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22年4月18日在北京正式挂牌以来,国家植物园新收集了65种濒危植物,颜色鲜亮、外形独特的杓唇石斛正是其中一种。目前国家植物园共收集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已成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


濒危植物是如何被发现并带回“诺亚方舟”的?新京报记者采访了国家植物园(北园)兰花专家王苗苗,她和团队在云南发现了杓唇石斛,并在北京建立了杓唇石斛人工繁殖技术体系,目前繁育幼苗1000余株。


野外发现的杓唇石斛。受访者供图


曾在林中迷失,最终发现树生生态型杓唇石斛


杓唇石斛是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在我国仅在云南有分布。国家植物园兰花团队早就将搜寻的目标锁定在它身上。“杓唇石斛唇瓣呈兜状,花色有黄色和红色两种。株型高大,开花时十分壮观。奇特的唇瓣加上亮眼的花色使其极具观赏价值。”王苗苗说,杓唇石斛还具有独特的药用价值,有抗肿瘤、抑制血管新生、抗突变、抗炎等功能。


不过,目前杓唇石斛数量稀少,在国内的野外分布数量不足50棵,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定为濒危(EN)物种,被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列入Ⅱ级保护,找到它们十分困难。加之杓唇石斛大多生长在树上或岩壁上,这也为发现它们增加了难度。


2019年起,王苗苗踏上了寻找杓唇石斛之旅。2021年6月,她和团队联合云南省林科院研究团队赴云南景洪、普洱、临沧、德宏等地开展野外调查。“2013年,云南省林科院的兰花专家曾在普洱发现一处杓唇石斛野生居群,附生在有腐殖质聚集的石灰岩壁上,属于岩生生态类型。2021年,我们重新调查时,那处杓唇石斛已不见踪迹。”她说,这些年团队调查过石灰岩山地、雨林等生境,但都没有发现杓唇石斛的踪迹。


有一次,他们听说一座山头上好像分布有杓唇石斛,急忙动身前往目的地,徒步在林中穿行了十几公里,不仅没找到杓唇石斛,还在废弃橡胶林里迷了路。眼见天色越来越暗,穿行了几个小时的四人小组终于走出了橡胶林。


最终,在一处海拔400多米的沟谷里,他们发现了附生于四数木上的杓唇石斛,透过望远镜,王苗苗欣喜地看到一抹金灿灿的亮色出现在一棵四五十米的四数木上。四数木是高大的乔木,冬季落叶后,杓唇石斛可以接受充足的阳光。


科研人员在野外找寻杓唇石斛。受访者供图


人工繁殖杓唇石斛1000余株,将使它们回归云南野外


通过野外资源调查和温室观测,团队了解了杓唇石斛的生物学特性。“气候变化、人为破坏、生境丧失、自交不亲和等成为杓唇石斛致危的主要原因。”王苗苗说,近年来气候变化,云南降雨减少,干旱明显,石斛这类附生植物更容易受到气候变化的影响。


对某些物种而言,仅仅依靠自身繁殖,在野外已经很难恢复,需要人工辅助措施。迁地保护是植物园的使命,所以植物园也被称为保护珍稀濒危植物的“诺亚方舟”。发现杓唇石斛后,兰花团队便开展了迁地保护,将它们带回了北京的实验室。


杓唇石斛“自交不亲和”是其致危的一大原因。王苗苗解释,自交不亲和性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生殖隔离机制,能够维持植物的遗传多样性,实现遗传重组,是植物抑制自交、促进杂交、保持变异、实现进化的自我保护机制。因此自交不亲和的植株不能通过自身花粉形成种子,所以繁殖力差。为此,她和团队想了个办法:从成千朵花中,寻找亲和性强的不同植株上的不同花朵授粉。他们还从有性和无性繁殖两方面入手,建立了杓唇石斛人工繁殖技术体系,目前繁育幼苗1000余株。


王苗苗说,幼苗长大需要5年以上,他们前期已经开展了适应性的预实验,今年将开展杓唇石斛的野外回归工作,主要选择云南保护区进行回归。


新京报记者 张璐 

编辑 樊一婧 校对 付春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