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新年已至,展望银行理财市场,这一年理财投资市场将有哪些变化?近期,光大理财总经理潘东在接受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专访时预计,相较2023年,2024年各类资产总体表现将更稳定,波动性亦将有所收敛。新的一年中,在多资产、多策略之下,“固收+”或许会重新获得投资者和行业的青睐。


银行理财公司已发展4年有余,已经从原先庞大的影子银行平稳地过渡到净值化赛道。银行理财的市场规模在新旧替换的变革中,实现平稳过渡。潘东预计,2023年银行理财行业的总体规模或达到26万亿,较2019年末的24.2万亿规模仍有所上行。


展望未来,银行理财公司的发展仍面临挑战。潘东认为,理财公司应敬畏市场,练好内功,坚持投资者利益最大化,坚持服务实体经济,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银行理财公司特色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光大理财总经理潘东。


理财公司仍处于发展初期 发展面临内外挑战


贝壳财经:银行理财公司已经发展4年多,在发展中面临哪些挑战?


潘东:银行理财用了4年的时间,基本完成了从影子银行到净值化的巨大转变和平稳过渡,这是前所未有的,也是理财行业的巨大进步。


面向未来,我更愿意把挑战分成两种:一种是来自公司内部的挑战,如自身短板补足的挑战;一种是来自于外部的挑战,如适应投资者需求、市场竞争、监管要求等。


内部挑战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补短板,例如,通过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产品能力、内控能力、服务能力、科技能力等能力。银行理财公司刚刚起步,现阶段仍处于补短板的阶段。


而外部挑战理财公司只能去适应、去迎接。一方面,投资者还处于从“老理财”向净值型理财转型的过渡期中,因此会出现投资者刚性兑付思维与产品净值化运作之间的矛盾。这种认知变革一方面需要靠资管机构的自身投研能力提升、投资者陪伴与投资者教育,另一方面则需要靠市场和理财产品净值的实际状况,让投资者心理不断适应。其实这种矛盾一直存在,理财公司需要在设计产品以及投资运作时准确把握投资者的需求,这也是2023年全行业最流行“低波稳健”理财产品的原因。后续,理财公司还要努力通过能力的提升、温暖的投教和陪伴,重构投资者对理财行业的升维信任。


实际上,对比2022年底与2023年底两次债市波动,债市调整幅度相差不多,但在2023年底债市调整过程中,银行理财投资者的情绪相对比较平稳,没出现大幅度赎回的情况,这也反映出投资者对银行理财认知的演化,反映行业的逐步成熟。


另一方面,理财行业的规范仍有进一步细化的空间,预计在2024年,行业的监管细则有望发生更多积极的变化,我们可以憧憬,并在2024年更加有作为,努力以自身工作的确定性应对外部变化的不确定性。


客群风险承受悄然改变 多资产多策略或成主角


贝壳财经:您认为2024年银行理财产品的“低波稳健策略还会是主流吗?


潘东:“稳健”是一种策略,在2024年依然是基本盘。展望2024年,我更期待“固收+”能够成为热点,至少目前来看具有一定潜质。


我们内部观察到,银行理财客群发生了很有意思的变化。第一,根据中国理财网数据显示,银行理财客户总数增加,截至2023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04亿个,同比增长13.41%。第二,2023年上半年,理财投资者整体风险偏好趋于两极化发展,风险偏好为R1和R5的个人投资者数量占比分别较年初增加1.32个百分点和0.32个百分点。这意味着最保守和风险承受能力最高的两个客群人数有所增加。


其中,保守投资的人群占比增加是受市场波动影响所致,“低波稳健”依然是基本盘。


而高风险承受能力的人群有所增加更加值得关注。银行理财产品中风险等级为R4、R5的理财产品占比很小,无法满足这类客群的投资需求。这之间存在的鸿沟就是理财公司努力的方向。因此就需要理财公司去尝试更多的策略和资产,这其中就包括含固收+、混合类及权益类的产品。


贝壳财经:2024年您更看好哪些资产和哪些策略?


潘东:市场一直都在变化当中。但2023年的“稳健”主要靠存款、高评级信用债、二永债等资产组合实现,但当前存款价格已经处于低位。没有人可以准确无误地预测市场变化,但有必要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从大类资产上看,我预计2024年的固定收益类资产胜率仍然较高,预计利率曲线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上行,而将窄幅波动,信用债仍是较好的“基本盘”。同时,当前股票、基金的收益均处于低位,预计今年权益类资产不会再出现大幅度回落,赔率变小。因此,总体看2024年资产将更稳定,波动性将有所收敛。


但此时,理财公司反而要更加关注流动性资产以及灵活的交易,不管是应对投资者赎回还是市场变化,才可从容应对。所谓“家中有粮,心里不慌”。


同时,理财公司还要继续努力挖掘另类资产投资。当前我国基础设施建设、数字化的基建、仓储物流、新能源、工业制造等方面的另类投资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空间。


在策略上,理财公司还将持续“多策略”。所谓“多策略”,新规之前的投资策略主要是持有到期型,随后开始注重持有和到期的结合、基础投资品和衍生产品的结合、固收和权益的结合等。而理财公司的长项是对利率和信用交易的把握。


发展养老理财可解决“长钱”问题 期待进一步扩容 


贝壳财经:您刚刚提到理财行业缺乏长期资金的问题,如何补足这一短板?


潘东:如何解决“长期资金”缺乏,我想我们还是要回到“五篇大文章”,发展养老金融是解困长期资金的重要方式。养老金融也是光大理财和光大银行重点关注并早期布局的赛道之一,也是我们践行政治性、人民性的重要体现。


在养老理财试点之前,光大银行理财业务就进行了类似长期限主题的产品探索,例如光大理财的首只产品“阳光金颐享1号”等。养老理财从2021年开始试点,一年时间试点城市从4个扩展至10个,规模将近1000亿元,相关产品的期限全部为5年期或为5年以上。在此期间,光大理财首批发行了10只养老理财,募集了约100亿元的理财资金,服务了约4万个客户。我们用这些产品募集的资金投资了一批3年、5年期的另类资产,最后产品的投资收益都不错,并在产品业绩的同业对标中排名靠前。


如果养老理财能够发到8年、10年,甚至是15年,那么长期资金问题就解决了。


展望2024年,随着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成立,以及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将“养老金融”列为“五篇大文章”之一,我预计2024年养老理财或将迎来利好。行业都在期待重启养老理财,并将更多优秀理财公司的产品纳入个人养老金账户产品中,给投资者更多的选择。银行理财把老百姓财富端的资金,通过资本化后变成了服务实体经济的长期资金,若在未来实现了养老产品端的突破,有了长期资金,银行理财在投资端的策略和资产将会更加广阔,这亦将提升与数字经济的连接和融合度,提升银行理财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贝壳财经:您如何看待理财公司与公募基金的区别与竞争


潘东:光大理财内部有一个共识,“投资”不单是资管机构来做的,而是由投资者和资管机构共同完成,资管机构要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投研能力,通过多资产、多策略的安排,为投资者创造一个稳健的投资体验。理财公司能投什么,取决于投资者给我的产品的期限和投资者的风险偏好。


相比于公募基金,银行理财的比较优势有三点:


第一,银行理财是解决方案型产品。产品设计是从客户的风险收益偏好、生命周期等出发来规划资金的期限和风险等级。


第二,银行理财还具有绝对收益策略导向。


第三,相对于基金,理财公司也与客户的联系更加紧密。


基于以上三个判断,从投资者角度来看,银行理财99%的客户是个人投资者,而公募基金有一半左右都是机构投资者持有,因此,个人投资者在选择财富管理赛道的首选依然是银行理财。同时,相较于公募基金,监管规则对于银行理财的销售渠道约束上更加审慎。


展望未来,银行理财公司还是可以保持自己的独特性,与公募基金、保险等其他资管产品一起,共生共荣、百花齐放。但是解决方案型特征和绝对收益策路导向的银行理财产品,未来还是会成为百姓理财投资的“基本盘”。


新京报贝壳财经记者 姜樊


编辑 陈莉


校对 柳宝庆