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寒潮公众健康防护指南》,气温下降可导致人体血管收缩,呼吸频率加快等,可能加重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等。“冬天以来,医院内分泌科患者量总体增多,内分泌科现在的门诊量基本上是全院内科系统中最多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任倩在最新一期新京报《健谈》直播中提示,糖尿病患者冬季注意事项。


多因素影响冬季血糖


天气寒冷,饮食模式的改变会给血糖带来一定影响,比如冬季大家喜欢吃火锅,餐后血糖可能会波动。除了饮食因素之外,对血糖影响较大的就是运动,天气寒冷,尤其赶上雨雪天气,户外活动量会有所下降,活动量减少对餐后血糖的控制是一个挑战。一旦出现饮食、运动等生活方式的改变,患者就要重点监测自己的餐后血糖。


冬季糖尿病药物的保存也十分重要。开封后的正在使用中的胰岛素通常放在室温环境中保存即可,有效期是28天,室温指的是24-26摄氏度,但如果屋内使用取暖设施附近超过30度,也可以在冬天天气寒冷或温差变化较大时将胰岛素放到4摄氏度的冰箱里,使用时再进行复温。除了胰岛素,现在还有很多注射类的降糖药,如GLP-1受体激动剂,它的保存方式和胰岛素的保存是一样的。


此外,冬季血压易升高,感染的风险也增加,这些情况对糖尿病患者是一个应激状态,会带来血糖一过性的升高。特别提醒糖尿病患者在感冒或合并有其他疾病时,不但要规律使用降糖药,还应同时增加血糖监测的频率,以保证在治疗其他疾病时血糖平稳。


注意血糖监测


糖尿病患者血糖的监测频率和治疗方案关系密切,口服药治疗患者和胰岛素治疗患者推荐的血糖监测频率是不一样的。口服药患者可每周监测或在每月复诊的前三天监测空腹和餐后血糖;存在其他疾病时,如腹泻容易导致低血糖、感染容易导致高血糖,要适当增加血糖监测的频率。每天两次胰岛素注射的患者,建议监测空腹血糖和晚餐前血糖来进行胰岛素剂量的调整;每天4次胰岛素注射的患者,监测血糖的次数要相应增加,建议监测空腹血糖及三餐后两个小时血糖,有的患者可能需要加测睡前血糖。


另外,冬天的饮食、运动相较于夏天也会有一些变化,建议适当增加血糖监测频率;如果血糖控制平稳,空腹7mmol/L左右,餐后血糖10mmol/L之内,也没有出现低血糖,这种情况下可适当减少测手指血糖的次数。


监测血压


冬天血压易升高,糖尿病患者需要进行血压监测,发现血压升高及时进行药物调整,另外,饮食上少盐也有助控制血压。


除了监测血压,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心脏问题,由于神经传导减弱,会出现无痛性心肌缺血,即心脏已经缺血,但是感觉不到疼痛。所以冬天还应注意保护心脏,除了降糖药外,按照医嘱规律服用阿司匹林、降脂药物等。


管理并发症、合并症


糖尿病患者可能合并有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足等并发症。其中,糖尿病足患者冬季应格外注意做好养护。冬天许多老年人喜欢热水泡脚,糖尿病足患者下肢感觉减退,对水温的感觉比较迟钝,甚至脚已经被烫伤了才能感觉到水温过高。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建议患者在用热水泡脚之前用手先试一下水温,水温合适再泡脚。天气冷,老年人喜欢穿保暖、厚实的鞋子,鞋子要选择宽松的,避免穿挤脚的鞋。勒脚的鞋容易导致下肢血液循环不畅,对糖尿病足患者不利。


合并骨质疏松的患者,在雪天要预防跌倒风险。抵抗力比较低的人群,如合并并发症的人群,冬季容易出现呼吸道感染,推荐糖尿病患者积极接种疫苗,预防感染的发生。


每周运动五天


冬季,糖尿病患者也要适当进行运动。建议下午2:00-3:00进行户外运动,这时气温相对暖和,也能晒晒太阳,补充维生素D。另外,推荐在餐后进行运动,降低空腹运动时发生低血糖的风险,尤其是使用长效胰岛素治疗的患者,以及容易导致低血糖的口服药治疗患者。


运动频率方面,建议每天半小时,每周5天。如果天气不好可适当调整,减少户外活动时间,增加室内运动;天气暖和、没有雨雪时可适当增加户外活动。运动种类也可以调整,如春夏外出跑步,以有氧运动为主,天冷时可以在室内做一些肌肉训练。


新京报记者 刘旭

校对 柳宝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