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耿子叶 李木易)1月9日,在顺义区“两会”新闻发布会上,顺义区生态环境局局长陈笛表示,顺义区生态环境质量指数(EI)连年攀升,由2019年的62.8增长到68,排名非生态涵养区第一。“鸟中大熊猫”黑鹳、“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猎隼现身顺义。

 

顺义区“两会”新闻发布会现场。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在治气方面,“顺义蓝”成为“常态蓝”。2023年,顺义区深入推进“一微克”行动,PM2.5年均浓度32微克/立方米,连续4年位列非生态涵养区第一。优化监管机制,创新构建“5+N”扬尘治理考核体系,平均降尘量为3.3吨/平方公里·月,在非生态涵养区和平原新城均排名第一。优化能源结构,完成顺义区最后一个村仁和镇河南村“煤改电”,全区实现100%清洁能源取暖。

 

在净水方面,顺义区完成区镇级集中式饮用水水质状况监测与公开,并在全市率先印发汛期水质保障方案,以入河排污口整治为切入点,打造“智慧巡河”应用场景,推进了水污染防治智慧化监管。市级及以上考核断面优良水体占比67%,无劣Ⅴ类水体,超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如今,潮白河畔天鹅“打卡”,已成为顺义冬日的一道亮丽风景。

 

在护土方面,顺义区受污染耕地、污染地块、重点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连续7年保持100%。全市率先完成汽车和医药两个重点行业土壤污染隐患排查试点示范项目。

 

陈笛表示,顺义区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样板,启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下一步,顺义区将围绕生态制度、生态安全等六大领域,科学制定《顺义区生态文明建设规划(2023—2035)》,以创建为抓手,巩固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编辑 唐峥

校对 李立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