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高校学生用电子设备看书学习。图/新华社


近来,高校图书馆纸质书籍借阅量下滑的话题,持续引发关注。据《半月谈》报道,近日,记者在多地采访了解到,不少高校图书馆借阅量近年来逐年下滑,有的甚至不足几年前的1/3。这引起相关方面的关注:这届大学生不爱看书了吗?


从数字上看,这个下降趋势相当明显。浙江某高校图书馆馆长介绍,10年前生均年借阅有7册,现在3册不到。东北某高校图书借阅量,2019年为24万多册,2022年仅为8万册。而在早些时候,青岛大学发布的一则通报显示,学校图书馆的图书借阅量由十多年前的每年约60万册,降到了每年约六七万册。


图书馆受冷落,大学生似乎确实不爱看书了。但是,这一现象其实是可以加限定词的:大学生只是不爱借纸质书了。如果把电子阅读算上,数据或许也没有那么悲观。


比如,2022年的一项调研数据显示,浙江省大学生电子书的阅读率为88.22%,全年电子书的人均阅读量为13.50本,远高于同期全国成年国民3.30本的平均水平。大学生群体中,电子书的人均阅读量正逐步超过纸质书的人均阅读量。


而这也和当前社会整体的阅读趋势相关。第二十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9.8%,但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达到了80.1%。可见,数字化阅读已经渐渐成为主流,大学生没有排除在这一变革进程之外,高校图书馆自然也会受到影响。


但即便如此,图书馆借阅量下降的现象,依然需要引起关注。高校图书馆,其实是大学生最大的“福利”之一,其藏书之丰富远超一般个人藏书。尤其是一些经典的大部头、个人无力承担的著作,也只有图书馆才有能力收录。也即,图书馆的文化功能依然无法取代。


而数字阅读看上去数量不低,这当中有多少严肃阅读,却需要打个问号。一段时间以来,数字阅读质量不高、层次较浅等问题,也为人所诟病。2023年10月,由全球出版商、图书馆协会和学者等签署的《卢布尔雅那阅读宣言》就称:“数字领域可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能促进阅读,但它也带来肤浅和分散的可能性,这会危及更高层次的阅读。”


可见,大学生如果抛弃了图书馆,对阅读的“绝对数字”也许影响不大,但在无形之中,阅读质量或许下降了。人们正在远离一种需要全身心投入、深度思考的阅读,而专注力的短缺或许是更严重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大学图书馆应该做得更多,把学生重新吸引回图书馆。比如,在电子化阅读高歌猛进的当下,大学图书馆是不是也应当加快数字图书馆改造:将一些高质量书籍、文献放到线上,同时优化线上借阅和阅读体验,降低学生与优质读物的触及门槛。


此外,高校图书馆传统的线下服务,也应当不断提高。有意思的是,青岛大学发布的信息显示,不光学生的阅读量少了,教师去借书看书的也不多。就此去看,未必是学生不爱读书了,而是随着选择路径增多,图书馆已不能满足大部分师生的需求了。


那么,诸如加快新书更新频率、增加热门书籍收藏量、举办各类读书沙龙活动等,高校图书馆也都应当尽快安排上。只有不断强化服务能力,让自身成为功能齐全的文化载体,高校图书馆才能在和各类新式阅读的竞争中,重新“抢回”大学生。


从舆论层面看,人们依然希望大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去图书馆阅读。图书馆是大学的“标配”,也理当成为大学生活的“标配”,人们期待大学生比大众阅读展现更高的层次。


但是,在数字阅读无所不在的情况下,大学图书馆也不能再坐等学生上门了。如何主动求变,进一步完善自己的功能和定位,在数字阅读的浪潮中找到自己的立身之地,高校图书馆应当认真筹划。


撰稿 / 江城(媒体人)

编辑 / 马小龙

校对 /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