更多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而不仅仅是这项运动的技能。”这要求侯逸凡在上课时,更加注重文化的传承和输出,达到育人的目的。


丁宁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很多学生面对来球时会下意识去躲,她就会鼓励大家,“要敢于去做动作,敢于去尝试,不要怕做不好。”“在这个过程中才会慢慢找到状态,这种积极的状态是我一直希望能够传递给他们的。”同时,丁宁要求学生赛后不管输赢,都要跟对方握手,这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对手的尊重。更重要的是,丁宁希望大家能正确看待输赢。


丁宁表示,未来会积极参与数字化教学课程的申报,日常也希望可以和学生有更多分享、相互学习的机会,“虽然在课堂上我是老师,但很多时候我和同学们一样,在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希望未来自己能够不断地学习,使教学能力和综合能力更上一层楼。”


新京报首席记者 孙海光

编辑 王春秋

校对 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