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第四批司法改革“微创新”案例。

 

司法改革“微创新”是司法为民宗旨的具体体现。近年来,北京法院坚持问题导向,频频推出为民司法举措,改革创新效能不断凸显。

 

20篇案例充分体现“能动司法”理念

 

“案例评选活动自2023年8月正式启动以来,全市法院共计报送百余篇创新案例,报送数量较上一届增长近30%。”北京高院副院长孙玲玲介绍,来自各相关单位司法改革工作的负责同志、北京法院司法实务研究专家、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32人担任评委,经过案例展示、初评、复评、总评等环节,最终评选出最佳示范案例和优秀案例各10篇。

 

最佳示范案例和优秀案例体现了北京法院强化司法制约监督机制建设、推动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等特点。如,北京互联网法院充分发挥审判委员会、专业法官会议作用,构建裁判规则库,推动统一涉网案件法律适用标准;西城法院打造“三维一体”审判质效管理指标体系,制定出台《法官不适岗性评价办法(试行)》,推动考核结果与员额进出有序衔接,实现员额法官能进能退、优胜劣汰;海淀法院构建“一体双链”多层过滤解纷机制,运用该机制于诉前成功化解纠纷4.16万件,纠纷成诉率稳控在较低水平。

 

深刻把握司法为民宗旨、加强服务大局履职担当也是本批入选案例的鲜明特征。如,怀柔法院探索推出“讲解式”巡回审判模式,2023年在5个乡镇开展巡回审判20余场,600余件案件在诉前得以化解,生动践行能动司法、为民司法;北京金融法院立足金融审判工作实际,综合运用代表人诉讼机制和示范判决机制,建立完善“双轨双平台”,已适用审理5000余起涉普通中小投资者的案件,便利中小投资者在线诉讼近6000人,完成平行案件登记审核5600余件,4000余名金融消费者和广大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护。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

巡回审判为“三城一区”发展提供优质司法服务

 

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开展的“法护创新”巡回审判工作,入选本届司法改革“微创新”最佳示范案例。

 

2021年起,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陆续在北京“三城一区”等重点园区建立知识产权巡回审判庭和法官工作站。“从2023年4月开始,我们开展了‘法护创新’行动,进一步推动‘一庭一站’实质化运行,建立起‘院领导领衔、优秀法官对接、各庭室支撑、全院资源协同’的常态化巡回审判工作机制。”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政治部主任路光介绍。


2023年以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六个巡回法官团队32次走进园区企业,发放调研问卷2000余份,走访企业150余家,收集园区企业反映的需求、问题、建议近百条。


“针对调研中发现科创企业在知识产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形成调研成果17份,助力产业发展和行业治理的建议。”路光介绍,针对顺义中德产业园初创及中小企业集中的特点,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专门形成了《中德产业园初创及中小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情况的分析报告》和《维权指引和典型案例》,对企业普遍关注的商标恶意抢注、数据权益保护等热点难点问题作了重点解读。


针对昌平未来科学城科研项目来源和合作主体多样、协同创新技术成果的权利归属亟待明确这一迫切需求,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为园区专门定制了《未来科学城创新联合体知识产权归属指引》《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创新主体技术成果归属要点提示与建议》《医药类创新主体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三项服务成果,分别从中观、微观和审判实务角度有针对性地作出回应。

 

2023年以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精心选取对各园区产业、驻区企业具有普法示范意义的典型案件,开展巡回审判和判后释法活动。“2023年4月至11月,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先后在怀柔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顺义中德产业园、昌平未来科学城等园区,公开审理、宣判了多起与园区企业发展联系密切的案件,包括新材料领域的发明专利申请行政案件、知名德企宝马公司诉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行政案件、涉医药领域专利申请驳回复审案等。”路光介绍,庭审均吸引了大批园区企业旁听,做实“巡回一案,示范一片”的效果。

 

朝阳区人民法院

仲裁、诉讼衔接,高效化解劳动争议

 

朝阳区作为北京面积最大的城区和人口大区,经济发展速度与就业人口密度均较高,纠纷总量与全市乃至全国其他基层法院相比,始终处于高位。

 

对此,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探索建立了“三联动、三衔接、三延伸”的“3+3+3”劳动争议仲裁与诉讼衔接工作体系,推动区域劳动争议风险防范、案件调处速裁和裁审融合衔接工作提速增效。该工作体系入选了本届司法改革“微创新”优秀案例。

 

朝阳法院副院长周维琦介绍,朝阳法院强化府院联动、信息联动、调解速裁联动,2020年联合区人社局和区总工会在北京市范围内率先建立劳动人事争议类案件“融调解”工作机制,形成解纷合力。依托人社部门劳动用工风险监控平台报送机制和北京法院12368“一号响应”诉源治理工作机制,与区仲裁院互相通报反馈劳动争议苗头性、隐患性信息,共同开展前端诉源治理工作。

 

“朝阳法院组建了劳动争议速裁审判团队,通过开设绿色通道、优化答辩流程、简化裁判文书等方式缩短处理期限。2023年,劳动争议速裁案件小额程序适用率同比上升6.4%。”周维琦介绍。

 

此外,朝阳法院逐步试点并推广“事实基础要素”“文书送达地址”一次性采集机制,在区仲裁院和区总工会设立“法官工作站”,定期开展巡回审判工作,多次召开联席会讨论劳动争议处置实务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努力做实裁审要素衔接、裁审效果衔接和裁审尺度衔接。同时,推动职能发挥向党建融合、基层网格、助益社会治理延伸。

 

周维琦介绍,2020年至今,朝阳法院联合区仲裁院对1200余件劳动争议纠纷开展仲裁前调解工作,促成907件纠纷得到妥善化解。2023年,朝阳法院一审审结劳动争议案件7287件,对区仲裁院裁决结果的维持比例从2020年的46.1%提升至64.78%。

 

新京报记者 行海洋

编辑 白爽 校对 刘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